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突然炸响一串鞭炮,那突如其来的声响,惊得京东方法务总监手一抖,打翻了桌上的咖啡。深色的咖啡液在桌面上肆意流淌,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却无人顾及。田毅的算计堪称毒辣至极:他打算用落后产线去置换技术权益,这一招,既能保全国企的颜面,又能让成都从单纯的配套基地,一举升级为区域研发中心。更令人胆寒的是,他竟连日本丸红的反应都精准算到了——一旦日资因股权稀释而撤资,那正好给田毅创造接盘的绝佳机会。
田毅的考虑角度,和京东方这些从北京远道而来的老总们截然不同。田毅此前一直如同一只精明的硕鼠,在高新区不断拿地。而当他接到京东方母公司的邀约后,高新区的李主任很快就联系上了他。
通过与高新区李主任在电话里深入的交流,田毅结合脑海中那神秘系统,精心做出了投资模型。
【成都地铁1号线建设规划,根据具体分析,地铁每延伸一公里,周边地价便会上涨15%。高新区准备的那块地,此刻看似荒芜,但只要京东方的配套产业园落地,光是给三星供货的背光模组物流仓,每年收取的租金,就足够盖起三栋写字楼。】
就在这时,会议室里的投影仪突然亮起,京东方财务总监神情严肃地调出重庆6.5代线预算表,看向田毅,语气带着一丝质疑:“田总算过没有?我们每卖一块面板,都要倒贴20块,贵司想要的分红权,几乎等同于白拿啊……”
“李总监,您漏算了三样关键的东西。”田毅不紧不慢地抬手打断,“第一,成都方面可以给京东方提供三年税收返还,比例高达60%;第二,只要我这边资金按时到位,国开行就能启动针对你们光电产业的贴息贷款;第三——”说着,他缓缓起身,大步走到窗边,抬手指向窗外,“孵化园往东三十公里,绵阳长虹的cRt生产线正在拆除!”
这句话,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会议室里轰然炸开。王东升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茶杯,指节泛白。长虹正处于转型等离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液晶技术,这川商竟然企图把京东方绑上四川产业升级的战车。
王东升的瞳孔猛地收缩。想起2003年,tcL的聚龙计划被夏普搅黄时,深圳都没能拿出这种级别的筹码。他这时才突然意识到,对面这个看似普通的地产商,手中攥着的可不只是金钱,更是整个四川的产业政策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各种能左右局势的“武器”。
“再加三条背光模组生产线。”田毅一脸笃定地把修改后的协议推过桌面,目光如炬,“不然明天我就约夏普中国区总裁去喝盖碗茶——听说他们正在深圳寻找代工厂?”
京东方众人听闻,只觉后背一阵发凉。这分明就是照着2004年“德隆系”操控产业链的套路来的,只不过田毅手段更狠——他所求的并非控股,而是要死死卡住技术的咽喉。
王东升盯着协议的最终条款,双手忍不住微微发抖:五年内向成都转移178项专利,这几乎等同于把京东方未来十年的研发底牌,毫无保留地亮给了川企。但一想到北京亦庄停摆的6.5代线,再想到三星正在苏州紧锣密鼓建设的第七代工厂,最终还是缓缓签下了“王东升”三个字。
呵呵,这就是国企的软肋,京东方明明知道技术转移会削弱自身竞争力,却又不得不做出妥协——今年,国资委对央国企考核着重强调“规模增速”,三条落后产线在账面上的增值,恰好能美化财报数据。这一现象,暴露出国企在既要参与市场化竞争,又要接受行政化考核之间的撕裂与无奈。
正月初五,晨光微露之时,田毅站在锦江宾馆顶楼,周围静谧无声,只有微风轻轻拂过。他拨通银行电话:“抵押率提到140%,对……就用京东方技术分红权做次级担保。”
田毅通过与京东方的这次博弈,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国企的焦虑完全可以为自己所用,用来不断扩张自己的资本版图。不管是科技企业还是零售企业,这种运作带来的现金流,可比土地财政要高太多了。
而京东方被田毅撕开了这道缺口后,未来不得不在AmoLEd研发上追加百亿资金,从此踏上一条 “以战养战” 的不归路。这 4.3 亿的投资,田毅几乎又完成了一次杠杆的极限扩大。土地抵押贷款上浮至 140%,成功套现 6 亿,技术分红权质押给成都银行,又融资 2.7 亿,再加上配套企业预缴的选址保证金,完美覆盖了基建成本。
2 月 14 日,大年初六的清晨,东京丸红总部顶楼的晨会上,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专务董事小林久治面色铁青,猛地将《中日经济新闻》狠狠摔在会议桌上,伴随着“啪”的一声脆响,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头版头条赫然写着:“川企一路狂奔集团注资京东方,西南布局换技术分红权换”,旁边还配着一路狂奔集团业务总监王强与京东方副总张明在成都金牛宾馆握手的照片。
“八嘎!”小林久治愤怒地扯松领带,双眼圆睁,恶狠狠地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大声吼道:“我们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好不容易渗透进京东方母公司股权,这个四川的土老板竟敢半路截胡!”此时,会议室里的投影仪正循环播放着田毅的基础资料。法务部长见状,赶忙递上一份加密档案,低声说道:“新加坡三井物产去年10月刚被他摆过一道,或许我们能和他们合作。”
在三井物产东南亚总部里,常务理事伊藤正人盯着电脑屏幕,嘴角浮起一丝冷笑,丸红株式会社居然遇到田毅这个难缠的搅屎棍了。三个月前,田毅在新加坡泛太平洋酒店顶层的谈判场景还历历在目——这个穿着阿玛尼西装,却坚持喝茶的川商,用三组精准的数据,就彻底击溃了三井精心布局的狮城跪式服务策略。
“他就像一台人形计算机。”伊藤正人在给丸红发加密邮件时如此写道:“田毅的谈判套路,先是用数据无情地摧毁对手的心理防线,紧接着用政策杠杆巧妙撬动利益,就是典型的资本食人鱼。”
丸红连夜派往新加坡的调查组,在三井物产地下三层那间神秘的战略分析室里,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只见墙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田毅近三年来 168 笔交易记录,红蓝丝线纵横交错,清晰地标注出资金流动路径,但很多路径到最后都打上了x,不知所踪。
“看这里,”三井首席分析师野村拿着激光笔,圈出 2003 年成都春熙路地块的相关记录,“他当时的抵押率竟然做到了 300%。”说着,投影画面切换至平安谈判细节:“这次更离谱,几乎空手就质押出了 728%的贷款,还巧妙地捆绑了香港唐楼的收益率。”
丸红调查组长中岛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脱口而出:“这不就是你们三井 1940 年代在中国东北搞的‘预期收益证券化’那一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