望海县,长坪村。
康小子和刘氏一块儿送小娃娃回李家村去了。
这不,骆家这边,杨若晴和乃妈面面相觑,最后都同时笑了。
杨若晴说:“是不是还有点不习惯?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乃妈如实点头,“不怕夫人笑话,还真有那么一点点……”
在过去的七八天里,乃妈几乎是每天往隔壁新四房来回炮哥四五趟,突然间一下子就不跑了,那个小娃娃回自己家,回到自己爹妈身边去了,乃妈这边还真有点小不习惯呢。
不过转念一想,又也没什么了,自己是骆家请来给妮妮当乃妈的,给那个小娃娃喂乃,不过是顺便帮个忙而已。
那个小娃娃回到自己亲娘身边了,可妮妮这边,亲娘却还没有回来,所以需要自己这个乃妈去好好照顾。
乃妈正准备再补充点啥,以防杨若晴这个雇主不高兴。
结果,杨若晴已经提早开口了,“那有啥笑话不笑话的,别说是你天天给那小娃娃喂乃,搂在话里目光相对的了。”
“就算是我,每天过去新四房看那娃娃好几次,看着看着,一天一个样儿,他还会冲我笑呢,这陡然抱走了,我这心里都有点空落落的!”
乃妈听到这话,方才松了一口气,是自己想太多了,夫人压根就不是那种小心眼的人。
若真是那种小心眼的人,也就不会允许自己去喂那小娃娃了……
……
随着荷儿回李家村,刘氏也跟着又去了李家村服侍荷儿坐月子,帮忙洗小娃娃的尿布和荷儿的衣裳。
“这次,饭菜可是再不敢让我娘烧了,都是我大姐夫自己烧。”康小子从李家村回来,顺道来了三房坐一会儿,便说起了荷儿那边的情况。
“对了,我这趟回来,是我娘让我回来买几只鸡,回头送到我大姐那里去,给她坐月子用。”
说到这,康小子望向杨若晴:“晴儿姐,你们家周家村的老表鸡场还在卖鸡吗?我想去周家村瞅瞅。”
杨若晴点头,“一直在卖呢,不过,你想要买鸡,要买多少啊?你在咱村里找那些养了鸡鸭的人家收几只不就行了么?犯不着跑那么远去鸡场收啊!”
康小子说:“我爹娘特别吩咐的,他们叫我买鸡的时候也要给我大姐带两只老麻鸭回来。”
“在村里买,不太好,毕竟村里他们养的都是留着自家下蛋,买卖价钱那块也没个行情的,给多了给少了都不好,还是去养鸡场买比较好,明码标价的。”
杨若晴一听,也是这么个理儿。
去村里买鸡,有些人家跟你家交情还不错,不好意思收钱,索性把鸡送你。
骆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可是接受了那样的人家的鸡,直到对方家里情况不太美好,那种鸡吃的,心里不踏实。
而有的人家,她有鸡,她也想卖,但是因为要留着下蛋,鸡蛋想拿去换盐巴,加之有的老母鸡养了好几年。
所以这类人家有个通病,把那老母鸡当个宝贝,恨不得你买她家的老母鸡的同时,还能把接下来三五年的鸡蛋的钱也一并给出了,如此,她们才乐意跟你做这买卖。
试问,买家是傻子嘛?
拿着差不多的钱,去瓦市,或者去养鸡场买鸡不香吗?
非得在你家买这种天价鸡,是吃的能长身,还是能不老?
所以,康小子去周家村买鸡,杨若晴是支持的。
“康小子,你打算啥时候去周家村买鸡?”
骆铁匠手里捧着一个茶碗,优哉游哉的从三房门口进来。
孙氏见状,站起身笑着,语气带着几分嗔,“铁匠大哥,你说你也是,来我家还能少得了你一碗茶喝?”
大家都能听得出来,孙氏这话虽是嗔,其实却并非真的生气恼怒,反而是一种比较亲近和热情的关系。
骆铁匠哈哈一笑说,“我先前就泡了这茶,才喝了一回,舍不得糟蹋,出来转悠就给带上了。”
“来,我给你添水。”孙氏走过来接过了骆铁匠手里的茶碗,拿到那边去添热水去了。
骆铁匠也不跟孙氏客套,随她。
杨若晴帮他拿了把凳子放那里。
骆铁匠过来坐在凳子上,问康小子:“先前我倒门口,听到你和晴儿说的话,咋,你想去周家村买鸡?”
康小子点头:“是的呢铁匠大伯,我爹娘让我去周家村的养鸡场给我大姐买几只鸡鸭坐月子。”
骆铁匠连连点头:“坐月子用的老母鸡和花麻鸭,你找我就对了,明日得空不?我带你去一趟周家村!”
“那再好不过了,多谢铁匠大伯。”
杨若晴坐在一旁,抿着嘴笑。
算算日子,大伯这一整个暑天都没有去周家村看妹妹了。
不过,他妹妹一家,上个月大志夫妻孩子回来的时候,周家人都过来了,在这里吃了一顿晌午饭就回去了。
当时因为家里来的客人多,骆铁匠要忙着招待客人,所以留给他喝妹妹独处的时间就很少,很多的事情都还没为妹妹做。
所以他这段时间应该一直是在找机会去一趟妹妹家。
也许有人会说,当哥哥的,想去妹妹家走动,直接去不就行了吗?还需要刻意去找机会?
嘿嘿,那可不一样。
骆铁匠是骆家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尤其骆风棠不在家,他作为老汉,就要在家里顶着,不能轻易离开。
尤其如今妮妮这第四辈的人都出来了,还有两个幼小的孙子团团和圆圆,骆铁匠不说留在家里帮忙干点活,照看下孩子,你说你一个一家之主的老汉,还到处去瞎跑,走亲戚?
即使杨若晴对他没啥要求,但是他对自己有要求的,村里有一些好事者也喜欢在背后议论,说那谁谁谁家的老头老太太不务正业,不顾家,三天两头出去走亲戚,每次走亲戚臂弯都挎着好大的篮子,篮子里装着东西,那家里的那点家底,都被那篮子一篮一篮的拎没了……
这下,配康小子去周家村买家,对于骆铁匠来说,便是一个最佳的机会。
当然了,杨若晴和王翠莲是不会故意去为难和阻止这老汉的,对于老汉往周家送东西过去,杨若晴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在她眼中,大伯送出去的,不是东西,而是大伯满满的情绪价值。
一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好,活的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