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的初夏,京城焕发着不同于往年的蓬勃朝气。
新皇李君泽登基已逾三月,在以铁腕手段肃清了三皇子余孽、稳定朝局之后,这位年轻的帝王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帝国的内政与民生。
勤政殿的灯火依旧常明,但议事的话题,已逐渐从清算、维稳转向了更深远的发展图景。
这一日,例行朝会之后,李君泽独独留下了靖北王顾长青、新任户部尚书林文博以及工部尚书等几位心腹重臣于御书房议事。
御书房内,冰鉴散发着丝丝凉意,驱散了初夏的些许闷热。
李君泽没有坐在龙椅上,而是与几位臣子一同围站在一张巨大的大庆疆域图前,图上北疆安阳府的位置,被用朱笔特意圈出,显得格外醒目。
“诸位爱卿,”李君泽手指轻点着安阳的位置,声音沉稳而有力。
“靖难之役,能迅速底定,北疆安阳,居功至伟。其所产之犀利火器、迅捷之电报通讯,乃至那‘烛龙眼’、‘飞雷炮’等奇物,皆令朕印象深刻,亦让朕深思。”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然,利器虽可定国,却非长治久安之基。朕近日翻阅北疆,尤其是安阳府近年来的卷宗,发现其不仅在军工格物上卓有建树,其农桑、教化、医事乃至城治,皆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去岁北疆大旱,别处或有饥馑,然安阳府因推广新式水车、深井及那所谓‘优选粮种’,加之府库调配有力,竟能保境安民,无一流徙。其境内蒙童入学之数,远超各州府平均;”
“新设之公共医馆,活人无数,价格公允;城内道路平整,夜间有沼气灯照明,沟渠洁净,几无疫病流行……此等景象,方是朕心目中,盛世应有之模样!”
户部尚书林文博躬身道:“陛下圣明。臣亦曾详查安阳账册,其税赋连年增长,百姓家有余粮,市面繁荣,确非虚言。”
“尤其那‘合作社’之模式,整合农力,共用新式农具,效率大增,若能推广,于恢复各地民生,大有裨益。”
工部尚书也接口道:“陛下,安阳格物院所出之农具、水车,乃至那正在研究的‘小型蒸汽机’,皆巧思妙想,若能用于各地河工、矿冶、织造,必能极大提升工效。”
顾长青听着众人赞誉,心中与有荣焉,面上却保持沉稳:“陛下,安阳能有今日,叶明确实用心竭力。然其种种举措,多基于北疆边陲之特殊情况,且耗费颇巨,若要推行天下,恐需因地制宜,徐徐图之。”
李君泽点了点头:“靖北王所虑,正是朕之所思。安阳如同我大庆一面试行新政之明镜,照出了前路方向,亦照出了其中艰难。正因如此,朕才更需亲眼见一见这执镜之人,亲耳听一听他胸中之蓝图。”
他转身走回御案,取出一封早已拟好的诏书,神情郑重:“叶明于国有大功,朕已加封其为安阳候,然赏功更要用人。”
“朕欲召其入京,详询安阳治理之得失,探讨其农、工、教、医诸般新政,于天下推行之可能与方略。此事,关乎国本,关乎朕之景和盛世能否真正实现。”
他看向顾长青:“靖北王,就由你亲自拟写一封私信,连同朕的正式诏书,一并快马送往安阳。告诉叶明,朕在京城,虚席以待,盼他早日启程,共商国是。”
“老臣,领旨!”顾长青肃然躬身。他明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召见,而是新皇决心将安阳模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明确信号。叶明和他所代表的安阳,即将站上一个更广阔,也更具挑战的舞台。
……
十日后,安阳知府衙门。
叶明接到了由靖北王亲笔信和皇帝诏书组成的“组合拳”。
顾慎也在一旁,看着那明黄色的绢帛,啧啧称奇:“哟,明子,陛下这是等不及要见你这‘财神爷’兼‘智多星’了?连我爹都亲自写信来催。”
叶明仔细阅读着诏书和顾长青的信。诏书用语正式,褒奖其功,阐明召见之意。
而顾长青的私信则更为直白,详细说明了李君泽对安阳各项新政的浓厚兴趣和推广天下的决心,并提醒叶明,此次入京,既是机遇,亦是考验,朝中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让他务必做好充分准备,既要展现价值,也要把握好分寸。
“看来,这一趟京城,是非去不可了。”
叶明放下信件,轻轻吐了口气。
他对此早有预料,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新皇显然是个锐意进取、急于求治的君主。
“你打算怎么做?”顾慎收起了玩笑之色,问道,“真要把他那套东西,全都抖落出去?那可是咱们安阳压箱底的宝贝。”
叶明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格物院方向,那里正有几只试验性的、载重更大的风筝在工匠们的操作下尝试升空。
他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藏,是藏不住的,也不符合我们的长远利益。安阳的模式,本身就需要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来反哺。但怎么给,给什么,什么时候给,需要有策略。”
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计算的光芒:“农业的优选粮种、新式农具、水利技术,这些可以优先,也必须推广,这是利国利民的根基。”
“教育的基础识字和算术教材、教学法,也可以分享,但更高阶的格物、化学知识,需要建立相应的选拔和培养体系。”
“医疗的公共卫生理念和一些常见病的廉价治疗方案可以推广,但更精深的医术和新药研发,需要合作和投入。至于军工和核心格物技术……”
叶明笑了笑,没有说下去,但顾慎已经明白。有些底牌,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如此。
“我明白了。”顾慎拍了拍胸脯,“你放心去京城,安阳这边,有我盯着,出不了乱子。格物院和军械司,我会按你定下的规矩看好。”
“嗯。”叶明点头,“我走之后,府衙日常事务由周廷玉先生暂理,格物院各坊按既定计划推进,尤其是小型蒸汽机和新型野战炮的试验,不能停。另外,”
他沉吟片刻,“把我们整理好的《安阳农事改良概要》、《基础蒙学教材(第一册)》、《公共卫生防疫手册》初稿,以及几件典型的新式农具模型准备好,我要带去京城。”
他要让那位年轻的皇帝,以及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亲眼看到、触摸到安阳带来的改变,而不只是停留在纸面报告上。
三日后,一切准备就绪。
叶明带着一支精干的护卫和几名格物院的技术书记,乘坐着安阳自己制造的、加装了简易弹簧减震系统的四轮马车,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马车后,跟着几辆满载着图纸、模型和样品的大车。
安阳百姓闻讯,纷纷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相送。
他们不知道侯爷此去京城所为何事,但他们知道,是这位年轻的知府大人,带来了更好的日子。
人群中,有受过医馆救治的老人,有因新农具而摆脱贫困的农户,有在学堂里识了字的孩子……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感激与期盼。
叶明掀开车帘,回望着那座在阳光下蒸蒸日上的城池,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