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国内部,民众的普遍反应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民众的忧心相反,则是淡然处之。
与巴特国的战争结果让华夏民众对华夏军队的信心到了一种盲目信任的地步。
这种信任,具体表现为一种近乎悠闲的笃定。
当国际新闻频道连篇累牍地分析“战争的灾难”时,华夏国内的社交媒体热搜榜上,占据前位的依然是明星八卦、新上映的电影和旅游攻略。
偶尔有官方发布的军事演习视频流出,评论区也仿佛变成了大型“夸夸群”,充满了“日常打卡,看我军威”、“又是安心做‘兔子’的一天”等戏谑而自豪的留言,仿佛观看一场毫无悬念的体育竞赛集锦。
很显然,这种淡然,源于一场对巴特国的胜利。
一场战争,我军无一死亡,便击溃了一百多万巴特军,并基本摧毁了巴特国的国防力量和军事潜力。
这种由绝对的胜利带来的绝对的安全感,以及由机械军团表现出的技术代差带来的认知鸿沟,让华夏民众觉得,华夏军队的强大并非抽象的概念。即使全世界各国联合起来与华夏开战,在华夏国空前强大的科技力量武装起来的华夏军队面前,也不过是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
“咱们过去,一穷二白,啥都没有,面对m国联军都没怂过。现在,咱们啥都有,怕啥?”
“过去他们有钢铁洪流,而我们有钢铁般的意志!如今,我们有真正的钢铁洪流,但愿他们也有钢铁般的意志。”
网络上这种声音特别突出!
也有少数观察者开始隐晦地指出,这种“盲目”或许会掩盖住更深层次的问题。当胜利被视为理所当然,失败的可能性就被彻底排除出集体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军队内部的一些战略学家在私下讨论时,也表露出一丝忧虑:民众的过高期望和情感依赖,是否会成为未来战略决策中一种无形的压力?
…
“应该打不起来!”
这种论调也是华夏民众对战争的前景普遍感到乐观的原因。
调查机构经过抽样调查显示,百分之七十四的民众认为战争打不起来,最后还是谈判解决。百分之十八的民众相信m国为了阻断华夏国的发展之路,肯定已下定了开战的决心。剩下的民众表示不确定。
当国外绝大多数民众认为战争的阴云已笼罩在头顶的时候,华夏大部分民众并没意识到战争的可怕。
华夏国人民被国家和华夏军队保护得太好了!
…
张去益也是华夏国民众中对战争前景感到乐观的一员。
作为华夏国新一代科技的领路人,他是完全清楚装备了最新科技的华夏军队的实力的。
相较于其他国家,华夏军队的装备是断层领先,而且还不止领先几个层级。
小型核聚变技术的应用,彻底让华夏的武器装备从能源限制中解放了出来。战机战舰理论上可以无时间限制地进行巡航,再也没有了所谓的作战半径。
超级AI的问世,使无人机和战斗机器人的战斗力提高了无数个档次,面对复杂地形的战场自主处理能力能让敌人感到绝望。对巴特国的战争印证了这一点。
新型的量子卫星雷达可以覆盖全球,电子技术更是绝对领先。
……
张去益感到奇怪的是,这些军事技术,华夏军队在对巴特国的战争中已经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m国及其盟友真的了解这意味着什么吗?
张去益怀疑他们并不完全了解。
他们看到的可能是成群结队的无人机和能量武器,但他们未必能透彻理解其背后代表的能源、信息和控制层面的绝对代差。
这就像一个手持长矛的武士,即便目睹了火枪的轰鸣,也很难立即想象出后续会有重炮、会有航母战斗群。
m国或许还在用旧时代的军事算术来计算舰船吨位、飞机数量和士兵员额,却不知华夏的战争方程式早已引入了全新的维度。
m国应该知道,面对拥有这种科技力量的华复军队,根本不能以军队人员和装备的数量取胜。
那为什么他们还敢发动战争?
侥幸心理?
或是铤而走险?
更可怕的是,华夏国还有很多军事技术和装备都处于保密状态中,外人还不知晓。
还有,在巴特战争之后,又过去了几乎一年的时间,张去益有理由相信,面对动荡不安的局势,华夏国肯定铆足了劲,大力制造先进军事装备。
对一个全品类的工业国来说,一旦开启了备战的脚步,成果可想而知。
…
所以,张去益对华夏国能取得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的胜利,毫不怀疑!
这也是他所期望的。
面对外星文明的窥探,蓝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声音。
要迅速将蓝星所有力量拧在一起,在目前的形势下,也许战争是最好的方式。
既然有些国家崇尚强权和武力,那么,不如以他们的方式如了他们的心愿。
“既然选择了战争的形式……”浏览着铺天盖地的关于战争的各种争论的文章,张去益莫名地笑了起来,“那就让这场战争,成为旧时代的终曲,和新时代的奠基礼吧。”
他确信,当m国及其盟友自以为是地吹响进攻号角之时,他们面对的将不是一个传统的对手,而是一个他们已经无法理解的、属于未来的战争形态。
华夏军队将给予他们的,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关于力量定义的“认知升级”。
认知决定着生物思维的高度,决定着生物的眼界。
帮助他们提高认知,也算是对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毕竟都是蓝星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