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宁要塞区内侧的一个小日子驻屯村之中。
桐原贞寿、东宫铁男、河本大作三个名字和前辈一样“臭名昭着”但是“功绩”显然不够的关东军守备队大尉正在一间颇具东北特色的地窖里“密谋”。
作为三个“无天组”出生,比下大大有余,但同样比上大大不足的“底层”军官。
三人在这东宁要塞的驻守生涯已经来到了第5个年头。
相比那些早早得以南下(指全面侵华)的同届生,他们在晋升之路上的蹉跎,已经达到了一种让被武士道洗脑的他们都无法用为天皇尽忠无分地域这种说辞自欺欺人的地步。
因此在大半年前,从不算特别亲近的同辈(指同一期陆军士官学校毕业)高级军官处听到关东军将要为军部的东南亚战略进行调动的消息时。
三人曾一度极为积极的试图加入未来的南方军,并为此几乎走遍了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关系,花光了他们这几年所能积攒下的一切积蓄。
至于结果。
能在一个“鸟不拉屎”的“战略边缘”约等于流放的“边缘要塞\"的边缘防区驻屯了五年都没调走这一客观“史实”已经提前昭示了三人又一次尝试的失败。
而这次彻底的失败又将三人的心态彻底扭曲。
这是他们会和之前出现的同样名不副实的日本魔怔派系“军刀组”秘密合作,试图用邪道给自己创造晋升之阶的原因。
但是显然,三个没有能力靠做题考上陆军军官大学的“蠢材”对于谋划这样的独走计划水平很差。
这让他们在之前与长刀头目的合作之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配合的地位。
长刀头目说要他们提供一些日籍劳工,他们就只能偷偷构陷移民来提供一些日籍劳工。
说要他们提供一些武器弹药,他们就只能偷偷多报一些损失。
当然面对正面武力(当前日本玄学力量强度不够,且“军刀组”只是一个边缘组织)实际不如自身掌握的一个步兵中队(三人分别是中队长和配属的炮兵与工兵部队的指挥官)的“军刀组”,三人能这样配合也是因为在此之前,长刀老大能给与的报酬都极为直观。
除了最简单的“点金术”创造的小黄鱼,还有让三个普通农夫出身的土包子从来没有想过的,所谓能提升生命力的天皇御赐“仙酒”。
这些直接满足了这三个早就被物质磨平了“天闹黑卡”之心的大尉的所有欲望,也间接让三人直接控制的几个驻屯村成了“军刀组”在东北最大的窝点。
相应的在这里的包括日本移民在内的很多普通人,也因此沦为了“军刀组”之前干的很多破事的祭品,被这些此刻已经失去人形的怪物献祭给了他们想象的神。
而讲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好奇,这三个人都胆大包天到这样了,为何现在才开始正式“密谋”独走。
那我只能说,作为东大人,我们对于小日子正膏药旗臭军曹的秉性缺乏了解。
首先,在东三省所谓伪满洲国这样一个关东军控制的封闭王国之中,更加封闭且完全被驻屯军控制的军屯地区来说,这三个大尉干的事情,还没有到达“胆大包天”这个地步。
没错,在这些地方,日军地头蛇搞一些对于现代缅北某些园区来说都算是过于野蛮的买卖属于普遍现象,普遍到根本没人管。
其次,这三个臭军曹的胆子极为畸形,或者说过于符合小鬼子只会抽刀向弱者的刻板印象。
不然事实上在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区对峙的关键区域的他们早有大把的机会做出一些功绩,而不是五年没升还逐渐被边缘化。
所以在“军刀组”找上门之前,这三个在诺门坎被打破胆的臭军曹,早就是躺平的造型了。
让他们挑衅苏联,哪怕只是作秀式的为自己争取晋升资本,他们也是不敢的。
这也是在此之前,“狙击手”一行人和苏联远东军区,始终没有在和“军刀组”搞来的浪人炮灰交火中遇到一些正规对手的根本原因。
即尽管长刀头目已经极尽鼓动之能事,甚至不惜部分向三人透露了所谓天照神的宝藏的信息,这三个胆小如鼠的军曹也不敢派出哪怕一个小队去带领那些没有多少正规作战经验的浪人。
最后,则是促成这三个即使长刀头目已经失联一段时间,也没有想着在主动寻找对方继续之前的合作,而只是想着拿着之前的好处继续躺平的三个臭军曹现在才开始“密谋”的直接原因,最近才传达到他们耳朵里。
即苏德开战之后。
(还有谁记得,现在薯条旅时空的巴巴罗萨行动刚刚开始了不到一个星期。
这里补一个时间戳,这几章的故事发生在战地时间1941年6月28日-7月10日之间,至于每个部分的具体时间,由于作者现在玩弄的时间线有点多,不好细分了,大家就跟着感觉走吧)。
日本军部虽然已经基本决定了要南下,但是在内部——北上派的最后努力,以及外部——德国外交压力,双重影响下还是做出了一些动作。
比如当年6月底关东军就奉命在中苏边境附近进行演习。
而这次既要国际观瞻,又要内部调和的演习的主要区域,就发生在关东军和远东军区,在中俄朝三国交界这个关键战略位置建设的东宁要塞区。
而且在关东军一些精锐已经在事实上准备南下改编成南方军的情况下,本来不会被调动的属于三个臭军曹的次等守备部队,就成了这次演习的主体之一。
这就直接导致平时根本没管的三人所属部队要因此接受检阅。
当然,读者可能会觉得这不是露脸的事情吗?
为何会逼的三个人独走呢?
那自然是因为三人认为在需要国际观瞻的演习之下,哪怕是关东军驻屯部队也是需要注意脸面的,这就让三个人在驻屯区之前干的事情成了不上称只有三两重,但是一旦上称就不止千斤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住自己的前途,为了掩盖之前制造的亏空,不敢更加极端的使用“火龙烧仓”大法的三人,只能转向开始“幻想”发动一次针对苏联的打击。
以求通过事实上攻击苏联,或者被苏联攻击的紧急态势来自己争取机会。
当然到这里阴谋论天赋点满了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
他们三个的次等中队被选中,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关东军上层轻壮派需要一组不那么心疼的边缘人当炮灰(正是他们半年前的贿赂让上级想起来了他们三个),用来在演习之中搞真独走。
只是这些对于实际事务认知不够,根基太浅的青壮派,没有料到这三个人已经费拉至此。
(一些解释:
1、三个名字和前辈一样
这三个虚构人物的名字来自“张大帅”乘坐的皇姑屯号土飞机机组人员。
2、“无天组”
在日军中与“天宝钱组”相对应的“派系”或者称为“级别”。
“天保钱组” 指的是日本陆军大学的毕业生。
1887 年 8 月,日本陆军大学对《陆军大学校条例》进行修改,给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和银质椭圆形菊花样式的毕业徽章,因徽章外形酷似天保通宝,所以陆大毕业的军官被称为 “天保钱组”。
相对应没有上过陆军大学,只上过陆军士官学校的则被称为 “无天组” 或 “无天保钱组”。
而如果连陆军士官学校都没上过,那就是小日子军队纯低层炮灰征召兵,那种经典的一张纸换一个儿子的剧情主角了。
此外在“天宝钱组”之中还有更高级的,因为成绩优秀(陆大毕业成绩前六名)而能够获得天皇御赐的军刀的被称为“军刀组”,或“恩赐组”。
而在日本累世公卿式的权利格局之中,不同的出身级别就基本注定了这些军官未来的发展路线与天花板。
比如,整个“无天组”中,依靠榜上大腿和背后血统才突破上限的着名人士只有凋零在兔子炮下的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但在“军刀组”之中,哪怕是混的比较差的,也是东大人民的老仇人,金陵三十万亡魂的索命对象——谷寿夫,这个级别。
3、绷不住的晋升之路
日军之中,除了“天保钱组”这样要不有能力(少量真做题家),要不有名字(大量“名门”之后)在进入陆军大学那一天就被写好晋升路线的天子骄子之外。
包括“无天组”在内的大部分成员的晋升,基本都只靠两条路。
其一是作为主要路径的年功序列。
简单来说就是算苦劳,比如一名少尉通常服役2-3年,就可以靠每年攒下的“升级积分”晋升中尉。
这算是日本传承明治时代之前的武士晋升方式,接续二战之后职工年功晋升制度的,刻进骨子里的论资排辈方案了。(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刚好学了九品中正里最糟粕的一部分,还死抱着不放)
当然,这样的晋升方式肯定是有着天花板和拖时间的潜规则的。
比如通常一名“无天组”军官可能干一辈子也就只是个大尉,哪怕战功卓着,也只是个中队长(连长)。
对此,熟悉军事,特别是熟悉二战其他主要参战国都出现的大量年轻军官光速提拔事件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这种主要晋升方式,在和平时期或许没有什么压力,可一旦战争加速,就很难完全应付战争时期的军官缺口。
所以在日本加速侵华之后,既是为了缓解日本军队内部的阶层矛盾,也是为了补充军官数量。
日军开发出了第二种军官晋升的主要路径。
那就是长官考评(学名是典护人士积分制度)。
这个可以简单理解为固定论资排辈之外的kpi考核。
各种立功受奖都有可以在论资排辈的积分表上加分,进而提高你在晋升排名中的位次。
只是在这些如同东大大学德育分一样的加分评价之中。
占大头的依然只有两项。
其一是如同大学生的竞赛获奖一样的硬成绩。
比如陆大毕业生一项就能让一个中尉直接攒够晋升少佐的积分(“天宝钱组”众多含金量之中的一小项)。
再比如你打个“帝国典范”(在东大视角就是乙级战犯起步)级别的战功。
这些对于普通日本低级军官来说都属于不可遇也不可求。
所以大部分时候日本低级军官只能谋求第二条主要加分项,那就是每年年底直属上级长官给出的“年终评分”。
而这种如同东大大学生需要和辅导员学生会搞好关系才能获得较高德育分的机制,自然也滋生相同的问题。
比如,不是很严肃的喜剧化电视剧《双枪李向阳》中出现的一幕,渡边靠给来视察的上级上缴了一箱黄金翻身到了在之前都是高他一级的松井上面做了大佐。
这样的事情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不算胡编。
可是哪怕有了难度较低的第二条路。
在晋升名额永远相对少于渴望进步的低级军官人数的情况下(比如上面提到的渡边能有送礼的门路还是因为淞沪会战运气好救了一个大官)。
也会有一大批如同本章出场的三个人才一样的无法更进一步的人。
而这些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蹉跎的宿命。
特别是那些原家庭经济情况糟糕,一旦退役或者远离一线远离晋升,就会导致家庭返贫甚至家破人亡——日军军国体制导致大部分无技术平民(比如北海道的农民)只有参军才能获得一份能养活全家的工资(这还得是战争前期)——的低级军官来说。
(从这个角度讲武士道神道教的洗脑并不是日本军国能裹挟整个国家的根本原因,其那套畸形的经济体制才是。)
就只剩下了独走搏出位(吸引更高层长官或者日本宣传机构注意)这一条险路了。
并且对于他们来说“独走”并不原教旨。
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独走也是独属于少壮派“天宝钱组”乃至“军刀组”的“特权”。
其是指明治维新后屡次出现的由年轻激进派军官向日本高层发动的武装政变或者兵谏。
其本质是日本门阀政治借由少壮派之手处理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
轮不上“无天组”这些连给贵族当棋子都不够格的低等军官。
毕竟你要先在京都地区当军官(通常只有“天宝钱组”可以在这一地区御林军性质的驻军中担任军官),才能直接武力攻击内阁。
所以对于“无天组”来说,“独走”只是一种想成为“网红”的“扮丑”表演。
他们完全没有能力直达天听,只能以搞出一个大新闻为目的吸引关注。
比如某臭名昭着的百人斩大赛(并非为其恶劣性质洗地)可能只是日本军官谋求大新闻的操作,即所谓杀良冒功(从这个角度看更不是人了)。
pS:关于日军内部阶层矛盾
日本“武家”内部的阶层矛盾一直是日军和日本高层最忌惮的矛盾。
毕竟送走日本高层最多的独走政变,就是这种矛盾的激化表现,为此日军及日军高层,在无法改变其本身的封建属性的情况下,进行了很多表面上的努力。
比如“天宝钱组”从1936年的第 48 期陆大毕业生开始就已经不再事实颁发“天宝钱”毕业徽章。
当然这种表面文章,面对事实上的结构压迫并无法缓解多少矛盾冲突,所以二战以及战后一段时间,日共的发展也因为比较有阶层基础而相对较快。
当然考虑到日本意识形态之中军国主义主流极为庞大,所以这里说的发展比较快是相对其他非主流思想,比如对华“温和”派而言。
pS:“天保钱组”的刻板画像
由于二战后期大规模扩招之前,日本陆军军官大学的入学者大部分都是长州藩和萨摩藩两系顶级武家派系以及其他华族家族的子弟(包括直接血脉和家臣)。
且“天保钱组”几乎一毕业(最老刚到30岁)就能成为少佐,只需要在某个师团或者旅团的参谋部镀个金就能继续高升。
而对应的“无天组”,哪怕是其中的佼佼者,要靠资历熬到少佐则远超30岁,通常要40乃至50岁,并且其中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同一基层部队服役。
所以对于“天保钱组”的刻板画像也会出现在某些抗日剧集之中。
即所谓年纪轻轻,突然出现,少佐军衔,京都口音,紧握军刀(御赐或者家传的刀),颐指气使。
pS:突然出现是指,对于按地域招兵(同样是封建残留加军国主义目的导致的政策)的日本军队来说。
上到师团,下到基层的中队和小队,通常都是一个行政区划之中相邻几批一起征召的士兵。
所以这些士兵之间相互哪怕不是亲戚也是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由“天保钱组”身份空降其中的年轻少佐,相对于这些“一起长大”的士兵和军官来说就属于突然出现。
pS2:日本这种征兵方式也存在模仿英国的成分。
英国人也是典型的按照地域征兵,并因此进一步影响和制造了英国人抽象的“团”编制。
即由于每个团都从固定行政区划征兵,但每个行政区划人口不一(特别是本土和殖民地之间区别巨大),导致英国人的“团”,有时候只有一个连甚至一个排大小,但有的时候却能顶到一个旅。
于是在这种常识环境之中创作的Gw,对于人类帝国星界军的编制也是一顿随缘安排——星界军一个团的正式编制,小能小到不够500人,多能多到超过十几万人。
这也是战锤40K,被称为抽象英国的亚空间映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