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李邝率部继续推进,十二万大军,徐徐缓进,不骄不躁。
阿南惟几被逼退至山坡谷地,以一万主力顶住山谷口,两万分别扼守两翼凸起山势。
其余一万人作为预备队,同时兼顾照看那余轻重伤员。
华北的空投是中午时分抵达的,万幸14日雨雪稍住,给空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过李邝倒没有出动空军拦截。
对于他来说,现在的阿南惟几部还不能逼得太急,打仗打得就是个心理战。
当头棒喝是让敌人摸不准自己的手段。
而全面炮火,就是为了加重对手的战场负担。
阿南惟几是吃了没有对阵102集团军经验的亏。
这种炮击要是换作松井石根,畑俊六,柳川平助等指挥官,甚至就是谷寿夫,荻洲立兵这些师团级指挥官来应对,都不可能伤亡这么惨重。
而李邝欺负的就是阿南惟几对抗华夏其他军队习惯后的那种轻敌!
整个11军如今带着近两万伤员,整体战斗力和生存能力将成指数下降。
打仗打得就是一本经济仗,11军这次编入四个师团,三个特殊支队,十多个二三线步兵旅团。
全军总规模其实已经超过25万。
只是这次其他两个师团被岗村宁次调到长衡战场。
不过即便这样,总规模仍旧有近18万人,它名义上是个军,而实际上它已经算是半个准方面军了。
毕竟整个华中方面军麾下这次也就编了第6军和第11军。
战争在一线低层面,拼的是勇气,是战斗技巧,是士气,是基层官兵敢战能战好战。
可一旦上升到军师旅一级,其实打得往往是后勤,是整体国力和各自的战备底蕴。
闽军一向奉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从秦晋拉大旗立杆子,就不同于其他任何一支部队,哪怕当初只是一个班的战斗力,他也践行着后勤补给大于天的战争策略。
一支军队,没有完备的后勤补给,再强的战斗力也要被拖垮,就犹如激流中的一块鹅卵石,它或许有分量,但是终究还在川流中摸爬滚打的货色。
唯有后勤补给完备,才能做那生了根的中流砥柱!
这次别看他一夜清空绝大多数部队炮弹配给,可仅仅只用了半天,军部直属保障旅就不惜一切代价,调动300架重型运输机直接连轴空投补齐所有弹药消耗。
这是部队战斗力的保障和底气。
而他不急着逼阿南惟几,他就是要从中逼迫日军展露他们真实的后勤保障水准。
特别是现在日军属于远距离,异地作战,一个已经打烂了的湖北,是供不起几十万日军的战场消耗的,甚至于连驻屯的基本供应都不可能满足。
从上海,江苏,乃至于华北地区远距离为前线提供后勤补给,那基本就属于劳师费力。
而闽系对阵日军的一个重大战略就是拼消耗,拼到日军后勤崩溃,经济无法支撑其野心,直到崩塌。
如今11军拖着一两万轻重伤员,那完全就是个无底洞,只要自己利用得好,打一个军,相当于让日本消耗好几个军的后勤补给。
毕竟长衡战场,已经让日军陷入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
如果在江西再开辟一个新的拉锯战场,那日本才从资本市场和国际援助中得到的好处,全都得消耗在这两个战场不说,还得倒贴二两五!
15日,直属炮旅抵达前线。
李邝不求急功,只想钝刀子割肉,慢慢的给日军放血。
所以不仅没有让雷震霆第一时间上战场,反而让他作为压阵石在大军后方为大军提供炮火镇压。
同时让九江和德安方向放松对西部的控制,给鬼子留一线湖北到江西的补给线吊命。
不过这种布局在阿南惟几看来,这完全就是自己的战略战术起到了顶住102集团军的效果了,以自己十多万部队的规模,不得不让102集团军慎重以待。
而绝不是什么102集团军放水,毕竟哪有给对手放水的道理不是?
阿南惟几除了收拢其他部队外,这次不得不和松井石根,岗村宁次摊牌了,反正现在不打已经是打了,就算我现在想撤,人家102集团军也不同意我撤不是?
对于阿南惟几的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行为,虽然松井石根和岗村宁次都很不满,可木已成舟,102集团军已经调动了,江西战场现在就是他们不想打也得打了。
除了警告101师团和106师团不得把华中方面军的战力陷入无底洞外,也只能一边骂阿南惟几混蛋,一边给11军提供后勤补给。
毕竟这11军里不仅还有自己华中方面军的两个主力师团和六个二三线步兵旅团,就是真的让阿南惟几把华北方面军调剂过来的十几个步兵旅团打没了,他松井石根和岗村宁次都不好给寺内寿一交代。
与其撕破脸让寺内寿一恨自己,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阿南惟几自己去作,大不了就是华中方面军不再为他提供兵力支持就是了。
事情既然到了这一步,让11军在湘赣交界牵制一部分华夏兵力,对于整个战局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不打已经是打了,反正都要消耗帝国资源,废物利用总比啥都不做要强吧。
万一他阿南惟几真打出点名堂来了,也说不准不是?
就这么僵持到12月下旬,冬季的寒流越吹越冷,这仗对于前方的一线将士来说,那是真的打不了一点。
冰冷的枪机,手指头摸上去老半天都没有知觉。
特别是机枪和火炮这种金贵装备。
那真是一天两道保养少不了,早上一醒就要去把枪炮身上的冰和露全部擦干净,哪里就是掉了点漆都得赶紧补上,生怕装备因为保养不到位影响战斗力。
两边白天稀稀拉拉的对轰几炮后,又要赶紧拿柔软的干毛巾把炮管膛线都擦得铮亮。
等忙活完,一天都过去了。
而对于将士们来说,装备倒是侍候到位了,可自己却累坏了,即便是102集团军这边,好些战士和基层军官手上脚上,脸上耳朵上都是冻疮。
就别说条件还不如102集团军的日军阿南惟几部。
前线苦,后方更苦,闽系这边还有条铁路可以把后勤保障物资送到最近的位置,然后靠骡马驮运,日军的补给线就遭老罪了。
骡马不够,就抓壮丁给军队送补给,从南京装船到安庆,然后从安庆肩挑背驮到湖北,又从湖北冒着枪林弹雨送到前线。
一石米,从华北运到千万,需要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三石四石米。
也就是说日军在前线供养一个战兵,在完成整个补给的过程中,就得额外花三四倍的成本,才能够保证前线一个人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