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小别胜新婚,更何况,这次还真是新婚后的第一次重逢。

秦刚与李清照回到统军府,直接将析津府的众位官员求见之约一并推到了两日之后,借口是随大家一同迎接同样是新上任的留守事、魏国王耶律淳,不让大家过于折腾。

事实上却是,此时两人的眼里,再也容不下第三人的出现与存在。

统军府中的自己人中,郭啸并不知晓眼下的统军使夫人已经并非王文姬本人,他只能暗自腹诽:“都说大帅不好女色,所以那个南京舞绝顾莫娘不会放在眼里。但是前者已经是混同郡王之妹成安公主也吸引不了,后面连大辽国长公主同样不当回事。谁曾想,这个小小的高丽长公主,却是让他捧在手心里当成了一个宝!”

不过,也没太多时间让他琢磨这事,统军使新官上任,既然本人没空处理,那就得需要他这个随行副手全盘应对了。所以,府内府外的各种事,便就让他忙得个底朝天。

后院内室之中,过了最初的激动、缠绵与互诉衷肠之后,冷静后的李清照还是条理清晰地将她从流求带过来的一堆信件文书,一一与秦刚交待清楚。

东南七路自立的框架已经十分清晰,直接将原先在流求的执政院迁去杭州,作为太子府的实际执行机构,然后监察院与大议会也将先后迁去,而军事院则迁去离杭州不远的明州。

前年戚老太太终因年岁过高在大秦府去世,临终留言:流求纵有千般好,却愿灵柩归乡。如今高邮所在的淮南东路都已在太子府治下,秦观便想提前先送老母灵柩归乡,然后便回杭州筹备召开七路联席大议会。这样,他与张耒、黄庭坚等人便就算回到了中原。

不过李峰、陈师道等人却表示,他们已十分适应且喜欢上流求的生活,本来中原六路易帜之后,已经从流求抽调了大量官员去充实,也得需要留些足够的人手保持宝岛的发展!

李格非是因为来流求不久,他与老妻还要帮着照顾外孙女与外孙,还因李迒在大秦府找到了可做之事,便被陈师道挽留在那,决定先住上几年,等到后面再视情况而定。

不过,这些官员人手的流动往来并不是重点,李清照带来的张耒一封信中提到:眼下在杭州执政院里,已经明确出现的三个派别:

其一可称流求中原派,即以秦观为首的原先从中原来到流求的这些人,算是流求吏治的开创者,他们因为主要出身于苏门,学问高深、思想全面、性格温和、眼光远大。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声望颇高,无论是在流求、还是回到两浙的民众基础都很强大;

其二便是流求本土派,其实他们也多是中原迁来之人,以李峰、陈师道为主,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认同了流求是他们精神家园的归处,已经完全投身于流求地方的建设,他们具有着极强的开拓思路以及思辨精神,尤其关注于流求本地的利益;

再者便就是中原改革派,那便就是以吕惠卿为代表的中原六路的主要官员,他们坚定选择了与东京朝廷的决裂,也坚决反对蔡京之党荼毒百姓的政策手法。但是更多的还是保留了相对传统保守的为官为政之道。

这三派官员,虽然眼下暂时还没有特别的矛盾冲突。但是他们三者之间的特征区别明显,而且也非常自然地形成了各自的圈子。

尤其在现在的杭州,吕惠卿身边的一些官员,从心底实际是瞧不起流求过来的官吏,既认为中原派原来就是不受朝廷重用的蜀党之人,又认为本土派都是一些出身草莽、甚至只在流求岛上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

比如就像宫十二,既无功名在身,又无名声在外,虽然其在执政院中名列吕惠卿之下,但是更多的中原官员,对他这个执政院右丞是极其不服气的。

不过,宫十二却是有一种宁折不弯的执拗脾气,越有人不服气他,他便越是坚守自己的位置,成为如今执政院的一股清流所在。

身为监察院中丞的张耒,将表面一团和气的杭州官场底下的暗流涌动看得十分真切,除了对于一些具体事情进行合适的居中调和之外,还将这些问题以及他的个人判断都写在了信中,并与此时尚还在流求的秦观沟通。

他以为,以目前杭州的情况,只要能说服秦刚回来坐镇,毕竟以他个人的威信,是足以压服这三派中的所有人。

不过,秦观却认为:让秦刚回到杭州的想法,只是扬汤止沸罢了。他一过来,眼下自然会万事太平;但是根源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一旦人离开,一定会故态重发,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

而流求经历过了最艰难的创业发展阶段,曾经有过更加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但都能大踏步地走到今天,说明眼下的三院一会体系有着足够的稳定性。关于天下的治理,历经风波锤炼之后秦观,已经有了极其成熟的观念:决不能只靠一两个贤臣良相才能解决,而一定是需要有一套相对成熟与稳定的制度。

眼下杭州的情况,真正的原因还是在大议会制度尚未起到功效。因此,他也下定了决心,会尽量加快大议会迁去杭州的进度。所以,他便立即改变了自己的行程计划,表示很快就动身去杭州,然后将老母迁坟回淮南之事交待给儿子秦湛操办。

当初在秦刚从辽国回到流求,秦观专门拉着他听了其在辽国的奇遇,对这些具体的内容连连惊叹不可思议。

作为如今的蜀派学士代表,秦观对外交的理解,是远在此时的所有人之上。他认为,宋辽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敌对之国关系,其中还伴杂着近百年来的华夏正统继承之争的纠缠。一个小小的西夏问题,都很难直接通过战争直接解决,而更加庞大及实力强劲的北辽,则更不可能指望着通过武力便可以征服彼此的可能。

对于秦刚因为如此神奇的机缘巧合,进入到大辽朝堂中如此高的地位,甚至能成为执掌一道之地的军事主帅。秦观所判断的,绝不可能是普通人以为的那种“里应外合”、北伐收复幽云的幼稚想法。

因此,在与高俅正式和谈成功、太子在杭州顺利开府之后,秦刚提及再去辽东的想法时,秦观是最支持的,他还主动安慰秦刚,东南七路虽然看起来处于百废俱兴之时,但是毕竟流求诸人的士气正高、中原六路又可依着旧规平稳过渡。而其间出现一些小小的矛盾、冲突以及问题,非常地正常,急不得、也慌不得,不如就留点空间让大家自然适应,再慢慢寻找解决的办法。而秦刚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地处理好辽国那边之事。

“这次过来,少游师伯专门让我带了一句话给你,图谋庞大的辽国,有如蒸熊掌一般,真想品尝这种山珍的话,却是急不得,须拔毛去骨、更得小火慢炖耐心十足。”李清照特意嘱咐道。

“哈哈,老师有点多虑了。”秦刚笑道,“我在辽国这里确实是有些长远部署,但还真不是图谋他们,最多也只算是‘经营’他们吧!”

“官人,我知你谋略过人,之前也有诸多机缘巧合在,所以才会有如此这等际遇。只是常言说得好:终日河边走,难保不湿鞋。更别说,你这次还来信说过,眼下得罪了辽国长公主,想这辽国朝堂,也不会比我大宋那里简单多少,不知会有多少双眼睛会紧盯在你身上。恐怕你是有心‘经营’,但也无力挡得住随之而来的各种挑剔与一为难,这些你都想过吗?”

秦刚原本就不想让李清照过于担心自己,但却发现她所讲之语又决非简单地抱怨,却是故作轻松道:“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见’,娘子人在流求,却对这辽国朝堂颇有研究啊!”

“哼!你也别忘了。之前师公在儋州时,你让人去子由师叔公【注,指苏辙】那里取《和陶‘归田园居’》书稿时,也一并带上了两人所有的书稿。后来这些书都在流求陆续出版。其中,便有一部子由师叔公撰写的《使辽纪闻》。”

的确,苏辙在元佑四年曾出使辽国,回来后曾就辽国诸况,详细作了自己的笔录。并针对辽国的君王、民族矛盾以及统治方式三个方向分别写了表章上奏朝廷。只可惜他的这些真知灼见不被当时朝堂重视,大家都在关注于新旧党之间的争权夺利。所以,包括苏辙此外的相关笔记,也是无人能识,尽数束之于高阁。

但这些内容却被菱川书院视为至宝,将其整理成一本完整的《使辽纪闻》,而且编者还贴心地在此书末尾收录了之前沈括、苏颂等人出使辽国时的一些记录文章与诗歌,当然,它们都比不上苏辙所记载并分析得详细。而这本书便也成为特勤房了解北辽基本情况的必读之书。

李清照因为知道秦刚要去辽国,于是也找了这本书来细细研读,遇到不懂与不明白之处,还去找秦观请教。因为,苏辙使辽后,也会经常与在京城的兄弟闲聊,秦观比她们这些只看过书的人,会有更多的理解。

“我自然知道,你之所以继续要来辽国,除了防范这个大宋强敌之外,更是要防备东北方的女真人。师伯也说了,他虽然不太明白你为何那么忌惮眼下并不起眼的女真人。不过他也说过,完全赞同你的总体判断。因为无论是契丹人、还是女真人亦或是奚人等,这些人都一样。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便就会北窥中原,伺机南下,掳掠财货、残害汉民。丝毫不能大意!”

听得李清照的转述,秦刚十分感慨。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这个时代,所谓死读书本之人,只是因为这些人仅仅只会记忆并背诵一些圣贤之言,却不知如何将其应用在复杂而多变化的现实挑战之中。

而真正读懂读通书本知识之人,新党及蜀党的一些中坚人士,他们都能够通过发展与辩证的观点,合理地剖析在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差别及联系,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只是可惜蜀党领袖苏轼,在政治斗争上还是偏于幼稚,其中弟弟苏辙又过于刚硬与急躁,继而让他这一流派的黄庭坚、秦观等人皆未能在朝廷有过出头用武之地,最终都因英年早逝而湮没在历史之中。

所幸在眼下的这一时空中,秦观、黄庭坚以及张耒、陈师道这些人所具有的独特风流文采、务实政治才干,便随着东南七路的自立自强,而开始绽放异彩。

“娘子你既然也对此有过琢磨,却是如何看待这辽国的?”秦刚很关注她的看法。

“《使辽纪闻》中提及,如今的辽国,尊儒重佛,在消除戾气、抚民安境方面成效相当突出。即使是在燕幽之地,虽然还有些契丹欺汉之事,但亦稍有法度,上下维持,未有离析之势。更重要的是,契丹人同样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他们那时的皇帝耶律洪基,毕竟主政数十年,颇知利害,两国边境可保无事。惟有其孙,即今日之辽主,骨气凡弱,瞻视不正,恐其禄位不逮其祖。”李清照先说的这段,基本上便是苏辙在他回朝后的奏章及《使辽纪闻》中所提到的观点。

然后,她再开口:“此次再入辽国,不同于上次急于见你,中间又有了多次地方官驿的接待,便算是近距离观察到了辽国的基层以及军队里的一些细节,方知师叔公着实眼光锐利,入木三分。仅看这燕京之地,虽然多有汉民,又多汉兵,其言谈习俗,似与中原地区无异,但是他们的心态,却早就都安为辽民。”

秦刚认真听着,并微笑着点头予以鼓励,希望她继续讲下去。

“进了析津府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光看街景民风,都似与宋城无异。可是你若真的停下来买件东西、再攀谈数句,便立刻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性格深处,早就染上了太多的北地风俗。尤其这几日,我让月娘外出购置些东西,光听她的回报里就十分明显。”

“进城当日,南京道三司使马俨叔就来曾亲自迎接,这几日中偶尔也有些汉官家眷前来拜会攀谈。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高丽人面前展示出他们的‘华夏正统’优势,时时大谈他们自以为尊崇的汉俗儒学,更是满足于眼下他们可以通过科举从官的前途之路而骄傲。所以,若是要问他们有没有反感契丹人特权的话,可能在内心深处有一些,但若是问会不会因此而有反对甚至反抗的行为,那便几乎不可能,更不会有什么‘向南思归’的说法。”

“哈哈,娘子不过短短一路,寥寥数日,所见所思却是不少!”秦刚正色赞道,因为共识对他来说,是因为有着丰富的后世知识积累,而李清照却完全是以其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推演所得,实在是令他惊讶。

李清照最后总结道:“华夏一脉,归土正源,这其实都不过是中原读书人的一厢情愿,他们都没有仔细想过,一个已经脱离中原统治两百多年的地方,怎么可能还会再回归之心呢?其实越是死读书的人,越是会把君臣关系看成首要。尤其是最近几个契丹皇帝,大搞汉化,辽国的读书士人,早就已经认可自己所在之地便就是他们认可的‘华夏正统’,恨不得把大宋视为已经没落的南朝弱邦。”

“说得极有道理!那么娘子以为,如果还想收复幽云,是否只能靠出兵北伐了吗?”

“未必!”李清照撇撇嘴道,“正统大道,是士人间的理由。对老百姓而言,他们在乎的却是哪个皇帝能够让他们过好日子。按理说,东南的中原官,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气势上,都是能是能够完全压过流求官的;但是更擅长经济发展、更注重百姓利益的流求官,却可以因为民众的拥护而反过来鄙视中原官。那只是高俅那厮根本就不会打仗,真要开战,更得民心者,必将不战而胜。”

秦刚极为赞同李清照想讲明白的意思:“说得甚是,如果燕地百姓去一趟河北,看到的同样是盘剥的官府吏员、算计的地主庄家、横行霸道的军队士兵,那么他们又何必花费各种努力从一个虎穴逃到另一处狼窝呢?曹操只知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纵使他的帐下良臣猛将云集,却始终难圆天下归一之梦,那便是因为缺了民心的信任。而三国纷争数十年,一直等到蜀与吴的继任者相比更加失了民心,才让魏国的权臣司马家捡了一个大便宜!”

“我听史家论说三国归晋,曾有天命说、也有实力说、更有阴谋策略说,但是如这般的民心说者,却是始于官人之口,着实令人敬佩!”李清照半是调侃半是赞赏地说道。

“不敢不敢!”

“哈哈!你还真得意上了!”李清照故作姿态地举拳捶向秦刚,却被对方一把抓住了手腕,轻轻一带,整个人便一下跌在了他的怀里。

“哎哟!”一声,却是被一个温暖宽厚的身子拢住,一抬头,又是那双深情款款的双眼,然后便是无比温柔的倾述:

“天下之争,又岂是一种原因即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只是苟以为,民心向背方为根本,实力强大便为倚撑,阴谋策略本为辅助,天命所归不过就是最后的锦上添花罢了!”秦刚凝眉肃穆地说完了这一句后,转而看向李清照的眼神温柔无比,“正如我对娘子你,无论才学如何粉饰、无论功名如何点缀,若是缺了你对我的青眼有加,小生再怎么倾心慕求,又怎能最终抱得美人归呢?”

听着秦刚如此地瞬间把话题转回到两人之间,李清照却并不觉得其间话语的跳跃,反而却是听明白了自己与天下在对方心中同等重要的含义,幸福之感瞬间挂上了嘴角,禁不住低头环抱住秦刚的腰,闭上眼睛问道:“若有一天,天下江山与我在你面前只能选择一样,官人你会如何决定?”

“选你!”秦刚坚定地说道,“江山起落,百年终有数年繁华似锦;人杰风流,千载唯见易安一人卓乎不群。今生我求天下,只是因为唯有太平盛世的风华,才能成为娘子幸福生活的时代承载而已。”

“呸!甜言蜜语的男人!”李清照小声地啐他,但是话语中却毫不掩饰满心的欢喜,“不过,奴家就是听着喜欢……”

“好吧!”秦刚却也不争辩,宠溺地环抱着李清照的肩膀,继续强调,“就算真的是谎言,我也情愿一直在你的耳边说起……”

此刻的夜空,一弯明月挂空,无数繁星洒布四周。

初夏的燕京夜晚,又有多少人家,多少对情侣,如他们一般,相拥注视着天上的璀璨,叙述着内心的欢喜与衷肠。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拔刀!全军冲阵一缕幽香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我有一城,住着历代帝王不让江山我要做首辅家父范疆,开局我大骂张翼德大唐:长乐请自重,我真不想当驸马科举,我书画双绝,诗仙在世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铁血虎贲战大明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汉末刘尨:现代魂掀乱世风云宋魂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穿越红楼的戏剧人生最佳词作斗罗大陆之我能抽取无限武魂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圣主降世:开局狗符咒护体穿越大唐:李承乾的皇位我保定了明末:只允许一万人穿越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战贞观逍遥王养成记白嫖诗词我权倾朝野乱世枭皇:柴荣三国:我能趋吉避凶倒霉蛋回到古代当法官十日游戏,但全员皇帝穿越古代,穷屌丝的人生逆袭我成了宋朝最有权势的地主开局明末战场,首秀三连杀贺平安一觉醒来变赘婿大乾九皇子贞观大闲人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这个武圣只想当官被老丈人嫌弃,我说莫欺少年穷逍遥六皇子,父皇恭请我登基家有卷轴通古今,我养成了未来首辅中兴之主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闭关锁国让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换宋宋末争霸:从水浒二龙山开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重生古代:从军户到一统山河!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锦衣当国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苏宋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祁同伟重生武大郎,水浒杀疯了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宋韵流年带着枪炮去大宋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三国:谋划董卓遗产后,称霸北方大唐:我当太子,李二李四全破防小姐,姑爷又摆烂了洪武:医圣朱橚女帝的社畜生存法则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离之星于府钱庄水浒:后周遗孤,开局撕诏书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北境之王:从假死开始古代荒年,喂嫂纳妾大秦帝国:铁血文明穿越大唐成小道士魂穿刘备,我二弟天下无敌!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隋唐:我靠情圣系统截胡满朝皇后寒门小神童寒甲御天摊牌了,我是藩王,也是军火商穿越当死侍李云龙穿成大宋皇帝?不服就干三国:开局种田,捡的白毛丫头竟我要当纨绔,你让我教太子娶公主南北战争:我与龙娘同居的日子汉末职场,小兵迎娶何太后大明洗冤录之十二奇案大唐:纨绔老六指点江山三国:开局强抢甄氏五姐妹朱棣:什么?咱家老四是全球球长魂归三国:孙绍的崛起之路逍遥县男:开局被塞了七个老婆日曜南明三国之召唤群皇降世特种兵穿越刘备再造大汉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开局废太子:召唤罗网明末:玩骑砍的我能无限爆兵穿越东汉:开局火烧黄巾军特种兵魂穿诸葛,靠系统称霸三国红楼:这庶子怎么又争又抢骏驰青霄成语大搞笑大秦:我的青蛙能穿越临安风骨箭神三少爷清欢渡:味染人间重生大唐,在高阳公主府当牛马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