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选址又耽搁了三天时间。
将“苍穹之瞳”的地点设在内陆,也有便利处。那就是运输物资设备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对张去益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安慰。
最终的地点选择在离“深空之耳”的地点附近的地方。
既然“苍穹之瞳”不能选择最佳地点,那么,不如将它和“深空之耳”放在一起,以便统筹管理,使得效益最大化。
到十月中旬,两个项目的建设都进展顺利。
因为张去益提供的技术指南太详细了,只要按照技术指南一步接着一步实施就行了。
关键的技术难题是新材料的研究。
尽管涉及到这两个项目的新材料,张去益都给出了合成方法,但是,一些稀有材料的合成设备并不是现成的,还得建造合成设备。
于是,围绕两个项目的产业范围不得不扩大。
对于华夏来说,这是好事!
考虑到张去益这次的研究成果并不仅仅限于深空之耳和苍穹之瞳,而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从未涉及过的高维物理理论,后续的研究工作也必须开展起来。
所以,在科学院卢院长的推动下,华夏国决定,以深空之耳和苍穹之瞳基地为中心,建设一个新的庞大的国家科研基地。
该科研基地的命名权交给了张去益。
他没有推辞,作为总负责人,他义无旁贷。
在正式命名前,他去了西北的建设基地。
这趟行程,他从京城乘坐军机到达九泉市后,他坚持要乘坐普通的越野车,赶往位于沙漠中心的项目基地。
他要将自己融入那片广袤而粗犷的土地,体验一下大漠的风景。
到达基地后,他没有立刻先去已经初具规模的项目指挥部,而是让司机沿着基地规划的边界,缓慢地行驶。
车窗外,是典型的西北深秋景象。
苍穹高远,蓝得没有一丝杂质,与远处天际线泛起的、因施工而产生的淡淡尘烟形成对比。
大地是土黄色的,点缀着耐寒的、一丛丛枯黄的草甸。风毫无阻挡地吹过,带着干燥的凉意和泥土的气息。
他让司机停在一片地势稍高的坡地上。推门下车,脚踩在坚实而有些硌脚的土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他站定,环顾四周。
远方,“深空之耳”巨大的天线基座已经拔地而起,像一片钢铁的丛林,在阳光下闪烁着冷硬的光泽。
更近一些的地方,“苍穹之瞳”的观测台圆形基础也已轮廓初现,如同大地睁开的了一只巨眼,凝望着天空。
陪同他前来的韩俞中校递上望远镜,他摆了摆手,只是静静地站着,用肉眼感受着这片空间的尺度与力量。
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他却浑然不觉。
他的目光从“深空之耳”移到“苍穹之瞳”,再投向无垠的天空。
“听见了吗?”他突然开口,声音平静。
韩俞中校愣了一下,侧耳倾听,只有风声和远处施工机械隐约的轰鸣。“您是指……”
“风的声音,”张去益微微闭上眼睛,“还有这片土地呼吸的声音。它们在这里沉寂了千万年,现在,我们要在这里,装上能聆听宇宙心跳的‘耳朵’,和能窥探时空奥秘的‘眼睛’。”
回到车上,他对韩俞中校说:“名字我已经想好了。”
…
几天后,在基地的奠基仪式暨命名大会上,面对着各级领导、项目核心成员和众多建设者代表,张去益走到了话筒前。
他没有拿讲稿,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
“我们的先辈,仰望星空,创造了‘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瑰丽想象,那是源自血脉的探索渴望。如今,我们站在这里,手握触及深空与苍穹的工具,延续的正是这千年不绝的梦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庞,最终与卢院长鼓励的眼神交汇。
“因此,我提议,我们这个基地,就命名为——‘义和’。”
会场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随即化为恍然和赞同的私语。
“羲和,御日之神,是为光明与时间的古老象征。她驱驰太阳,洞察周天,正与我们‘深空之耳’聆听宇宙之声、‘苍穹之瞳’观测万物之理的目标不谋而合。这不仅是技术的起点,更是文明的回响。我希望,‘羲和基地’不仅能成为我们探索未知的起点,更能像传说中的羲和一样,为华夏、为人类,带来认知世界的新光明!”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
卢院长率先站起身,用力地鼓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张去益赋予这个基地的,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灵魂,一种将磅礴远见与厚重文化底蕴相结合的独特气质。
“羲和基地”,从此便在这片西北的土地上,扎下了它的根,承载着仰望星空的古老浪漫与探索未知的现代雄心,开始了它的征程。
所有人没想到的是——
数十年后,“羲和基地”已不再是当年那片黄沙中的孤岛。它已扩张为一座占地近千平方公里的未来之城,被称为“人类科学的圣城”或“蓝星智慧大脑”。
从近地轨道俯瞰,基地中心区域,“深空之耳”的阵列已从当年的“钢铁丛林”演变为一片银光闪烁的“金属海洋”,数以万计的天线以精妙的几何图案排列,它们不再仅仅是接收信号,更像是在与宇宙进行着永不间断的低语和对话。
旁边,“苍穹之瞳”的主体结构早已完工,其主镜面由数百片可主动变形的镜片组成,当它完全展开时,犹如在大地上绽放的一朵巨大银莲,凝视着宇宙的诞生与毁灭。
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以这两大核心设施为原点,数十个新的超级科研设施拔地而起:环绕基地一周、用于验证高维物理模型的“超环粒子对撞隧道”;模拟恒星内部环境的“人造太阳”装置;以及如同参天巨树般耸立、旨在实现地月能量传输的“能量矩阵塔”……
这里,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天文观测功能,成为了驱动全球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爆炸的绝对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