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蒙古骑兵如黑潮奔涌,街巷中,马蹄声,喊杀声,惨叫声,以及兵器碰撞声,混杂在一起,此起彼伏。】
【中右所屯的千户王明远,组织亲兵试图夺回城门。】
【但蒙古骑兵已经涌入,混战中,王明远的战马被砍倒,当王明远挣扎着起身时,却已被蒙古骑兵包围,最终王明远的力战而死。】
【而整个中右所屯的几十户军民,也遭到了屠杀。】
【之后,五千蒙古骑兵继续南下。】
【三月十一日,五千蒙古骑兵再以出奇不意之势,攻破了大胜堡(辽宁锦州凌海市温滴楼镇)】
【大胜堡内的军民,均被屠杀,财物被洗劫一空。】
【宁远游击将军于守志得知蒙古人来袭的情报后,立即带领一千精锐明军铁骑前去救援,并发生了激战。】
【然而,由于情报不准确,上千精锐明军铁骑不敌五千蒙古骑兵,最终明军战败,宁远游击将军于守志重伤,并折扣上百铁骑。】
【还好,辽东总兵杜松率领明军主力及时赶到。】
【而五千蒙古骑兵也不恋战,立即带着劫掠财物向北而走。】
【杜松立即下令放箭,最终只射下来几名蒙古骑兵。】
【战后,辽兵总兵杜松,除了被认为在之前的军事行动中有杀良冒功的嫌疑外,还遭人弹劾有克扣朝廷赏银,盘剥麾下将士等罪行。】
【三月二十八日,兵部尚书李化龙对于中右所屯与大胜堡之败,给出初步处理意见。】
【总兵杜松戴罪留任,宁远备御于守志降级使用,让其立功自赎。】
【而熊廷弼也被连带弹劾,被质疑当初马拯揭发杜松时,因查证不严,反而给杜松请赏,有勘核杜松战绩时失职失察之罪。】
【由于大胜堡之败,对于大明朝廷而言损失不大,所以杜松和熊廷弼也未受严厉制裁。】
【然而,兵科都给事中宋一韩,对总兵杜松的处置不满。】
【坚持上奏疏弹劾杜松,指出因之前对杜松“杀降”一说未进行处置,才导致了大胜堡的败绩,要求朝廷对杜松进行勘核定罪。】
【最终,总兵杜松一案被重查。】
【辽东的文武官吏,认为这时朝廷中新的政治风向后,纷纷揭发杜松种种重重罪过与不是。】
【并指出“哈流兔之捷”是杜松在战前,就已经事先谋划好,只要遇到蒙古人,不管是军是民,皆一律砍杀,犯有杀良冒功之罪。】
【而熊廷弼也被受命,将辽东各处文武官吏汇集上来的信息,整理成核查报告后,提交给朝廷。】
【最终,在万历三十七年四月,杜松被解任回籍,失去了辽东总兵一职。】
【在万历三十七年五月,绥德参将王威,接任辽东总兵一职。】
......
【大胜堡之败,让熊廷弼意识到了,蒙古骑兵奇袭得手,暴露出明军对塞外动向的侦察盲区,墩台烽火形同虚设。】
【若不彻底整顿辽东,类似惨败将如瘟疫般蔓延。】
【随后,熊廷弼力主革新,顶着各方压力,在军中推行“三查三核”。】
【由于朝廷刚刚严查完杜松,对于熊廷弼提议,朝廷中的大党派也没有强硬的理由拒绝,于是,熊廷弼的“三查三核”得以推进。】
【三查三核是,严查军籍,核清虚占名额;严查粮饷,核实用度流向;严查器械,核验装备优劣。】
【短短数月,竟从各卫所清查出两千余名空额,追回被克扣的饷银万余两。】
【面对言官弹劾他“手段酷烈”的奏疏,熊廷弼掷地有声地回奏:“边疆糜烂至此,若行妇人之仁,何以对九泉下的死难将士?”】
【熊廷弼亲自巡视各堡寨,将防御工事重新规划。】
【在险隘处增设暗堡,在要道埋设地雷,还组建了一支由当地猎户组成的“夜不收”侦察队,深入蒙古腹地刺探情报。】
【之后,“夜不收”从蒙古的拱兔部刺探到一个情报,引起了熊廷弼的高度重视。】
【那便是蒙古各部族中,有不少部族与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有频繁的交易的往来。】
【随后,熊廷弼让“夜不收”前往建州刺探情报得知,努尔哈赤已在建州境内,暗中与蒙古的一些部族,开通了互市。】
【随着“夜不收”带回来关于建州女真人情报越来越多,熊廷弼的注意力也再次集中在李成梁与努尔哈赤的身上。】
【因为“弃地啗虏”一案的桩桩细节,再次浮现。】
【在万历三十六年(1607)六月一日,兵科都给事中宋一韩,上疏弹劾辽东巡抚赵楫和辽镇总兵李成梁“欺上瞒下、弃地啗虏”。】
【宋一韩指出,李成梁等将宽奠六堡之地弃守,还强驱当地六万四千余家百姓返回边墙以内,却向朝廷奏报抓回“逃民”,试图掩饰弃地之事。】
【此外,宋一韩还提及李成梁与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关系密切,有通敌之嫌,并请求朝廷派专员查核其罪,以明辨是非,惩处有罪之人。】
【然而,此案随着李成梁主动辞去辽东兵总一职之后,便不了了之了。】
【于是,熊廷弼望着辽东舆图许久后,喃道:“原来早就埋下祸根”】
【宽奠六堡放弃后,原本属于明朝的贸易通道,如今竟成了努尔哈赤与蒙古互通有无的捷径。】
【从“夜不收”探得的情况中,此时努尔哈赤仍在大力发展的农业,已经初具规模。】
【同时,也探知了努尔哈赤在开矿炼铁等情况。】
大明神宗界(1618)。
赫图阿拉(辽宁抚顺):
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皱眉道:“我说呢,当年那熊廷弼为何如此清楚,建州的情况,原来是‘夜不收’。”
“还好,当年大明朝廷没有听取熊廷弼之言。”
......
【当年李成梁以“孤悬难守”为由撤离,却放任努尔哈赤蚕食土地。】
【在此时熊廷弼的眼里看来,这分明就是为建州女真打通了与蒙古的贸易命脉,李成梁当年弃的六堡,非为守边之举,实为养寇之意!】
【于是,熊廷弼在万历三十七年(1608)上《劾李成梁与赵楫,弃地通虏以正国法疏》。】
【奏疏中指出,总兵李成梁以“孤悬难守”为饰词,行拱手献地之实。】
【清河至鸦鹘关弃地七十里,张其哈喇佃子弃八十里,叆阳横江一带竟弃三百里,此非守边之策,实乃资敌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