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鲁哀公十六年的春天,曲阜城外的杏坛下,几位弟子围坐在一起,整理着孔子生前的言行。子贡望着案上堆叠的竹简,忽然想起夫子曾说过的那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彼时的他尚未完全领会其中深意,直到此刻摩挲着那些浸透了岁月墨香的文字,才忽然明白,夫子将 “好学” 置于 “忠信” 之上,原是在昭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姿态。
一、陋巷中的灯火
在河南商丘的古城深处,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相传是孔子弟子颜回的故居。推开斑驳的木门,可见一方狭小的天井,墙角的青苔记录着两千多年的风雨。《论语?雍也》记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 “乐” 字,正是对 “好学” 最生动的注解。
1973 年河北定县出土的西汉竹简《论语》中,“好学” 二字的写法尤为特别 ——“好” 字像一个人手持书卷,“学” 字则似孩童在屋内诵读。考古学家发现,这些竹简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儒生,简文中多次出现 “夜读不寐”“以火继日” 的记载,印证了颜回式的好学精神如何在民间延续。竹简上还留有一些烧灼的痕迹,据考证是主人在夜晚读书时,不慎被油灯引燃书卷所致,可见其读书之专注。
在山东邹城的孟庙,保存着一块元代的 “陋巷故址” 碑。碑文中记载,颜回居住的陋巷虽仅 “十室之邑”,却因他的好学而成为后世学子的精神圣地。北宋时,当地百姓在巷口修建了 “仰止亭”,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之意,亭柱上刻着朱熹的手书:“惟学为能变化气质,惟思为能贯通古今。” 每逢科举之年,总有学子来此亭中静坐读书,希望能沾染颜回的好学之气。
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曾细致描摹过古代学子的求学场景:“夜漏三下,书声出茅屋。母绩灯旁,子读灯前,一犬伏阶,若为守护。” 这样的画面,不正是 “十室之邑” 中好学精神的鲜活写照吗?那些散落在乡野间的灯火,虽微弱却执着,照亮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脉络。在江苏淮安的关天培故居,保存着一盏清代的油灯,灯盏上刻着 “三更灯火五更鸡” 的诗句,据说是关天培少年时读书所用。那时的关家并不富裕,这盏油灯用了十几年,灯芯换了无数次,却始终照亮着少年求知的双眼。
清代的戴名世在《乙亥北行日记》中,记载了他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乡村塾师:“其居仅茅屋三间,四壁萧然,惟书架上堆满书籍。每日晨起,即聚生徒讲学,至夜分乃罢。其妻常笑之:‘君之学,不能换米,何益?’师曰:‘学在我心,米在我腹,各得其所。’” 这位塾师虽身处 “十室之邑”,却有着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他的好学之心,如同暗夜中的北斗,指引着乡村子弟的人生方向。
二、竹简上的薪火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五十二病方》,其末尾题着 “好学为务” 四字。考古学家考证,这是一位民间医者的手稿,他在记录药方的同时,还写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每得一方,必验之于身,考之于古,三年乃敢示人。” 这种严谨的求学态度,与孔子 “学而知之” 的理念一脉相承。帛书的字里行间,还留有许多修改的痕迹,有的地方用朱砂涂改,有的地方则用小刀刮去重写,可见作者对学问的精益求精。
在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第 285 窟的壁画描绘着西晋学者郭璞注解《尔雅》的场景。壁画中的郭璞手持书卷,案上摆满了各种典籍,身旁的童子正在研磨。据《晋书?郭璞传》记载,他 “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曾为了弄懂一个古字的含义,跋涉千里向隐居在山谷中的老者请教。这种 “打破砂锅问到底” 的劲头,正是 “好学” 二字的生动诠释。郭璞的《尔雅注》流传至今,书中对许多疑难字词的解释都旁征博引,甚至引用了当时民间的俗语方言,可见他的学问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广泛学习的结果。
北宋李诫编写《营造法式》时,为了弄清一种古建筑构件的名称,遍历全国十余省,寻访老工匠数十人。他在书中写道:“匠人之言,虽俚俗而有至理。吾每闻一义,必记于册,归而考之经史,往往有相合者。” 这种不耻下问、注重实践的学习方法,让这部建筑学巨着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营造法式》的手稿中,李诫绘制了大量的建筑图纸,有的图纸上还标注着 “此乃匠人张三所说,待考”“与《考工记》所载不同,当再查” 等字样,展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福建泉州的开元寺,保存着一方宋代的 “学问碑”,碑文记载了当地学子的学习公约:“每月聚于寺中,各呈所习,有错则相正,有疑则共探。” 这种互助互学的传统,让 “十室之邑” 的狭小空间里,也能孕育出博大的学问。据清代《泉州府志》记载,从宋代到清代,泉州共有进士两千余人,其中不少人都曾在开元寺的 “学问会” 中学习过。他们在寺中的读书生活,被后人记录在《开元寺读书图》中,图中十几位学子围坐在一起,有的低头看书,有的争论不休,有的则在向僧人请教,一派浓厚的学术氛围。
元代的王祯是着名的农学家,他编写的《农书》是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之作。为了完成这部着作,他 “遍历田野,与农夫野老相谈,记录其耕作之法”。在《农书》的序言中,他写道:“吾少时不知农,见农夫劳作,以为甚易。及长,学农书,方知其中有大学问。” 他还在书中绘制了各种农具的图谱,并详细注明了其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这些都是他向老农们虚心学习的成果。王祯的好学,不仅在于读书,更在于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这种 “知行合一” 的学习态度,让他的学问具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逆境中的坚守
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囚禁在大都的土牢中。在《正气歌》的序言里,他写道:“当此之时,此心光明,何复他求?惟日诵《论语》,以求圣贤之学。” 狱卒曾问他:“国已破,家已亡,尚学何为?” 他答道:“学乃吾命,命可夺,学不可夺。” 这种在绝境中对学问的坚守,正是对孔子 “好学” 精神的极致践行。文天祥在狱中还写下了《指南录后序》,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抗元经历和求学心得,其中有一段写道:“在患难中,更知学问之可贵。每读一句书,便觉有一股正气充盈于胸。” 他的好学,已经超越了知识的层面,升华为一种精神的修炼。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却始终带着书箧上路。他在《与友人书》中描述自己的求学经历:“马背为纸,枯枝为笔,遇有心得,即书于衣袂。” 在《日知录》的自序中,他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这种 “苟日新,日日新” 的治学态度,让他成为清代学术的开山鼻祖。顾炎武在游历北方时,曾在山东章丘的长白山下住过一段时间,当地百姓回忆,他 “每日天未明即起,登山观日出,归则读书至深夜。有时为了考证一个典故,会徒步数十里去向当地的老者请教”。他的好学,不仅在于勤奋,更在于严谨。
近代学者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却仍坚持着述。他的助手回忆:“先生虽目盲,然记忆惊人,每论一事,必引经据典,核对无误而后已。” 在《柳如是别传》的撰写过程中,他为了考证一个细节,让助手诵读相关典籍达数十遍,这种 “皓首穷经” 的精神,正是 “好学” 二字在近代的最好诠释。陈寅恪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对学生说:“读书先识字,识字先识音。一字不识,何以读书?”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为了弄清一个古字的读音和含义,常常查阅数十种文献,直到完全弄明白为止。即使在失明后,他也没有放弃学习,而是通过听书、口述等方式继续研究,他的这种精神,让无数后学深受感动。
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博物馆,保存着一本清代的东巴经手抄本。经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和士成的普通纳西族人,他在序言中写道:“吾家十室之宅,世代以耕读为业。虽无名师,然每得一书,必父子相传,昼夜诵读。” 这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延续的好学传统,证明孔子所说的 “十室之邑” 的好学精神,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和士成生活的年代,纳西族还没有自己的文字学校,他就自己在家中教子女学习东巴文。据他的后人回忆,“祖父常常在火塘边教我们认字,每一个字都要讲出它的来历和含义,直到我们完全理解为止”。和士成的好学,不仅传承了纳西族的文化,也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清代的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极致的好学精神。他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为了写好书中的诗词,他 “遍读唐诗宋词,学习其格律意境”;为了描写贵族生活,他 “走访故老,了解旧时礼仪习俗”。在《红楼梦》的手稿中,有许多修改的痕迹,有的诗词改了几十遍,有的情节调整了多次,可见他对创作的精益求精。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题芹圃画石》中写道:“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这种将学问融入创作的精神,让《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四、市井中的智慧
清代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有一家名为 “汲古阁” 的书铺,掌柜的是位名叫张松年的普通商人。他虽未考取功名,却精通版本目录之学。学者戴震曾在日记中记载:“松年虽市井人,然于古籍版本之辨,远胜许多儒生。每与论学,必出新见,皆由平日留心钻研所致。” 这种在市井中孕育的学问,让 “十室之邑” 的好学精神有了更鲜活的注脚。张松年的书铺里,不仅卖书,还常常聚集着一些学者文人,他们在这里交流学问,讨论问题。张松年虽然是商人,却从不唯利是图,遇到家境贫寒的学子,他常常免费赠书。他说:“书的价值不在于卖出多少钱,而在于被多少人读懂。”
近代的齐白石,出身贫寒,早年做过木匠。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吾初学画,无师可拜,见人画得好,便偷偷模仿。夜间无灯,就着月光练习。” 为了学习篆刻,他曾 “剖石三千”,手指磨出厚茧也不放弃。这种在平凡生活中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正是 “好学” 精神的生动体现。齐白石在学画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向生活学习。他 “观察鸡雏的形态,常常蹲在鸡窝旁一整天;描绘虾的游动,就在鱼缸边仔细观察”。他的画作之所以生动传神,正是因为他的好学不仅仅是模仿,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在上海的弄堂里,曾住着一位名叫顾廷龙的古籍版本学家。年轻时他在银行当职员,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研究古籍。他在日记中写道:“每日下班,即往书肆,见有善本,虽节衣缩食必购之。夜则展卷细读,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种在繁忙工作中对学问的热爱,让他最终成为一代学术大家。顾廷龙还创办了合众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他说:“我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能读到这些好书,从中学到知识和智慧。” 他的好学,不仅在于自己求知,更在于分享知识,这种精神让 “十室之邑” 的好学之光更加明亮。
民国时期的上海,有一位名叫陈阿翠的洗衣妇,她虽然不识字,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她常常请人把报纸上的新闻读给她听,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追问。后来,她还向邻居家的孩子学习认字,“白天洗衣,晚上认字,一年下来,竟能读简单的书信了”。陈阿翠的好学,或许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但她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同样是 “好学” 精神的体现。在那个年代,像陈阿翠这样的普通民众还有很多,他们虽然身处社会底层,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正是这种遍布市井的好学之心,构成了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
五、传承中的创新
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斗室中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他的同事回忆:“景润的屋里,除了床和桌椅,全是书和演算纸。他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 这种对科学的痴迷,与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的好学精神一脉相承。陈景润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从未退缩。他说:“科学研究就像登山,只有不断向上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做了无数次的演算,甚至在病床上也不忘思考问题。他的好学,不仅在于勤奋,更在于执着和创新。
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扎根大漠数十年,致力于敦煌壁画的保护与研究。她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写道:“刚到敦煌时,对壁画一无所知,就从最基础的临摹学起。每天对着壁画,一画就是十几个小时。” 这种在艰苦环境中对学问的执着,让古老的敦煌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樊锦诗不仅注重对敦煌壁画的保护,还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她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爱上敦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 她的好学,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让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贵州的大山里,乡村教师支月英坚守讲台四十余年。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没读过多少书,但我知道,要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自己就得先学好。” 她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把城里带来的教材翻得卷了边,这种在平凡岗位上对知识的渴求,让 “十室之邑” 的好学之光,照亮了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支月英不仅自己好学,还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她常常对学生说:“山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只要你们有好学之心,就一定能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有用之才,他们又把好学的精神带回了家乡,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代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他说:“获奖只是对我过去创作的肯定,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还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莫言常常深入生活,“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农民聊天,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他还广泛阅读国内外的文学作品,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莫言的好学,让他的创作不断突破自我,为读者带来了更多优秀的作品。
六、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浙江宁波的天一阁,保存着一份明代的 “族规”,其中写道:“吾族虽居乡野,十室之邑,必有学堂。子弟七岁必入学,违者家长受罚。” 这种将教育视为家族命脉的传统,让好学精神在民间代代相传。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它的创建者范钦 “性喜藏书,每至一地,必访求典籍”。他的这种好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范氏后人。范氏家族的子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少人成为了着名的学者和文人。
在江苏苏州的平江路,有一家名为 “传是楼” 的旧书店,店主是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说:“我爷爷是开书店的,我父亲也是,到我这已经三代了。我小时候,父亲就教我 “卖书先懂书,每本书都要读透了,才能给顾客讲出个子丑寅卯。” 老人的父亲曾告诉他:“书是活的,你对它用心,它就会给你回报。” 如今,老人依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早上开门前读一个小时,晚上关店后再读一个小时,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在这家小小的旧书店里,书籍堆积如山,却井然有序,每本书上都贴着老人手写的便签,记录着书籍的内容概要和阅读心得。常有年轻人来这里看书,老人总是耐心地为他们推荐合适的读物,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这家 “传是楼”,就像一个小小的文化驿站,让好学的精神在市井中不断传递。
在安徽歙县的徽州古城,有一座名为 “竹山书院” 的古建筑,它始建于清代,是当时徽州地区着名的民间书院。书院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学子们写下的读书誓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据《徽州府志》记载,竹山书院的学子们 “每日寅时即起,诵读至酉时方休,其间除三餐外,不稍懈怠”。他们来自周边的 “十室之邑”,家境大多并不富裕,却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当地乡绅的捐赠和学子们的自筹,即使在经费紧张的时候,学子们也会 “以薪换烛,以粮换书”,坚持学习。竹山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仅清代就走出了十几位进士,他们把在书院学到的知识和好学精神带到了全国各地。
七、跨越国界的好学回响
“十室之邑” 的好学精神,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生生不息,还跨越了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中国札记》中写道:“中国人对知识的热爱令人惊叹,即使是在偏远的乡村,也能看到孩子们在简陋的学堂里认真读书的身影。” 利玛窦还发现,中国的科举制度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它 “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这种对学问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利玛窦本人也深受这种好学精神的影响,他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日本江户时代的学者林罗山,是朱子学的重要传播者。他曾说:“吾学始于《论语》,中国先哲的好学精神,是吾辈学习的楷模。” 林罗山年轻时家境贫寒,却 “常借书抄录,夜以继日,未尝稍歇”。他不仅自己好学,还在京都创办了 “弘文馆”,培养了大批弟子。弘文馆的教学理念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强调 “学以致用”“学无止境”,这种理念培养出的学者,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林罗山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句话尤为推崇,他认为 “好学是立身之本,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
韩国李氏朝鲜时期的学者李滉,被誉为 “朝鲜朱子学之祖”。他在《退溪全书》中写道:“孔子言好学,实乃金玉良言。吾辈当以孔子为榜样,孜孜不倦,追求学问。” 李滉在退溪村隐居期间,“每日读书、讲学、着述,虽清贫而乐在其中”。他创办的 “陶山书院”,是朝鲜半岛最着名的书院之一,书院的匾额 “学达性天” 就是他亲手题写的,体现了他对学问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陶山书院的学子们,遵循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的治学方法,这种方法正是对中国传统好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八、好学精神的现代演绎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十室之邑” 的概念已经被彻底打破,好学精神也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各种知识,无论是偏远山区的孩子,还是忙碌的都市白领,都能通过网络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据统计,中国的在线教育用户已经超过 4 亿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这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国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在 “知乎”“豆瓣” 等知识分享平台上,每天都有大量的用户在提问、回答、讨论各种问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习社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探讨学术问题,甚至一起完成科研项目。这种互助互学的模式,与古代 “学问会”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形式更加灵活,范围更加广泛。一位在知乎上活跃的用户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好学氛围,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这种氛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涌现出了许多致力于知识传播的创作者。他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历史、科学、文学等各种知识,吸引了大量观众。比如,一位名叫 “李永乐老师” 的科普博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物理、数学等知识,他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了 10 亿次。李永乐老师说:“我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爱上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希望通过我的视频,让更多人体会到这种乐趣。”
在企业界,好学精神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说:“华为的成功,源于我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习的执着。” 华为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千亿元,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华为的员工说:“在华为,你必须不断学习,否则就会被淘汰。公司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每个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 这种企业层面的好学精神,让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
九、好学之乐的永恒追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学的最高境界,是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充实和愉悦。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有一片刻满甲骨文的甲骨,其中一片上刻着 “学,乐也” 的字样,这或许是中国最早关于学习快乐的记载。
清代的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吾生平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读书。每得一奇书,如获至宝,夜读不寐,其乐无穷。” 袁枚在随园定居后,“广收书籍,招纳文人,每日与友人饮酒赋诗,探讨学问”,他把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在学问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他说:“学问之道,不在名利,而在自得其乐。”
当代学者钱钟书,是出了名的 “书痴”。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 “横扫清华图书馆”,毕业后更是 “闭门读书,不问世事”。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钟书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从书中获得的快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钱钟书在《围城》中,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形象,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于他广泛的阅读和深刻的思考。对钱钟书来说,读书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享受。
在云南大理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王坤生的老人,他一辈子都在村里的小学当老师,退休后依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老人说:“我没读过多少名校,但我就是喜欢读书。每本书里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读一本书,就像去了一个新的地方旅行。” 老人还把自己的藏书整理出来,在村里办了一个小小的 “农家书屋”,供村民们免费借阅。他说:“看到大家读书时开心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满足。” 这位普通的乡村老人,从学习中获得的快乐,丝毫不亚于那些着名的学者。
十、结语:让好学之光永远闪耀
从颜回的陋巷灯火,到现代的在线教育;从孔子的杏坛讲学,到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十室之邑” 的好学精神,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风雨,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它让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进步的追求。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不仅能让我们获得知识,还能让我们提升道德修养,培养勇敢的品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发扬这种好学精神。无论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是在简陋的乡村学堂里;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山区;无论是通过书本学习,还是通过网络学习,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好学之心,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让我们记住孔子的教诲,让好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人生态度。相信在好学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的民族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那首古老的歌谣所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好学之光就会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