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那场腥风血雨,至今回想起来,都让人不寒而栗,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般。那一天,皇宫内一片混乱,喊杀声、哀嚎声此起彼伏,血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而在这场惨烈的变故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那三位备受众臣瞩目的皇子。他们本是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拥有着无上的荣耀和地位,但如今,一个惨死,两个残废,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朝堂都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
原本,按照惯例,每年的这个时候,科举大典都会如期举行。这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众多学子们一展才华的舞台。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这一切都变得遥遥无期。
随着宫门前缓缓降下的素色帷幔,整个皇宫都被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那素色的帷幔,仿佛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将皇宫内外隔绝开来。科举大典,这个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和希望的盛事,也在这道帷幔的遮挡下,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谁也没想到,短短月余,沉寂的朝堂突然掀起波澜。晨光初照时,内阁值房的红木案几上,如雪片般堆满了恳请复办科举的奏折。礼部尚书的字迹苍劲有力,字字句句皆是\"科举乃国之根本,断不可因一时之变荒废\";御史大夫的折子言辞恳切,甚至引经据典,历数前朝因停考而致人才凋零的教训。这些平日里互相攻讦的大臣们,此刻竟出奇地团结一致,仿佛科举重启已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紫宸殿内,鎏金蟠龙柱映着六皇子冷冽的面容。他斜倚在龙椅上,指尖慢条斯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那是老皇帝亲赐之物,此刻却在他掌心沁出丝丝凉意。殿下群臣齐刷刷跪成一片,蟒袍玉带在晨光里泛着幽冷的光,为首的大臣额头抵着青砖,声音里掺着三分恳切七分算计:\"臣等恳请殿下...\"
\"够了。\"六皇子突然掷下笔,惊得满殿人脖颈微缩。他居高临下地扫视着这些俯首帖耳的大臣,恍惚想起先帝遇刺那日,这些人也是这般惊恐万状地围在龙辇旁,可眼底那抹转瞬即逝的幸灾乐祸,却被他看得真切。如今他们这般急切地请复科举,打的什么算盘,六皇子心里跟明镜似的——不过是觊觎着科举背后的利益,想着如何借选拔人才之名,将自家门生安插进朝堂罢了。
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爬上六皇子嘴角。他忽然坐直身子,声音清朗:\"既然诸位爱卿如此忧心国事,本皇子岂有不应之理?\"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几个跃跃欲试的大臣,\"就依你们所荐,着张侍郎、李学士、王御史、赵阁老四人为主考官,即刻筹备科举事宜。\"
旨意一出,整个京城都沸腾了。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到处都是考生们激昂的议论声。有人捧着圣贤书彻夜苦读,幻想一朝高中;有人则悄悄揣着银票,穿梭在深宅大院之间。暗巷里,装满银锭的马车悄无声息地驶过,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混着更夫梆子声,在夜色里回荡。当铺的柜台前,挤满了典当传家宝的书生,掌柜拨弄算盘的手都在微微发颤——短短几日,竟有如此多的人来换现银!
四位新晋主考官的府邸,早已紧闭大门,门环上凝结的铜绿在月光下泛着幽光。书房内,烛火摇曳,主考官们围坐在堆满银票的檀木桌前,脸上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大人,又有人送来了!\"管家抱着沉甸甸的木箱,累得气喘吁吁。主考官捻着胡须,看着账簿上不断攀升的数字,眼睛都直了——不过四五天,竟收了十万多两白银!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在烛火映照下,晃得人睁不开眼。
可喜悦很快被忧虑取代。面对这笔巨款,他就犯了难。\"要不...给首辅大人分些?\"有人试探着开口。\"不妥不妥,吏部尚书那边也得打点...\"众人七嘴八舌,却始终拿不定主意。正当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
门开处,十二个黑衣死侍如鬼魅般涌入,个个面色阴沉,腰间佩刀泛着森冷的光。为首之人上前一步,递上一张白纸,上面赫然写着一个数字。主考官们定睛一看,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这数字,竟比他们收的贿银足足多出三成!
\"这...这如何使得?\"主考官声音发颤。死侍冷笑一声,刀锋出鞘半寸:\"六皇子说了,今日之内凑不齐,就拿诸位的项上人头抵债。\"话音未落,府里府外已被黑衣卫围得水泄不通,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
深夜,六皇子独坐书房。案上,堆成小山的银锭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伸手抓起一把碎银,任由它们从指缝间缓缓滑落,叮当作响。想起白日里大臣们虚伪的嘴脸,想起边关死去的战士,啃食树皮或亲骨肉的泥民百姓,他的眼神渐渐变得幽深。窗外,夜风呼啸,吹得窗棂吱呀作响,仿佛也在为这朝堂的波谲云诡而叹息。
次日清晨,紫宸殿内晨雾未散,鎏金香炉腾起的青烟将蟠龙柱裹得若隐若现。当值太监尖细的嗓音划破寂静:\"有事起奏——\"话音未落,礼部侍郎踉跄着出列,手中奏折抖得如同秋风中的枯叶:\"启禀殿下!四位主考官昨夜忽染恶疾,恐难...\"
\"哦?\"六皇子斜倚龙椅,指尖慢条斯理地转动着翡翠扳指。阳光穿透明黄帷幔,在他眼底投下细碎的光斑,\"前日还生龙活虎的人,怎就病得这般蹊跷?\"尾音拖得极长,惊得殿下群臣齐刷刷矮了半截身子。寂静中,唯有廊下铜漏滴答作响,仿佛数着众人急促的心跳。
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有人悄悄用袖口擦去额角冷汗,有人死死盯着青砖缝隙。往日争论国事时的慷慨激昂荡然无存,唯有此起彼伏的衣料摩擦声,像春蚕啃食桑叶般细碎又压抑。
\"既然如此,\"六皇子突然轻笑出声,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惊得梁间栖着的灰雀扑棱棱乱飞,\"病来如山倒,爱卿们就安心养病吧。\"他漫不经心地挥了挥袖,朱批重重落在奏折上,墨迹晕开如血,\"待痊愈了,再回来为朕分忧。\"旋即抬眼扫视群臣,\"不过这科举主考之位,总不能空着——诸位,再举荐些德才兼备之人吧?\"
殿内鸦雀无声。昨日还争相举荐亲信的大臣们,此刻却如泥塑木雕。户部尚书张了张嘴,终究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御史大夫攥着笏板的指节发白,嗫嚅半晌只挤出句:\"容臣等...容臣等商议后再奏...\"
退朝的钟鼓声响彻皇城时,大臣们如蒙大赦。却见平日里最擅长察言观色的几位官员,脚步匆匆直奔四位主考官府邸。当他们赶到时,却见朱门前铁甲森然,持戈的禁卫军如铁塔般伫立,封条上的朱砂红刺得人睁不开眼。
\"大人不是病了吗?卑职特来探望...\"一位侍郎硬着头皮开口。为首的百户冷笑一声,刀柄重重砸在门槛上:\"圣谕在此,闲杂人等不得靠近!\"话音未落,院内突然传来瓷器碎裂声,紧接着是妇人压抑的哭喊。众人面面相觑,只觉后颈发凉——那些往日里狐假虎威的门客、趾高气昂的幕僚,此刻竟如人间蒸发,连平日里摇尾乞怜的恶犬都没了踪影。
暮色渐浓,归宅的官员们望着紧闭的府门,手中的折扇不知不觉捏出了褶皱。有人悄悄遣人去打听,回报却如坠冰窟:府中日常用度皆由宫中点名的厨子送入,连颗菜叶子都要细细查验;四周暗桩密布,稍有风吹草动便有黑影闪过。更有甚者,在街角撞见主考官家眷变卖首饰,曾经珠光宝气的诰命夫人,此刻鬓发散乱,眼神中满是惊惶。
当夜,宰相府书房的烛火亮到子时。老宰相摩挲着案头未送出的举荐信,望着墙上先帝御赐的\"明镜高悬\"匾额,长叹一声将信纸投入火盆。跳动的火苗中,\"王某某学识渊博\"的字迹扭曲变形,化作一缕青烟消散在夜色里。
夏天的热风卷着沙尘掠过朱雀大街,御史台后巷的密会在夜色中悄然进行。七八个官员挤在熏着龙涎香的密室里,烛火将他们的影子扭曲地投在墙上,活像一群窃窃私语的鬼魅。\"听说张侍郎府里的小妾,前日当掉了陪嫁的翡翠镯子换口粮。\"户部主事压低声音,杯中的茶水随着颤抖的手泛起涟漪,\"那可是西域进贡的极品...\"
\"哼,谁让他们胃口太大。\"吏部郎中把玩着和田玉扳指,眼中却难掩忌惮,\"十万两白银不过四五日就收满,也不怕撑破肚皮。\"话音未落,屋内陷入死寂,唯有炭火噼啪作响。众人皆知,科举向来是官场的\"肥差\",但六皇子这番雷霆手段,显然打破了多年来的潜规则。
\"可这肥肉总不能看着它烂掉。\"宰相府的幕僚突然开口,烛火映得他眼底精光闪烁,\"往年主考们收受贿赂,哪次不是层层打点?这次那四人独吞,坏了规矩,自然要遭殃。\"这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众人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有人开始盘算:只要行事隐秘,分润时手脚干净些,六皇子总不至于把满朝官员都得罪光。
三日后的早朝,新一批主考官的名单终于出炉。当礼部尚书念出四位新晋官员的名字时,殿内弥漫着诡异的寂静。这四人皆是官场老狐狸,表面上诚惶诚恐地谢恩,袖中的手却早已冷汗涔涔——他们比谁都清楚,这看似荣耀的差事,实则是架在脖子上的钢刀。
消息传出,京城客栈里骂声震天。举子们拍着桌子跳脚,前日刚典当家传玉佩换来的银票打了水漂,如今又不得不咬着牙四处筹钱。醉仙居的二楼雅间里,几个书生红着眼眶撕扯家书:\"父亲大人,求您变卖祖田...\"掌柜的算盘拨得飞快,嘴角却挂着幸灾乐祸的笑——短短半月,当铺的生意竟比往年同期翻了三倍。
新任主考官们吸取了教训,将受贿的地点安排在城外的破庙、荒废的戏楼,甚至让心腹扮成菜贩、货郎暗中交易。银票不再成箱搬运,而是拆成零散的五十两、百两,藏在糕点匣子、药材包裹里流转。他们以为做得天衣无缝,却不知每一笔交易,都被暗处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离科举还有五日的深夜,夏天的暴雨夹着风敲打着窗棂。四位主考官几乎同时收到密信,拆开后皆是一张素白宣纸,上面用朱砂写着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当六皇子的死侍现身时,为首之人把玩着寒光凛凛的匕首,语气却如闲话家常:\"四位大人想必听说过张侍郎府上的事?\"刀锋突然抵住管家咽喉,\"这府里上上下下一百三十七口人,若是少了一文钱...\"
主考官们望着纸上的数字,双腿发软瘫坐在地——这比他们暗中收受的银两,足足多出五成!\"可...可下官实在凑不出...\"话未说完,死侍已甩出一卷账册,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交易时间、地点、金额。烛火摇曳间,账册上的字迹仿佛化作索命符,将他们死死缠住。
当夜,四府同时亮起彻夜不灭的灯火。夫人们哭着翻出压箱底的嫁妆,管家们揣着地契在当铺前排队,就连平日养尊处优的公子小姐,也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昔日的门客借贷。更有人悄悄将年幼的子女送往乡下,生怕大祸临头时无法保全。而朱雀大街上,巡逻的禁卫军看着一辆辆满载财物的马车驶向皇宫,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冷笑——这出戏,还远未到落幕的时候。
晨光穿透紫宸殿的鲛绡帐,在金砖上投下蛛网状的阴影。当礼部侍郎抖着手展开四份奏折时,殿内铜漏的滴答声突然变得震耳欲聋。\"启禀殿下...四位主考大人...病情加重,恳请...\"话音未落,奏折已飘落在地,墨迹未干的\"恳请致仕\"四字,在晨光中泛着诡异的血晕。
满朝文武僵立如泥塑。昨日还高谈阔论的御史大夫,此刻死死攥着笏板,指节泛白得几乎透明;平日最善逢迎的中书舍人,喉结上下滚动,却连一声咳嗽都不敢发出。廊下传来乌鸦的啼叫,惊得几位老臣身形微颤——这寂静太反常,仿佛暴风雨前凝固的空气。
\"又病了?\"六皇子的声音从龙椅深处传来,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戏谑。他转动着腰间先帝亲赐的螭纹玉佩,玉石相撞的清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阳光掠过他眼角的细纹,将眼底翻涌的暗潮镀上一层金芒,\"看来这科举主考是个烫手山芋,碰一碰就染了晦气。\"
殿下无人敢接话。宰相偷偷瞥向阶下同僚,却见众人齐刷刷垂首,仿佛生怕与龙椅上的视线相撞。曾经为争夺举荐权争得面红耳赤的大臣们,此刻连呼吸都放得极轻,生怕惊扰了殿内诡谲的气氛。
\"既然如此,\"六皇子突然起身,玄色蟒袍扫过蟠龙阶,惊起满地碎金般的光影。他倚着龙柱俯瞰群臣,嘴角勾起的弧度像极了出鞘的弯刀,\"病去如抽丝,朕岂会强人所难?\"话音未落,朱批已重重砸在奏折上,\"准奏。\"
殿内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几位年迈的大臣膝盖发软,险些跌坐在地。六皇子漫不经心地拍了拍衣摆,鎏金护甲划过龙椅扶手,发出令人牙酸的刮擦声:\"不过这科举总要有人操持——诸位爱卿,\"他突然提高声调,惊得众人浑身一颤,\"莫不是要朕亲自下场?\"
死寂中,兵部尚书的朝靴在金砖上蹭出细微声响。六皇子循声望去,吓得这位三朝老臣扑通跪地:\"臣...臣等这就商议!\"其他官员如梦初醒,纷纷跪倒,此起彼伏的\"臣遵旨\"声中,有人后知后觉地发现,后背的官服早已被冷汗浸透,贴在脊梁上如冰凉的蛇。
当退朝的钟鼓响起时,大臣们几乎是踉跄着逃出殿门。夏风卷着被暴风打落的叶子掠过丹墀,将某位官员遗落的折扇卷入排水沟。扇面上\"文运昌隆\"的题字沾了泥水,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宛如这场闹剧荒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