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城外的甘蔗田在微风中沙沙作响。王老伯蹲在田埂上,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干裂的土地,耳边又响起了昨夜荷兰人的皮鞭声。自从红毛鬼来了以后,这片土地上的哭声比笑声多。他抬头望了望阴沉的天空,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隆隆炮声和喊杀声。
\"阿公快看!\"隔壁家的阿水扔下锄头,指着海面惊呼。王老伯眯起昏花的老眼,只见碧波万顷间,数百艘战船漂浮不定。最前面的那艘大船上,一面绣着日月星辰的旗帜在朝阳中猎猎作响。\"是大明军队!是大明的日月星辰旗!\"王老伯的眼泪突然就涌了出来,他颤抖着跪倒在地,干裂的嘴唇不住地哆嗦。
消息像野火般在乡间蔓延。田间劳作的农人扔下了锄头。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海岸,有人赤着脚在田埂上奔跑,有人推着独轮车吱呀作响,更有白发苍苍的老妪拄着竹杖蹒跚前行。阿水搀扶着王老伯赶到北线尾时,护国军的战斗已经结束。他们看见一个身着铠甲的将军正在沙滩上展开地图,身旁的帅旗上赫然绣着一个笔力遒劲的\"张\"字。
\"乡亲们!\"一个洪亮的声音在人群中炸响。只见那将军站在礁石上,阳光为他镀上一层金边:\"我张好古奉大明正朔,今日来收复故土!\"话音未落,海滩上已哭成一片。王老伯看见邻村的李铁匠突然跪在海水里,把脸深深埋进掌心,肩膀剧烈地抖动着——三年前,他的妻女就是被荷兰人拖进赤嵌城再没出来。
第二天拂晓,赤嵌城外出现了奇特的景象。数千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男人扛着锄头铁锹,妇女挑着竹筐土箕,连总角小儿都抱着陶罐来回运水。李铁匠带着上百个青壮年在最前线挖战壕,他们古铜色的脊背上滚着汗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再挖深些!\"他抹了把脸上的泥浆,\"让红毛鬼的炮弹陷在里头!\"几个荷兰士兵在城墙上探头张望,很快就被竹竿绑着的铁钩拽了下去。
城西的椰林里,张好古正在观察城防。他忽然发现护城河的水位正在下降,转头看见上百个百姓正在上游用沙袋筑坝。\"禀张大帅,\"一个包着头巾的老渔民咧嘴笑道:\"咱们把水断了,看红毛鬼还能撑几天!\"夕阳西下时,赤嵌城已经被三道蜿蜒的壕沟团团围住,沟里插满了削尖的竹刺。炊烟从各处临时搭起的灶台升起,妇女们把刚烙好的面饼塞到士兵手里,孩子们围着篝火追逐嬉戏,仿佛这不是战场,而是一场久违的庙会。
夜深了,王老伯蹲在战壕边磨着镰刀。他望着城墙上惊慌晃动的火把,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跟着父亲迎接颜思齐船队的场景。月光照在营地中央的日月旗上,那曾经熟悉的星辰图案让他喉头发紧。老人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旗角,就像抚摸失散多年的孩子。远处的海浪声隐约可闻,仿佛在诉说一个即将终结的漫长噩梦。
台湾赤嵌城外,张好古凝视着这座荷兰人建造的棱堡要塞。普罗文查城虽小,却是荷兰殖民统治的重要象征。护国军登陆后仅用三天就完成了对这座要塞的合围,一场不见硝烟的心理攻坚战就此展开。这场攻城战不仅展现了张好古高超的军事智慧,更成为\"攻心战\"的典范之作。
普罗文查城的战略弱点?注定了它难以长期固守。这座荷兰人建造的要塞,原本只是荷兰人镇压台湾农民起义后建立的辅助据点。城墙周长不足一里,仅配备十余门老旧火炮。更致命的是,城内淡水储备仅能维持八天,粮食库存也十分有限。守军司令描难实叮在战前报告中就曾警告:\"我们连一场持续两周的围困都难以承受\"。张好古在战前通过华人商贾获取了这些关键情报,因此将普罗文查城列为首要攻击目标。他深知,拿下这座相对薄弱的前哨要塞,不仅能打击荷军士气,更能获得进攻热兰遮城的跳板。
荷军的侥幸心理与张好古的战略定力?形成了鲜明对比。被围初期,描难实叮竟异想天开地提出支付赔款让护国军撤退。这种殖民者惯用的\"金钱换和平\"伎俩,立即遭到张好古的严词拒绝:\"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必须物归原主\"。
荷军见计不成,又提出让守军安全撤往热兰遮城的条件。张好古再次拒绝,他声讨荷兰殖民者的罪行,并义正辞严地指出:台湾历来是属于中国的,本应把它归还原主。如果你们仍旧违抗我的命令,那么我将立即下令进攻。他清楚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的道理。与此同时,护国军开始有条不紊地修筑围城工事,在城外架设了五十余门火炮,其中包含三十门松江制造总局生产的新式重炮。这种既强硬又冷静的态度,给守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攻心战术的连环妙用?成为压垮荷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张好古首先释放了二十余名荷兰俘虏,让他们带着护国军军的优厚条件回城劝降:只要放下武器,保证人身安全。这些俘虏回到城内后,将护国军兵强马壮的情况如实相告,极大动摇了守军意志。与此同时,张好古命令士兵在城外焚烧稻草,制造遮天蔽日的浓烟;夜间则擂鼓呐喊,模拟大军进攻。更绝妙的是,他故意让守军看到护国军士兵在享用丰盛餐食,而城内粮水日渐匮乏的对比。这种心理战术的组合运用,使守军士气彻底崩溃。描难实叮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就像困在笼子里的老鼠,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绝望\"。在张好古强大的攻势面前,荷兰军队被迫投降。
兵不血刃的最终胜利?印证了《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二月四日,普罗文查城守军终于开城投降。令人惊叹的是,这场攻城战几乎没有发生激烈战斗,护国军无一伤亡。投降的三百四十名荷兰士兵全部成为俘虏,后被分批安置。张好古严格约束部队,禁止虐待俘虏,甚至允许他们保留个人财物。这种宽大处理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仁义精神,也为后续劝降热兰遮城守军埋下伏笔。值得一提的是,护国军缴获的荷兰军旗和文书,成为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重要历史物证。
民心所向的连锁反应?才是这场胜利的最大收获。普罗文查城陷落的消息传开后,台湾各地爆发了反抗荷兰统治的起义。大员、麻豆、萧垅等地的汉族移民和原住民纷纷揭竿而起,袭击荷兰人的种植园和哨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起义者很多都打着\"迎接大明军\"的旗号,自发组织起来配合护国军作战。荷兰总督揆一在给巴达维亚的报告中哀叹:\"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座要塞,而是整个台湾的人心\"。这种民心向背的转变,为张好古最终收复台湾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普罗文查城之战的意义远超一场普通的攻城战。张好古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将军事压力与心理攻势完美结合,创造了\"以全争于天下\"的经典战例。更深远的是,这场胜利唤醒了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证明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后世,当国人重温这段历史时,不仅为张好古的军事智慧所折服,更应铭记: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终究要靠争取民心这个最强大的武器。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不得人心,也绝不会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