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运行中的蒸汽锅炉发出轰鸣声,一旁的高炉同样如此,营州总管杨济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看着正在忙碌的锅炉工,又看看一旁耀眼的煤气灯,转身走出院子。

夜色下,四周泛起光晕,这是煤气灯带来的灯光,给徒河城带来些许光明,虽然光照有限,却让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显得生机勃勃。

寒风吹拂,杨济紧了紧披风,沿着灯光小路向前走去,虽然此时尚是秋天,但辽地早寒,中原可能依旧炎热,但在这辽西之地,已经算是入冬了。

道路一侧是高大的库房,里面存储着大量来自莱州的煤炭,储量足够维持徒河城内煤气发生炉使用到明年开春,确保煤气灯的光照,让徒河在夜里维持微弱的光明。

按照天子所说,如此做法可以在徒河营造出万家灯火的感觉,让徒河城里的新居民们从心理上不会觉得孤单,杨济对此存疑,但既然煤气灯已经装上了,就得用起来。

煤气灯不仅能照明,还能稍微取暖、加热食物及水,所以即便是在徒河小范围使用,也能给城中军民带来便利。

杨济觉得反正朝廷承担得起在徒河用煤气灯的开支,要用就用,也好让历史悠久的徒河城,焕发出青春。

营州昌黎郡徒河县地界,已被朝廷设为锦州,州治徒河,为汉时辽西郡徒河县故地,徒河城位于彭卢水畔,彭卢水就是汉时“唐就水”,在徒河下游东南三十余里外入海。

入海口宽阔、可通大船,那里如今已成为一座繁忙的港口,名为锦州港。

来自莱州的煤炭,装在大海船上,经由海路运抵锦州港,在港区码头卸下后,由内河船运抵徒河,与来自燕津的粮食一道,为全城上万军民度过寒冬提供有力支持。

杨济登上军器监的哨塔,看着夜色下的徒河城,陷入沉思。

锦州,辽时建立,待到皇明时为辽西重镇,扼守着辽西走廊的入口,位置十分重要。

崇祯十三年,建虏围锦州,松锦之战爆发,十五年,松锦之战结束,官军九边精锐毁于一旦,再无大军可用,而中原局势危急,闯军攻破开封。

当年年底,建虏入寇,侵袭山东,一直攻到了他的家乡沂州...

杨济收回思绪,那是“当年”的事了,他身处另一个时代,亲眼目睹了锦州城的建立。

锦州于今年设立,归属营州总管府管辖,所以杨济作为营州总管,对于锦州军民事务有监督职责,他在辽地即将大雪纷飞之际,沿着白狼水视察沿岸防务,最后一站就是白狼水下游西侧的锦州州治徒河。

徒河,古称“屠何”,在先秦时,这一带是方国“屠何”的地盘,屠何为东北夷之一,后来为燕国所灭。

自汉以来,尤其永嘉之乱后,徒河几经废立,待到高齐末年,已经形同废墟,这里是辽西傍海道的北端,因为傍海道几无人烟,所以徒河地区自然就没有设立州郡的必要。

但现在不一样了,朝廷要对辽东用兵,需要巩固辽西以作后方,营州总管府东南边境沿海地区的徒河故城,便成了重要据点。

徒河城与北面数百里的营州昌黎郡治昌黎一起,支撑起东面的白狼水防线,使得朝廷能将辽泽西侧地区完全纳入控制之中。

为了重建徒河城,杨济到任后可没有闲着,在前任营州总管留下的基础上,他调集人力物力,将彭卢水入海口处的海港扩建,大大的增加了港口的“吞吐能力”,以便接纳大量浮海而来的物资及人马。

在莱州出发的大海船,满载水泥、石块等大量建材,经由旅顺横渡渤海湾抵达桃花岛(明时觉华岛),然后北上抵达彭卢水入海口的锦州港,内河船装上建材顺流而上便可抵达徒河。

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破败的徒河城重建起来十分迅速,按期完工,各类生活、防御设施一应齐全,开春时迎来了各大商社募集而来的开荒农民,秋天接纳了回撤的辽东道行军。

今年出击辽东的辽东道行军,顺利完成了袭扰任务,将辽东境内高句丽主要城池周边的农田弄得一塌糊涂,不仅干扰了对方的春耕,还影响了秋收。

按照兵部的命令,辽东道行军回撤至辽西锦州城驻扎,与不远千里抵达锦州的家属们团圆,将士们在徒河度过寒冬后,来年开春就近出击,继续袭扰辽东高句丽城池。

杨济对于这种疲敌之策深表赞同,不赞成急着对辽东用兵,因为高句丽并不是撮尔小国,盘踞辽东数百年,国力处于上升期,不是可以靠着一两次决战胜利就能打败的对手。

朝廷这几年不断布局,建立海路、陆路两条粮道,为的就是将来辽东之役时,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消耗及最快的速度,将充足的粮草输送到前线,支撑官军的大规模作战。

现在,海陆双线的建设已经初步完成,随着锦州港的完善,永济渠的通航,替代傍海道的辽西沿海航线也已成形,南起燕津、北抵锦州港或辽口的航路已经全面通航。

今年锦州城内存粮,大部分都是河北出产的粟麦,这些河北地区的粮食,装在漕船上经由永济渠抵达燕津,在那里走海路北上,不过数日时间便运抵锦州,比起陆路转运要省时省力得多。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准备着,杨济想起当年天子跟他提起的规划,这些规划,如今都逐一变成现实,而最关键的永济渠已经按时通航,这就意味着,收复辽东的时机渐渐成熟。

杨济此时看着夜色下的东方,那是辽东方向,而高句丽在辽东的核心城池,名为辽东城,便是当年的襄平城。

襄平城,始建于战国燕,自那以后直到汉时,襄平之名一直沿用下来,为汉辽东郡治所。

后汉末年中原大乱,辽东郡偏居一隅,成了不错的避祸之地,大量中原士人及百姓迁居辽东,让襄平成为十分繁荣的大城。

待得晋时天下大乱,中原战火纷飞,历朝历代无暇顾及辽东,襄平便为高句丽所占,改名辽东城。

辽东为中原故土,却为宵小所占,迄今近两百年,风土人情迥异,宛若离家多年的游子,乡音荡然无存,对于父母亲人再无记忆。

这样的局面,不会再持续多久,辽东襄平之名,必将再显于世。

近两年,朝廷对辽东用兵,数次兵临辽东城下,却围而不攻,不是攻不下来,而是要给高句丽一方以侥幸心理,让对方认为,只要坚守城池,就能逼退周军。

如此一来,高句丽会尽一切可能调集人力物力守辽东城,为此连年大量消耗物资,国力渐渐透支。

同理,虽然官军也曾兵临平壤城外,同样围而不攻。

杨济知道,朝廷就是要让如今的辽东城变成高句丽躯体上一个无法愈合的创口,造成对方大量失血而体力虚弱,基于这个原因,官军从未在辽东动用过火炮。

等到高句丽被消耗得国力大衰,顾此失彼,官军再全力出击,届时必然事半功倍。

他看着遥远的东方,心中暗道:你们野地浪战打不过,城又守不住,耗也耗不过,凭什么赢?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爱妃好甜邪帝宠上天大明:历经六朝,终成大将军王!穿越种田之农家小妹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拔刀!全军冲阵穿越到古巴比伦建国一缕幽香让你匡扶汉室,你去扶貂蝉蔡琰他比我懂宝可梦我有一城,住着历代帝王王妃太狂野:王爷,你敢娶我吗玄武裂天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不让江山开局成了阿斗,还是个女阿斗全军列阵我要做首辅家父范疆,开局我大骂张翼德大唐:长乐请自重,我真不想当驸马三国:开局继承三十万青州兵!科举,我书画双绝,诗仙在世手握召唤系统闯不一样的三国铁血虎贲战大明我只是一个流放的藩王乾隆朝的造反日常红楼:每年一百万叫我怎么花?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我一傻皇子,你计较什么汉末刘尨:现代魂掀乱世风云宋魂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南明:炮火开局,我要反清复明穿越红楼的戏剧人生最佳词作胡血斗罗大陆之我能抽取无限武魂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圣主降世:开局狗符咒护体穿越大唐:李承乾的皇位我保定了水浒称王,我身边女将无敌我,开局斩杀太子,起兵造反!安平县男明末:只允许一万人穿越三世情爱见龙定鼎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我是正德帝抗战老兵之不死传奇南唐荣光:我李煜不止是词帝
随梦书屋搜藏榜:第八冠位汉末:家父袁绍,足矣一手遮天主角们你们玩吧,我要专心搞事业我在明末修仙警官,我是直男冒牌皇叔闭关锁国让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换宋宋末争霸:从水浒二龙山开始皇姐和亲,我在敌国杀疯了三国战神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于是我成为了神孤才不要做太子大明:开局我跟朱元璋谈人丁税重生之太子归来我刷的短视频通古代,古人看麻了战争服务公司开局被退婚,路边捡个便宜小娘子颜值太高!人在古代成魅魔了!重生古代:从军户到一统山河!水浒:开局花一块钱彩礼娶潘金莲锦衣当国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苏宋无上仙秦:从绑定大秦国运开始成至高三国之我是皇太子三国:万倍返还,主公我绝不私藏东汉之我都成仙了,还当皇帝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唐砖军旅情路纯情小妞很霸道星主三国水浒卧底朱元璋:从梁山开始,覆灭北宋!明末:我是神豪我怕谁我在古代的种田大空间重生:太子要造反计谋天下一品辣妻大唐第一村大姑爷小书生齐襄超级医道兵王喋血王妃:一怒倾天下明末皇太子带着枪炮去大宋帝后传说我的桃花朵朵红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荒年种田: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穿越崇祯,打造东方日不落让你和亲,你让女帝变娇妻?大梁辽王汉末:袁本初重铸霸业大明:玉佩藏龙,我在洪武当皇孙穿越赵括之西域称雄世家的上下三千年大明:签到在洪武,我靠嘴炮暴打老朱红楼之皇权枯骨大明:修仙心声被偷听,嘉靖求我当国师刘秀:左手雄兵,右手流星!疯批世子:读心后,我斩了满朝文武寒门首辅:从灵堂退婚到金榜题名后宫三千,我只想独宠你乱世:手搓大炮养妻女,随时造反亮真理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我在元末当霸王重生房遗爱,却被李世民当成了宝废柴皇子:我在大燕修罗场杀疯了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小神医穿古代,开局拯救姐妹花我无名小卒,苟成天下共主我在大唐开时空超市我在大秦当榜一大哥乱世求生,打猎养活双胞胎功高震主被背刺?我自立封王!乱世帝匪大唐仵作笔记魂穿林冲,我为青龙星君开局穿越亡国之君,反手攻略敌国女帝侯门第一纨绔皇帝带头卖国?我直接掀了这龙椅!军工:开局打造神级战机,鹰酱麻了!荒年啃树皮?呸,肉吃着不香吗?权香枭婿毒士无双:女帝求我当权臣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乱世:整活小砖家太子西上和亲,三年后挥师擒龙招个赘婿冲喜,开局就想给小姐打针?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红楼之庶子风流乱世荒年,从富养妻妾开始无敌大明:开局被徐家退婚,我炼化十万铁骑明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