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临高中的大门,是一道厚重的、镌刻着复杂能量回路的金属拱门,当张亮手持那份特殊的录取文件踏入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微不可察的能量波动扫过全身,仿佛是一种无声的检阅与登记。门内门外,确是两重天地。
与磐石初中的质朴、宁静截然不同,襄临高中校园开阔,建筑线条冷峻而富有未来感,高耸的能量塔在阳光下闪烁着幽蓝的光芒,不时有微型的教学用浮空艇悄无声息地滑过天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那是高浓度能量粒子活跃,以及无数精英思维波频交织所形成的独特场域,让初来乍到的张亮感到一丝压迫,但更多的,是难以言喻的兴奋。
正如墨渊老师所料,这里的资源远超磐石初中。图书馆不再是几间安静的阅览室,而是一座巍峨的、拥有自主智能管理系统的知识殿堂。海量的藏书并非仅仅以纸张形式存在,更多的是以能量晶体、思维流的形式储存,只需佩戴专用的感应头盔,意识便能徜徉在信息的海洋。实验室内,那些在磐石初中只在图片上见过的精密仪器,如多维空间场发生器、粒子对撞模拟舱、高维几何构型观测仪,在这里竟是基础配置,对于科生也有限度地开放。
然而,最让张亮感到震撼的,还是这里的学生。他们步履匆匆,眼神中闪烁着自信与对知识的渴求,交谈间不时蹦出艰深的术语和前沿的理论猜想。他们确实如同古代的进士,是来自各地千挑万选的精英,不仅天赋异禀,更自带一种即将肩负重任的使命感。与他们相比,张亮这个从偏远初中破格录取的“初一跳级生”,显得格外突兀和稚嫩。
预科班的课程,更是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弦律几何进阶》不再满足于平面和三维空间的线条与图形,而是引入了复杂的拓扑结构和非欧几何概念。张亮第一次在四维模拟空间中,“看”到一条基本弦的振动如何通过高维卷曲,投影到三维世界呈现出不同的粒子特性时,那种规则线条在超越常识的维度中交织、舞动所呈现出的复杂而和谐的美感,让他几乎窒息。他想起了在磐石初中图书馆,墨渊老师曾用粗糙的沙盘和光线,为他模糊地勾勒过这种可能性,如今,抽象的猜想变成了可观测、可计算的模型,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难以言表。
《能量场干涉与共振》则从现象深入本质。讲师不再是简单地讲述波的叠加,而是引入了场论和群论的工具,精确描述两股乃至多股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能量场,如何在时空中相互渗透、干涉,产生出或协同放大、或剧烈抵消、或衍生出全新模式的精妙平衡。张亮在实验中,亲手调整两个微型引力场的发生参数,观测它们交汇处那细微的空间曲率变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守门人老者那操控时空壁垒的莫测手段,似乎捕捉到了一丝遥远的影子。
《微观粒子操控基础》更是直接将他带入了构成物质世界最基本单元的领域。虽然课程声明只是“皮毛”,但已经涉及了量子态的基本原理和初步操控技术。在高度防护的实验室里,他通过量子纠缠感应器,第一次“触摸”到了孤立电子的“概率云”,那种仿佛触及世界底层代码的感觉,让他心神摇曳,久久不能平静。这让他对墨渊老师曾提及的“时空脉动本质是微观粒子在宏观尺度的集体效应”这一猜想,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而所有课程中,最让张亮心潮澎湃的,无疑是《引力常数局部微调原理》。这门课,直接触碰到了守门人老者提到的“时空编织者”能力的门槛!讲师是一位表情严肃、眼神仿佛能洞穿虚空的中年教授。他开宗明义:“引力,并非一成不变的背景板,在极微观尺度、极高能量条件下,或者在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技术干预下,它是可以被极其微小幅度地影响的。”
课程阐述了如何通过复杂的能量阵列和精密的时空坐标锁定,去感知一个特定局部区域的引力参数异常,并尝试用外源性场力对其进行极其细微的“校准”或“偏移”。这背后代表的,正是对世界底层物理常数的干涉权柄,哪怕只是最初步、最笨拙的尝试,也意味着朝着“编织时空”的方向迈出了理论上的第一步。张亮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他发现,这门课的理论基础,竟然与他自己在磐石初中图书馆,通过观察光线扭曲和物体下落异常而模糊感知到的“时空脉动”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这里的理论更加系统、严谨,为他过去的直觉和零散观察提供了坚实的框架和深入的解读视角。
然而,襄临高中的生活并非全然顺遂。资源的丰富意味着竞争的激烈。张亮虽然天赋卓绝,理论基础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部分高二、高三的普通学生,但他毕竟来自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在很多基础知识的广度、规范性,以及对某些高端仪器操作的熟练度上,与那些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同学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一次《能量场干涉》的实践课上,要求独立构建一个双场干涉模型。张亮凭借对能量本质的深刻理解,设计出了一个理论上效率极高的非对称干涉方案。然而,在操作精密的场力生成器时,他对设备复杂界面的不熟悉导致了一个参数设置错误。瞬间,能量场失控,模型在刺眼的闪光和刺耳的噪音中崩溃,虽然安全系统及时启动未造成损伤,但也引来了周围同学一阵压抑的低笑和些许鄙夷的目光。
那一刻,张亮脸上火辣辣的。他仿佛又回到了磐石初中,那个虽然封闭却充满善意的环境。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他没有退缩。墨渊老师的叮嘱言犹在耳:“见识真正的苍穹,必然要经历风雨。”他收起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主动找到授课老师,虚心请教操作细节;课后,他泡在实验室里,反复练习那些基础操作,直到手指熟悉每一个按钮的触感,意识能流畅地与设备交互;他更频繁地出入图书馆,不仅阅读课程相关的延伸资料,更有意识地弥补自己在通用知识面上的短板。
他的努力和飞速进步,逐渐被一些敏锐的同学和老师看在眼里。那个曾经操作失误闹出笑话的“乡下小子”,在一次关于《引力常数局部微调》的专题研讨会上,针对一个经典理论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个基于“时空背景脉动非均匀性”的大胆修正思路。这个思路虽然还不成熟,却角度刁钻,直指核心,让负责研讨会的教授都为之侧目。
渐渐地,开始有同学愿意与他交流,讨论问题。他从一个格格不入的“异类”,慢慢开始融入这个精英群体。他在预科班,真正开始了如鱼得水般的成长。
夜深人静时,张亮躺在襄临高中提供的单人宿舍里,意识却仍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他回顾着一天所学,将《弦律几何》的高维美感、《能量场共振》的精妙平衡、《微观粒子操控》的底层逻辑,以及那最为核心的《引力常数局部微调》所代表的无限可能,与脑海中那来自磐石初中的、关于“时空脉动”的原始观察和墨渊老师的启蒙,一点点地融合、印证。
他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无比正确的道路上。襄临高中提供了他梦寐以求的资源和视野,而来自磐石初中的那份独特感悟与坚韧,则是他区别于其他所有人的、最宝贵的财富。前方的路还很长,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但他已经扬帆起航,目光坚定地望向那时空规则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