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放下茶碗,手指在冰冷的雪花上轻轻划过,仿佛在勾勒山河图卷。
“破局之道,在于‘借势’与‘立本’。”
诸葛亮清冷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天机的力量。
“其一,借荆州之势。公将卫戍之地,零陵地广人稀,刘表控制薄弱,且有山越为患。公至,则名之外御寇、内平乱,实则练兵积粟,收拢流民,广施仁政,扎牢根基!再徐图武陵、桂阳,此乃‘立本’之基!”
刘备眼中精光爆闪,如此,被贬零陵岂不是天降好事。
“其二,借北溟之‘势’。”诸葛亮话锋一转,指向了那碗雪花茶。
“北溟强于新政,重实务、兴百工教育、聚民心、强军备。其法虽悖于世家旧制,然其成效早已验证,不可一味排斥其法,当师其长技!荆南之地,实为文化蛮荒,可仿其屯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整饬吏治、广拔人才,蓄积实力。此乃‘立本’之实!”
刘备心潮澎湃,却又有一丝疑虑:
“先生高见!然…效仿北溟之法,岂非自认其道?恐为天下士人所讥。”
诸葛亮淡然一笑:“治国之道,岂有定规?管仲之策,商君之法,皆因时制宜。北溟之法能强兵富民,便有可取之处。此乃借其实,非全效其名。譬如此茶,草原取其‘融’,公可取其‘清’,各有所得。公取其利民强兵之实,扬我仁德忠义之名,何惧人言?”
“其三,借天下之‘势’。”
诸葛亮目光深邃,
“北溟兵锋之盛,无可当者,然天下英雄,绝境之时,自会爆发潜力,待其主力南下荆州之时,便是四方合纵之机,辽东、西域或趁势而动,公可响应北上,为中流砥柱。”
诸葛亮端起茶碗,轻轻一吹,茶叶随之旋转沉浮,雪花融匿。
“借得三势,根基稳固,进则荆襄可图,益州可望,与北溟逐鹿中原亦无不可;
退则效曹操南迁,天下之大,拥荆扬之民出华夏,则天下皆为华夏,天下之土,何处不为汉土?”
茅屋之内,炭火噼啪,茶香袅袅。
诸葛亮一番“雪花对”,将天下大势、破局之策、未来蓝图,条分缕析,清晰地展现在刘备面前。
其视野之宏阔,谋划之深远,对敌我优劣洞察之深刻,远超刘备此前所有想象,心中只有俩字——大才!
刘备听得如痴如醉,仿佛在无尽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指路明灯,浑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
不顾方才劈叉的疼痛,对着诸葛亮深深一拜,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先生之言,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使备茅塞顿开!汉室倾颓,奸雄窃命,备不自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薄,迄无所就。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终生奉师礼以待!”
刘备姿态恳切郑重,他知道,卧龙之名,名副其实,这就是他苦苦追寻、能助他实现毕生抱负的贵人!
诸葛亮看着激动不已的刘备,又瞥了一眼旁边同样被这宏图大略震撼,猛灌雪花茶的关张二人,以及含笑点头的徐庶。
缓缓起身,走到窗边,心中雀跃,这逼装得太爽了!面上还是平静地望着外面依旧飘洒的雪花,沉默片刻,
“将军且先行,时机合适,亮自会到来。”
“不~”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兴奋的刘备懵了,一下子瘫坐地上,手伸向诸葛亮,“为何?”
“主公别误会!”诸葛亮开口,“我怕月英误会!请回吧!”
“嘿!你这厮!”
张飞刚才还沉浸在诸葛亮给他们兄弟描述的宏图伟业里呢,转眼大哥就哀嚎起来,这小白脸饼都画了,结果不跟着去就算了,还赶人!
这能忍?
张飞是指定不能忍,拳头一握就要揍诸葛亮。
“翼德莫要冲动,主公我们且先回!”
徐庶赶忙拦住,幸好几人对徐庶还是挺信任,稍微冷静,不然,诸葛亮今天为了装逼,这顿打挨定了。
一行人连饭都没得吃,就被徐庶拖出了诸葛府。
回到住处,三人面带不解的眼神,将徐庶团团围住。
“稍安勿躁!”看来今天不说清楚是不行了,徐庶开口:“主公,你我现在襄阳是什么人?”
“还能是什么,咱们是刘表手下将军!”张飞不满开口,绕什么关子。
“三哥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谁家好手下直呼主公名字?”徐庶说得张飞脸一红,哑口无言,但心知肚明地没在纠结这事,继续说:
“我们是带罪之人,是被权力斗争中打败发配的人,就连命都是别人帮忙保下的,那黄氏凭什么要帮忙?”
“元直勿恼,我懂了。”刘备回过味来,“此时高调招贤纳才不仅会引起胜利者的警觉,也会引来刘表的猜疑;招摇地请走诸葛亮,更会让诸葛氏难做。”
说到这里,刘备眼中精光一闪,想到什么,不确定地问道:“难道黄氏援手,其背后与诸葛氏有利益交换?”
徐庶点头又摇头:“有,但不全是交易。”
“那是什么?”关羽问道:“孔明提到一个名字,难道与此相关?”
“对,其交易乃是联姻,女方为黄承彦之女黄婉贞,又名黄月英,之所以说不全是交易,乃是因为诸葛亮与之熟悉,互有好感,也不算是交易。
但黄承彦因此回归黄氏,以此为纽带将黄氏与诸葛氏联系在一起。确实是黄氏的利益需求,故诸葛亮于情于理,此时都不能与我等离开。”
雪花无声,三人还在回味其中的弯弯绕绕。
“零陵尉可在,襄阳王令你五日内启程上任,不得延误!”
就在这时,有传令差役的送来了调令。
“如此看来,今日的动静还是引起了不小动静。”徐庶一叹,襄阳城里的风吹草动,还是传递迅速啊,“主公,走吧!”
“好!”
刘备准备好行路盘缠,一行二三十人就往零陵而去!
在他们离开后,蔡邕逝世的消息和他发表的着作一起,传到了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