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张后的第三天清晨,天空还是一片灰蒙蒙。
太阳似乎还在沉睡之中,没有露出它的身影。
萧放和萧鸣早早地起了床,背着沉甸甸的书箱,站在院门口,准备踏上求学之路。
家里人也都起了个大早,围在他们身边,千叮咛万嘱咐。
由于家里最近太忙,实在抽不出人来送他们去镇上,所以只能让他们坐牛大爷的车走。
对于牛大爷这个老熟人,大家对他那是绝对的放心。
萧母手里拿着两个包袱,塞进了萧放和萧鸣的手中,轻声说道:
“这是刚烙好的饼,你们路上饿了就吃点。”
她的目光落在萧鸣身上,又拍了拍他的肩膀。
“书院里可别太省着,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别委屈了自己。”
接着,萧母转过头看向萧放,语重心长地说:“老大,尤其是你。
别总把零花钱攒着,该添置笔墨纸砚的时候就添置,别耽误了学习。”
萧墨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兄弟,眼中透露出一丝不舍。
他快步走过来,递给萧放和萧鸣两个竹筒,“这是我媳妇熬的糖水,路上渴了就喝点。”
萧放接过竹筒,感受到了弟弟的关心。
他微笑着拍了拍萧墨的肩膀,“家里就辛苦你了,有什么事记得给我们说。”
时间不等人,牛大爷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他们了。
萧放和萧鸣向家人挥了挥手,转身踏上了前往书院的道路,开始了他们新的学习生活。
送走两人后,萧家的日子变得异常忙碌和紧张。
萧鸣和萧放之前做的工作,如今全都压在了其他人的肩上,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之前,萧鸣是糖果销售的主力军,如今他离开后,销售的重任就落在了苏摇的身上。
她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努力推广萧家的糖。
而萧放的记账工作,则交给了萧墨。
虽然萧墨对这项工作还不是很熟悉,但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不过,好在萧家的糖已经在镇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费力地去宣传。
现在,大家只需要维持好现有的客户群体,就能够保证一定的销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也过完了。
想来,除了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大家会因为新鲜而购买萧家的糖,之后热度降下来后,应该也没那么忙了。
所以,萧家决定将门店的售卖时间定在上午和中午。
这样既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又不会让大家过于劳累。
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售卖,萧家的人早早地就开始准备熬糖前的各项工作。
他们分工明确,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个步骤,确保糖的质量和口感都能达到最佳。
而上官宏呢,由于年纪大了,实在难以参与到这些繁重的工作当中。
所以,他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小沐的责任。
毕竟,相较于那些需要体力和技巧的工作,照顾孩子对于他来说要轻松许多。
就这样,上官宏开始了他的“含饴弄孙”生活。
每天,他都会细心地照料小沐的饮食起居,陪他玩耍、逗他开心。
尽管这样的生活略显单调,但上官宏却乐在其中。
这天傍晚,夕阳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将萧家小院染成了一片橘红色。
苏摇缓缓地从灶房走出来。
她的腰因为长时间的站立而酸痛不已,额前的碎发也被汗水浸湿,紧紧地贴在脸上。
刚刚她在灶台前站了整整三个时辰,熬制出了今日最后一批糖浆。
走进堂屋,苏摇看到萧父正在用力地捶打着自己的肩膀,显然也是疲惫不堪。
而萧墨的双手则因为长时间拉糖而微微发抖,看上去十分辛苦。
萧母和陈芳芳也都像被晒蔫的花朵一样,无精打采地坐在院子里。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苏摇的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忧虑。
照这样下去,大家的身体肯定会吃不消的。
赚钱固然重要,但身体健康才是根本,绝不能本末倒置!
如今,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饭是上官宏请来的婶子帮忙做的。
否则,一家子忙碌了一整天,还要再去做饭,那可真是让人难以承受。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吃晚饭的时候,苏摇毅然放下了碗筷。
虽然声音很轻,但语气却异常坚定地说道:“爹,娘,我有个想法想跟你们商量一下。
如今咱们的糖在镇上已经逐渐打开了销路,有好几个商人都表示希望能和咱们合作。
我觉得,为了确保糖的质量和产量,我们有必要请一些人来帮忙了。
而且咱们这几个人这么干下去,产量不高不说,还太累人了,所以,咱们请人吧。”
闻言,堂屋里顿时安静下来。
萧父眉头紧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而萧母则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犹豫着没有开口。
萧墨注意到了父母的反应,抬起头,目光落在妻子苏摇身上,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神色。
苏摇感受到了丈夫的注视,微微一笑。
萧父沉吟片刻,终于打破了沉默:“老二媳妇,这请人的话,制糖的方子万一……”
他的话语没有说完,但其中的担忧之意已经不言而喻。
苏摇连忙笑着回应道:“爹,我明白您的顾虑。”
她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我们可以把工序分开,只请人做熬糖和拉糖的活计。关键的糖化工作还是咱们自家人来做。”
而且,这糖之所以如此特别,关键就在于其中添加的灵泉水。
即使其他人知道了制糖的步骤,没有灵泉水的加持,做出来的味道肯定也不如他们的好。
所以,苏摇对于方子泄露的问题并不是特别担心。
萧墨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他似乎理解了妻子的想法,说道:“媳妇,你的意思是,把工序拆开,每人只负责一小部分,这样谁也学不走完整的方子?”
苏摇微笑着点头,表示肯定:“正是如此。”
她接着解释道:“而且我们可以请那些老实本分的人来帮忙,最好是曾经帮过咱们家的人。
我觉得那些人会可信度高一些。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方子的安全,还能让大家都有活干,赚点小钱。”
萧父和萧母对视一眼,两人的神色都渐渐松动下来。
他们显然对苏摇的提议有些心动,毕竟这样既能保护方子,又能解决一些人手不足的问题。
萧母轻轻地叹了口气,然后用柔和的声音说道:“老头子啊,我觉得阿摇这个主意挺不错的。
再像这样一直熬下去,咱们这两把老骨头恐怕真的要散架啦。”
萧父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终于缓缓开口道:“嗯,你说得有道理。不过,请多少人合适呢?工钱又该怎么算呢?”
听到萧父松口,一家人都兴奋起来,纷纷围坐在那盏昏黄的油灯下,热烈地讨论起来。
苏摇率先发言:“我觉得可以先请五个壮劳力,专门负责熬糖和那些比较重的活儿。然后再请三个妇人,帮忙做一些包装和打杂的事情。”
大家对这个提议表示赞同,接着便开始讨论工钱的问题。
镇上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钱大约是八百文,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给每个雇工一两银子。
这样既可以显示出萧家的诚意,也能够吸引到更好的工人,同时还能让他们愿意长期留下来帮忙。
“那具体请哪些人呢?”萧父问道。
萧墨想了想,说道:“我觉得可以请赵二狗,他家以前帮过咱们不少忙呢。
而且我和他认识那么多年,知道他这个人不是那种奸诈狡猾的人。”
萧母点点头,接着说:“王婶家的铁柱也不错啊,上回咱们家收玉米的时候,虽然没叫他,但他还主动过来帮忙呢。”
就这样,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确定了八个雇工的名单。
这些人都是曾经对萧家有过恩惠的村民,他们相信这些人一定会尽心尽力地为萧家工作。
夜越来越深了,那盏油灯的光芒也越来越微弱。
然而,在这微弱的灯光下,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希望的火光,仿佛看到了萧家未来的繁荣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