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召集重臣们甚至还是皇太子、皇太孙其实目的是很简单的,就是要对大明这么多年的战事或者是对外政策做一个总结,同时就是对于大明日后的国防政策等事情也要做一个规划,保证即便是日后朱载坖不在了,大明的政策也能够延续下去,这点对于朱载坖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
朱载坖首先就问道:“最近外间议论纷纷,卿等是怎么看的啊?”
在坐的都是朝廷的重臣,他们获得的信息更加全面,同时多年的宦海沉浮也使得他们的眼光更高,朱载坖是何等样的皇帝,他们是极为清楚的,外间的物议,要想影响朱载坖本人的决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朱载坖这人,心志还是十分之坚定的。
首辅申时行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朝廷的战事,要分门别类的予以看待,东北的战事,是努尔哈赤举兵反叛,朝廷是必须要予以镇压的,此战是不得不打,也必须要打,而安南的战事规模不大,而且现在安南、交趾和广西等地的甘蔗种植也已经成规模、体系了,对于官军来说,这里的战事规模不大,但是保障后勤也相对比较容易,只需要调动附近的官军就足以镇压这些安南的叛军了,所以对于朝廷来说,安南的战事并不能够构成很大的压力。
而除了安南的战事之外,就是倭奴都统司的战事了,这在大明朝廷来说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就是要打,坚决的打,朱载坖对于此事的态度和重臣们也是一致的,不打户部尚书王国光能弄死他,倭奴都统使司所出产的金银、铜料、硫磺等原料,对于大明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虽然西洋人通过贸易也会带来大量的金银,但是这是不稳定的,只有掌握在大明自己手中的金银矿才是稳妥的。
这点大明上下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必须要严惩倭奴才行,同时将其境内的重要矿山予以控制,为大明所用,这点显然是极为重要的,同时也是大明上下臣子所的共识,这也是必须要打的,这三场仗,对于大明来说都是必须要打的,这点不光是朱载坖,就是在场的重臣们也都认同的。
而另外一场大战,就是朝廷在西北的战事,申时行认为,西域辽阔,征服困难,同时现在官军已经击败了和硕特部,对卫拉特蒙古加以震慑,也算是初步达成了目的,对于朝廷来说,这点确实是非常之重要的,朱载坖对于西域战事的总方针就是先北后南,而现在对于西域北部,朝廷也算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剩下的不一定要非要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
申时行对于西域战事的看法是要控制规模,同时加强在西域的屯田,提高官军在西域的自持力,减少朝廷对于西域的支援,这点来说是最重要的,对于朝廷来说,西域确实是拱卫大明西部边疆的要地,这点在场的重臣们是很清楚的,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说,申时行认为西域作战的优先级没有辽东和倭奴高,所以申时行认为,为了减轻朝廷财政和转运的负担,应该有所轻重,全力支持辽东和倭奴的战事,而对于西域的战事要控制规模,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
这点已经成为了现在大明重臣们的一个共同想法了,王国光等人也是这么认为的,朱载坖对于他们的想法是很清楚的,申时行等人也多次通过密疏的形式向朱载坖上疏陈述自己的看法,朱载坖今日讨论的不是现在的战事问题,朱载坖要讨论是是大明未来的国策问题。
所以朱载坖直接问道:“卿等以为,什么仗该打,什么仗不该打?”
这点才是朱载坖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这个仗在什么情况下要打,对于大明来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朱载坖即位以来,用兵确实是很频繁,而朱载坖也可以猜想的到,一旦太子即位的话,大明的边疆会进入一段时间的修整期,这是很正常的,大明也不可能一直大规模用兵,百姓也需要修整,朝廷也需要将夺占、收复的土地予以消化,这些都需要时间的,而朱载坖必须为后世之君确定一条线,就是什么仗势必须要打,不得不打的。
这是非常之重要的,重臣们对于朱载坖的这个问题莫衷一是,什么仗势必须要打的,似乎对于大明的这些臣子们来说,这个问题是有些难以解答了,申时行就认为对于挑衅天朝威严,威胁大明国土的,必须要打,但是朱载坖对于申时行的这个答案是不满意的,因为这个答案有些过于笼统了。
朱载坖命令将大明全图和南洋图取来,经过测绘总署近十年的详细测绘,对于大明大部分地区,已经有详细的地图可供使用了,朱载坖决定以地图说话,朱载坖和重臣们就地图来说话,对于大明的北部边防,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防御地带所构成。
首先是在东北,外兴安岭、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是大明在东北的重要屏障,构成了第一道防线,而后才是小兴安岭、黑龙江作为内边,而在北方,现在土默特部所控制的蒙古就是大明的北部藩篱,也就是所谓的外边,而之前的边墙则是内边,在西北,则是要控制阿尔泰山等要地。
大明在整个北方的防御策略就是以河山为界,尽可能的控制对于大明有利的地形,屏障内地,这点是朱载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必须要保证这些地方的安全,才能够起到屏障内地的作用,同时在外边之外,要以各番邦属夷构筑起大明的边外藩篱体系,保证大明的北部边疆安全,所以朱载坖一直以来才会这么不遗余力的经略东北、西北,就是为了彻底将大明的北部边疆安定下来。
而除了北部边疆之外,重要的就是海防和西南、南洋等地的防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