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它,就为我们设计更高效的‘细胞工厂’提供了底层逻辑和标准‘元器件’。”
“我们可以像编程计算机一样,更可靠地编程微生物,让其以最高效率生产我们所需的特种酶、生物材料、甚至绿色能源,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顶端。”
最后,陆时羡的目光转向那两位一直沉默倾听的将军,语气变得格外凝重。
“第三个则是国家生物安全与国防应用领域。这套调控网络,同样是许多高危病原体入侵和劫持宿主细胞的核心‘武器’。”
“彻底理解它,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发展出针对新型、未知生物威胁的预测、预警、精准检测乃至有效反制的能力。”
他展示了一个简化的推演模型,说明了如何通过干扰关键“枢纽”,瓦解某种虚拟病原体的入侵途径。
“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构筑未来国家生物安全防线的战略基石,其意义,不亚于任何一件硬武器装备的突破。”
将军中的一位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有力:“陆院长,请确保相关核心数据和模型,在必要的保密框架下运行。总装科技委后续会派专人与您对接。”
这句话,无疑是对其战略价值的最直接肯定。
陆时羡的汇报并未止步于有形价值。
他随后调出了近期全球顶尖学者申繁缕、以及国际顶尖人才投递简历的数据曲线图,那条几乎垂直向上的曲线极具视觉冲击力。
“各位领导,除了论文本身,我们更收获了一种无形的、但可能更具长期价值的资产。那就是全球科学界的重新审视与顶尖人才的向心力。”
他平静地陈述道:“这篇论文的发表,正在改变国际顶尖人才对华国科研实力的刻板认知。它证明,在华国,同样能做出引领世界的前沿探索,能提供世界顶级的科研平台。”
“这种声誉的建立和人才的汇聚,其产生的长期创新活力,将是我们未来科技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资粮’。”
他稍作停顿,环视全场,做出了最终的总结陈词:
“因此,我恳请各位领导认识到,‘枢纽蛋白’研究的成功,其本质是一次华家科技战略的重大胜利。它雄辩地证明了,国家当初力排众议、果断启动‘方舟’计划的远见卓识是何等正确。”
“它清晰地勾勒出基础研究转化为巨大国家利益与核心竞争力的可行路径,它为我们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全球科技竞争和人才争夺中,赢得了宝贵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其最根本的保障,正是来自于国家层面高瞻远瞩的战略决心和坚定不移的投入支持!”
话音落下,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随即,领导率先鼓起掌来,真诚而有力的掌声在房间里回荡。
他看向陆时羡,眼神中充满了赞赏与肯定:“陆院长,你们的工作,意义重大!”
“你们不仅攻克了科学难题,更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回答了我们应该如何搞创新、如何投入的重大问题。”
“这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此言一出,科技部门负责人立马表态:“‘方舟’二期工程的论证与立项工作,必须立刻加速推进!我们要把这种领先优势,转化为持久的战略优势!”
发改部门的领导也随即补充道:“对于繁缕这样能打硬仗、能出颠覆性成果的机构,资源配置要建立‘绿色通道’,给予更大的稳定支持和自主权。”
燕京述职的余音尚未散去,另一场关乎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的遴选,也就是2025年度华科院院士增选,已悄然进入最后的评审阶段。
与往常一样,这场每两年一度的学术盛事,牵动着整个华国科学界的神经。
然而,今年的气氛却与往年截然不同,因为一个名字再次如同无形的磁场,吸引着所有的关注与讨论。
陆时羡再次进入了华科院院士增选名单。
事实上,这已是陆时羡第三次进入这个名单。
2018年,他刚刚摘取诺贝尔奖桂冠,意气风发。
历经千帆回国后,那时他才二十七岁,是国内科研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提名材料交上去后,在学部初评阶段就引发了激烈争论。
一位资深院士在评审会上直言不讳:诺奖确实了不起,但我们评选的是院士,不是明星。院士需要的是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持续的贡献能力,这么年轻就当选,对其他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的候选人不公平。
另一位院士说得更委婉:年轻人,未来路的还长。不妨再沉淀几年,等团队建设更完善,培养出更多人才,到时候水到渠成。
那年的投票结果,赞成票刚过三分之一。
消息传出后,网上还掀起过一阵论资排辈扼杀天才的讨论。
2023年,第二次参选。
支持的声音明显多了起来,但在最后的全体院士投票中,赞成票停留在58%,距离三分之二通过线仍差一口气。
会后一位与他相熟的院士私下透露:还是太年轻了。有人说等他四十岁再选也不迟,还有人说就让他再经受些考验
但落选没过多久,却传来陆时羡已在米国当选外籍院士的消息,繁缕研究院初具规模。
而这一次已经是他第三次候选,不仅有着前两次的深厚积累,更携带着“枢纽蛋白”在cell上发表引发全球关注与热议的大势而来。
很多专家和机构都预测,他在2025年增选院士的几率很大。
按照惯例,院士增选有着严苛的资历、年龄和成果要求,是一个需要漫长积累和同行认可的过程。
陆时羡之前的两次分别走的燕大和植物学会的路子进入的候选名单。
而这一次,对于开创了全新领域、做出颠覆性贡献的卓越科学家,华科院章程中留有“特别推荐”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