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欣慰地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大明之强盛,不仅在于守成,更在于开拓。郑和的航海事业,将继续得到朝廷全力支持。\"
深夜,朱雄英独自在御书房研读郑和带回的航海日志,不时在旁边的地图上做些标记。灯火映照下,他的眼中闪烁着雄心与智慧的光芒。
\"大明疆域,当不止于此。\"他喃喃自语,\"海外新陆,将成为我大明开创千年盛世的关键棋子!\"
明仁宗七年夏,京城弥漫着浓郁的槐花香气。朱雄英站在文华殿前,望着整齐列队的新科进士,面露欣慰之色。今年的科举考试与往年大不相同——这是改革后的新式科举首次大规模实施,也是第一批明德学堂毕业生参加的科举考试。
礼部尚书庄严宣读着新科进士的名次。当状元王铭的名字被唱出时,朱雄英特意多看了这位年轻人一眼。据传,王铭出身贫寒,是明德学堂的学生,凭借在实学上的突出表现夺得状元。
殿试结束后,朱雄英特意召见了王铭。这位新科状元看上去二十出头,精神焕发,谈吐不凡。
\"陛下,草民王铭拜见。\"王铭恭敬地行礼。
朱雄英亲切地问道:\"朕听闻你出身贫寒,却能取得如此佳绩,实属不易。可愿说说你的学习经历?\"
王铭抬起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臣生于浙江山区一个贫困农家,幼时虽好学,却无力上学。十三岁那年,明德学堂在我们县城设立,免费招收贫寒子弟。臣有幸入学,才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学堂里的教学与传统有何不同?\"朱雄英继续问道。
\"最大的不同是实学与经学并重。\"王铭回答,\"除了四书五经,我们还学习算术、地理、农学等实用知识。臣尤其对水利情有独钟,曾参与设计改良过家乡的灌溉系统,使产量提高了两成。\"
\"你认为实学对国家有何益处?\"朱雄英又问。
王铭思索片刻,答道:\"经学教人做人,实学教人做事。一个国家要强盛,既需品德高尚的人,也需掌握实用技能的人。如今西方诸国正在兴起,我大明若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实学上有所建树。\"
朱雄英满意地点点头:\"说得好!朕推行实学教育,正是有此考量。希望你入仕后,能将所学用于实处,为国为民谋福祉。\"
这次谈话后,朱雄英更加坚定了推广实学的决心。他随即下诏设立\"实学奖\",专门奖励在农业、水利、天文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首批获奖者中,有改良水车的工匠,有研发耐旱作物的农学家,还有制作精确天文仪器的匠师。
\"奖掖实学,以利民生。\"朱雄英在颁奖典礼上说,\"我大明能否再创辉煌,关键在于能否将实学精神贯彻到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朱雄英推行的女子教育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杭州女学首批毕业生中,冯湘云尤为出色。这位年仅二十岁的女子精通算术和天文历法,创作的《算术新解》一书,将复杂的数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出来,不仅在女学中广为流传,也受到了许多男学生的欢迎。
朱雄英阅读了这本书,对冯湘云的才华赞叹不已。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任命冯湘云为钦天监助理,负责历法计算工作。
这一决定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保守派大臣联名上书反对:\"女子入仕,无前例可循,恐乱纲常。更何况钦天监乃国之重器,关系社稷祭祀,岂可让女子染指?\"
朱雄英在次日朝会上驳斥了这一观点:\"才能无关性别,唯才是举乃国家之福。冯湘云精通算术和天文,其《算术新解》一书连卿等也自叹弗如。若因性别而弃才,岂非国家之损失?\"
他环视朝臣,语气坚定:\"自古以来,女性在各领域皆有杰出者。班昭着《女诫》,教化千古;蔡文姬精通音律,才艺超群;李清照词作传世,无人能及。我大明正处于开拓创新之际,更应广纳贤才,不拘一格。\"
礼部尚书仍不死心:\"陛下,若此例一开,恐天下女子皆争相仕途,家庭伦常何存?\"
朱雄英微微一笑:\"尚书多虑了。能如冯湘云这般才学兼备者,天下能有几人?朕此举非为改变伦常,而是为国择才。\"他转向户部尚书,\"可查一查,我钦天监历法计算每年出错几次?若冯湘云能减少错误,不正是国家之福吗?\"
户部尚书如实回答:\"确实,近年来历法计算屡有差错,去岁就因计算有误,导致农时预报偏差,影响了春耕。\"
朱雄英趁机说道:\"此事便这么定了。冯湘云先试用一年,若有成效,再行正式任命。\"
此事过后,朱雄英并未止步,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在全国各省增设女学,并允许优秀女性担任教职。他对王守仁说:\"治国如同下棋,若只用一半棋子,如何能胜?女子若受教育,不仅能教育好下一代,还能直接为国家所用,何乐而不为?\"
与此同时,四海学堂的成果也开始显现。首批外国留学生学成回国,成为了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一位名叫艾哈迈德的波斯学生,回国后在伊斯法罕创办了一所学堂,专门传授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他翻译的《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在波斯贵族中广为流传,促进了波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一位暹罗王子披耶在四海学堂学习三年后回国,不仅带回了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还促成了两国之间更为密切的贸易关系。暹罗王室特意派出使团,向大明表达谢意,并请求派遣更多工匠前往指导技术。
这些外国学生的成功案例,更加坚定了朱雄英推广教育的决心。他对内阁大学士说:\"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命运,还能影响国家的兴衰。通过四海学堂,我们不仅传播知识,更是在传播影响力,为大明赢得更多的友谊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