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的研究特别强调了线上互动对线下社会反向塑造效应,这是对传统理论的一个补充,甚至是挑战。”邹杰语速很快,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抛出最吸引人的观点。
“很有意思的角度,”一个穿着休闲西装的中年男人点了点头,翻看着邹杰递上的摘要,“我会关注你的研究。”
邹杰立刻趁热打铁,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更加恳切,“非常感谢,史密斯教授。我的口头报告是在今天下午三点十分,在第七分会场,交叉学科组。如果您有时间莅临指导,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三点十分,第七分会场.....我记下了,如果时间安排得开,我会过去听听。”史密斯教授合上摘要,算是做了一个模糊的承诺。
但这对于邹杰来说已经足够,再次道谢,目送对方离开,转过身,脸上职业化的笑容还未褪去,就对上了周帆有些疲惫和茫然的眼神。
“看到没,哪怕只是客套,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周帆怀里剩下的那摞材料似乎让他有些佝偻,笨拙地调整了一下姿势,讷讷道,“邹老师,咱们.....是不是该进去了?开幕式好像快开始了。”
瞄了一眼手表,又望向主会议厅那两扇正在缓缓吸纳人流、雕饰繁复的厚重木门,门内隐约传来嗡嗡的嘈杂声,像一头即将苏醒的巨兽。
邹杰抬手看了看腕表,时间确实差不多了。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刚才四处社交耗费的精力重新吸回来,眼神再次变得充满算计。
“嗯,进去吧。”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带,低声对周帆吩咐道,“东西都拿好,特别是那些摘要和名片。记住,等会儿开幕式,主席台上的那些主旨演讲,我们听个大概就行。”
周帆一愣,“啊?不认真听吗?那不是年会最重要的部分吗?”
邹杰嘴角露出一丝“你还是太年轻”的笑意,“那种宏观展望、学科前沿的大道理,听听就好,真正的机会不在这里。等会议进行到后半段,大概主旨演讲快结束,进入提问环节但又没什么真知灼见的时候,我们就提前出来。”
“提前走?去哪儿?”
“茶歇区,”邹杰显出一种成竹在胸,“席台上那些做主旨演讲的大牛,你以为他们会老老实实坐在那儿听完所有流程?他们一般露个面,讲完自己的部分,象征性听一会儿,就会借故离开,去喝杯咖啡,或者找个清静地方和人聊几句。”
“你要是傻乎乎等到正式茶歇时间,人山人海,你连他们的衣角都摸不到。提前去守着,兴许就能创造个偶遇,搭上话,运气再好点,说不定还能邀请到共进午餐晚餐喝个小酒的,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单独交流机会。””
周帆恍然大悟,但又有些迟疑,“这……能行吗?会不会太刻意了?”
“刻意?”邹杰轻笑一声,“学术社交,讲究的就是个自然的刻意。你以为刚才我拦下的那些教授、研究员算大佬?顶多算是领域内有些名气的小牛,真正的大佬,是那些被年会邀请来做主旨演讲的嘉宾,是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是教科书上的人物。”
“他们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你想在正式的茶歇时间、在一堆涌上去的人群里挤到他们面前?门都没有,必须打时间差!”
邹杰说着,语气里不自觉带出一种混杂着向往与务实的复杂情绪,“要是能邀请到那么一两位这种级别的大佬下午来听我们的报告,哪怕只是露个脸,这次巴塞罗那之行就值回票价了!这比你发十篇普通期刊都有用。”
周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里却对邹杰描绘的“大佬”世界感到一丝敬畏和距离感。
忍不住又问,“那....像武田老师、藤岛教授那样的,不算吗?”
邹杰摇摇头,带着点你还分不清层次的意味,“武田老师,在脚盆国内和东亚圈子里是权威,但放到欧洲和世界的社会学界,影响力就要打折扣了。藤岛教授地位更高些,在LSE和腐国学界很有分量,但比起那些能决定顶级期刊风向、能影响整个学科发展路径的真正的顶尖大佬,还是差了一层。我们要瞄准的,是后者。”
周帆听得心驰神往,但又觉得这目标未免太过遥远,“可,这些大人物.....能来我们这种青年学者的分会场报告吗?”
邹杰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坚定起来,“事在人为!你不主动去尝试,机会永远是零。就算请不动本人,能交换到联系方式,混个脸熟,在邮件往来中留下印象,也是巨大的收获。”
看道周帆依旧有些懵懂的脸,邹杰笑了笑,决定再给自己这“开山大弟子”点拨几句,“这种国际学术会议,就是个大江湖。脸皮薄、守规矩,你永远只能当个看客。想出头,就得有点策略。”
“我总结了几点,你记着点,以后用得着。”
周帆知道邹杰的毛病,好为人师,可还是竖起耳朵。
“一个呢,叫看菜下饭,分层次出击。” 邹杰一边随着人流往主会议厅入口挪动,一边低声说,“面对不同层级的人,策略完全不同。像刚才杰弗森那种级别的,我们可以用导师武田教授的名头去敲门,用我们扎实的前期工作和明确的理论框架去吸引他。”
“但如果遇到真正顶尖的‘大牛’,比如我刚才提到的那几位,导师的面子可能就不太够看了,那时候,拼的就是我们报告本身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或者,看有没有机缘能切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第二个,聊,不能只聊学术,” 邹杰继续灌输着,“纯学术讨论太干,也容易暴露自己底子不足。得学会聊点学术圈的趣闻,比如谁和谁在某个学术观点上针锋相对,哪个期刊的审稿人更换的内幕,最近谁又和学校机构闹翻了去了对家,类似这些信息往往更能拉近距离,种话题轻松,又能迅速拉近距离,显示你对领域动态的了解不局限于书本。”
“还有,” 邹杰指了指周帆胸前挂着的参会证,“细节决定成败,名牌,随时挂着,让人一眼能看到你的名字和单位。最好在名字旁边,用细笔写上汉字,方便华人学者辨认。”
“跟人聊过,特别是和大佬聊过后,当天晚上一定要发封邮件跟进,简单自我介绍,附上你的个人学术主页链接,加深印象。这叫加强印象管理。”
“要是做海报展示,现在国外流行个人主页不牢各,你把链接印上去,方便别人看,可惜这次我们是口头报告,用不上。”
“但是,最根本的,真才实学是硬通货。”邹杰比划着,“社交技巧再高明,如果研究工作本身不过硬,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对方如果主动说读过你的论文,那才是真正的认可。所以,下午的报告,必须全力以赴,内容要经得起推敲。”
听到这里,周帆的嘴角抽了抽,但很快被坚定取代,“好的,邹老师。不过,您说的,是不是都得这样?”
“这个.....也不尽然,”邹杰的语气不免带上了一丝复杂的感慨,声音也低沉了些,“学术圈是最现实的地方,不管东边还是西边,都是讲点儿出身和师承的。”
“有时候,你老板是谁,比你本人是谁更重要。我刚才为什么逢人就提武田老师和藤岛教授?就是在借力。这叫借势。”
“但是那些出身顶尖大宗门里大佬的亲传弟子.....”他摇了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但那未尽之语里的意味很明显,那些人或许不需要像他这样费劲巴拉的拉关系混脸熟,他们本身就站在更高的起点上。
“多说一句,算是偏门但有用,” 邹杰看了看周帆身上那件略显皱巴的衬衫,“会议期间,如果不是天气太热,外套或者主打衣服最好不要换得太勤。”
“很多人记人先是记衣服的,你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形象,更容易被人记住。当然,前提是得体。”
周帆听着这一大套“社交兵法”,只觉得信息量巨大,脑子有点晕,但同时也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下意识地紧了紧怀里快要滑落的材料袋。
两人随着人流走进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的主会议厅。
巨大的穹顶下,低声交谈的声音汇成一片嗡嗡的背景音,有着一种庄重而期待的气氛。
主席台上,嘉宾席的座位还空着,巨大的投影幕布上显示着年会的Logo。
邹杰找了个靠边的座位,示意周帆坐在旁边。
拉了拉衣服,推了推眼镜,目光不由自主地扫向主席台入口的方向,似乎在搜寻着那些即将登台的大佬的身影。手指无意识地揉搓着,既紧张,又充满了一种猎手般的兴奋。
周帆则有些拘谨地坐下,学着周围人的样子,把材料放在脚边,拿出笔记本和笔。
可看着邹杰侧脸上那种混合着野心、焦虑和计算的复杂表情,再回想刚才那番“教诲”,忽然觉得,这“江湖”,远比他想象的要深,也要复杂得多。
。。。。。。
就在邹杰在会议厅外忙碌的进行着“学术社交”的时候,不远处,会议厅旁的散发着研磨咖啡的醇香和雪茄的淡淡烟气的贵宾休息室里,有着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舒缓而矜持的权威感,与门外回廊的喧嚣仿佛是两个世界。
森内特舒坦地陷在宽大的丝绒沙发里,受伤的那条腿搭在矮凳上,手边小几上的咖啡杯冒着热气,和几位稍早抵达或昨晚未能参加小聚,却同样散发着学界大佬气息人闲聊。
话题天马行空,从某个刚卸任的学会主席的趣闻,跳跃到北极圈内原住民社群面临的新挑战,再转到对昨晚某支球队表现的评点,甚至是到对这些年里某诺奖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的争论。
李乐安静地坐在森内特侧后方的位置,发挥着当孙子的特长,姿态放松却不松懈,手里也端着一杯咖啡,大多时候只是聆听,脸上带着适度的微笑,整个人瞅着可沉稳了。
“威廉,这么说,你下午不准备去听那个关于‘风险社会再审视’的主旨报告了?”一位身材高大、留着浓密胡须的中年男人,嘬着雪茄,含糊地问道。
森内特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乌尔里希那套理论,二十年前听他讲是启发,十年前是复习,现在?兴许倒放着听,还能有些新意,不如省下时间让我的人造半月板多休息一会儿。”
说着,微微侧头,对李乐说道,“这位是波恩大学的格奥尔格·卡默林教授,欧洲科学院的院士,研究社会分层和流动的权威,尤其是对社会转型有极深的造诣。他当年和费先生也在国际会议上交流过。”
李乐立刻起身,微微躬身,用流利的德语问候,“卡默林教授,您好。久仰您的大名,森内特教授经常提起您对东欧社会变迁的卓越研究。”
卡默林目光锐利地打量了一下李乐,露出一丝笑意,“你的德语有几十年前的味道。威廉总是喜欢夸张,费先生的着作,至今仍是理解那片土地的重要钥匙,只是,一代巨匠终究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哎~~~”
瞧见李乐的脸上有些潸然,卡默林换了个话题,“你现在跟着威廉研究什么?”
“社会学专业上,我现在主要关注网络社会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尝试做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梳理。至于人类学,还在蹒跚学步。”李乐简洁清晰的回道。
“哦?网络社会学?这个领域最近很热闹。我记得燕京大学那边,似乎也有个年轻人在做,诶?李....”
“承蒙您关注,卡默林教授。如果指的是我几年前发表的那些关于网络社群权力结构的粗浅讨论,那确实是我。”李乐语气平和,既未过分谦卑,也未显张扬。
“看来你野心不小,开始着手构建基础理论了?”一旁,昨晚那位阴柔的菲茨杰拉德教授挑起眉毛,语气里带着他特有的、精致的挑剔,“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
“不敢说构建,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梳理和尝试,希望能抛砖引玉。”李乐微微点头,“毕竟,新技术催生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我们需要新的工具和理解框架,或许是在经典理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一些。”
森内特满意地眯起眼,又顺势将李乐引荐给刚进来的一位满头华发、气质雍容如贵妇的老太太,“玛丽,李也是克里克特的学生,他对符号互动论在网络语境下的变异有些有趣的发现,或许能给你的新书提供点反面教材。”
“哦?劳拉的学生?”
老太太饶有兴致地和李乐聊了几句关于线上身份表演与线下自我认同的关系,李乐的回答简洁而切中要害,引得老太太连连点头,又问道,“这次来,有没有口头报告?”
“有的。”
“哦?什么时候,哪个会场?”
“第七分会场,交叉学科组,主旨报告结束之后。”
“嗯,第七分会场.....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去看看。希望你的思考能像你的两位导师一样,既有想象力,又有扎实的根基。”
说完,这位叫玛丽的老太太和森内特拥抱一下,走向另一群正在交谈的学者。
“教授,这谁啊?”
“克里克特的室友,作家,也是现在欧洲社会学会的主要赞助人。”
“嚯,挺有钱?”
“你说呢,结婚前,叫玛丽·亚历山德丽娜·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那个号称欧洲第六帝国,出过大哲学家,元首的小学同学,伟大的哈耶克的姑表哥的维特根斯坦?”
“侄孙女。还有,她的老师叫,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wishtoday!”
接下来,类似的场景在休息室里又发生了几次。
森内特看似随意,实则精准地将李乐引荐给几位关键人物,有的是学术委员会的重量级成员,有的是顶尖期刊的编委,还有的是在某些特定领域一言九鼎的权威。
李乐的表现的不卑不亢,言谈得体,既展示了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熟悉和思考,又充分表现出对前辈的尊重。
这种从容,源于森内特这座“靠山”带来的底气,也源于李乐自身扎实的学术积累和相对超然的心态。他清楚,在这种级别的场合,过度推销反而落了下乘,真正的认可来自于研究本身的价值和对话中展现出的学术潜力。
不久,会议工作人员礼貌地提醒贵宾们可以入场了。
森内特在手杖和李乐的搀扶下起身,一行人谈笑着,如同一个移动的学术权力中心,缓缓向主会议厅的嘉宾入口走去。
与此同时,主会议厅内已是人头攒动。
当这群人进入会场时,邹杰的目光瞬间被吸引,然后,瞳孔猛地一缩......看到了正神态自若地走在那些大佬中间,并在最旁边一个位置坐了下来的身材壮硕的圆寸脑袋。
一股强烈的不安感攫住了邹杰。立刻低下头,着急忙活的翻开了手边的会务手册,快速浏览着会议议程和所有报告人名单。
先是按拼音顺序查找“Li Yue” 和 “Yue Li”,没有。不甘心,又按照机构,仔细排查所有来自“peking University” 和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的报告人。
可无论是口头报告还是海报展示,他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看过去,依然没有发现任何李乐的信息。
他反复核对了三遍,确认无误。这才像脱力般靠向椅背,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
“邹老师,您怎么了?找什么吗?”周帆注意到邹杰的异常,小声问道。
“没什么,确认一下下午我们报告的时间地点。嗯,没错,是三点十分,第七分会场。”
邹杰试图将注意力拉回到即将开始的开幕式上,但眼角的余光却不受控制地瞥向前排那个圆寸头的背影,心里仿佛压上了一块石头。
那个人的存在,像是一个无法解释的变量,让他原本清晰的竞争图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虽然暗自庆幸至少对方的名字不在议程上,但那种与顶级学术资源如此接近所带来的无形压力,却比任何明确的竞争对手都更让他感到无边的压力。
周帆点点头,也看向前方,只觉得那些坐在嘉宾席上、气度不凡的学者们,仿佛身处另一个遥不可及的世界。而邹杰刚才瞬间的慌乱,让他隐约感觉到一些什么。
主席台上,灯光聚焦,年会主席缓步走向讲台,开幕式正式开始。
台下,上千名来自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社会人,怀揣着各自的研究、野心、困惑与期待,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学术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