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三倍?”
戴氏父子的嘴巴都张得很大,看那嘴巴的样子,完全可以塞得进一根茄子。
“不相信?”
“相信!”
那老农没有出声,出声的依旧是他那背着书包的儿子戴禹。
“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大王天纵之才,夺天地之造化,化腐朽为神奇,出人意料之事何止一件。所以,大王说可以,那就一定可以!”
说罢,便扑通一声拜倒在满是烂泥的田梗上,将额头磕在烂泥上,大声说道:
“小子戴禹,恳请大王赐教!”
王通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更加满意。
略一思索,便说道:“孤可以教你,但孤有一个条件。”
“何谈条件?”
戴禹道:“大王是小子恩公,但有所命,虽刀山火海,死不旋踵!”
“没那么严重。”
王通摆了摆手,又指了指王成,对戴禹道:“世子需要一名伴读,你可愿意屈就?”
屈就?
这哪里是“屈就”,分明是山鸡变凤凰,天上掉金饼!
一介农家读书娃,一跃而成为世子伴读,这是何等荣耀?将来,等这世子做了太子,做了皇帝,那就是天子的肱股之臣!
这简直就是祖坟冒青烟。
天上掉下来的大富贵!
“谢大王!”
戴禹心中激荡,赶紧再次将额头磕在烂泥巴上,大声说道:“小子愿意做世子伴读,并在此指天立誓,今生永远忠于世子,若违此誓,天诛之!”
“很好!”
王通满意地点了点头,示意王成过去将戴禹扶起。
然后,才跟戴禹说道:
“你跟随世子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世子一起,将亩产超过6石的水稻种出来。在试种成功之后,再召集南方各县县令,将种植之法传授给他们。”
“这……”
“放心。”
王通道:“具体方法,我会教你。”
说罢,便用田里的泥水洗了下手脚,带着王成和戴禹,来到路边的一棵大树下。
对戴禹和王成两人道:“当前水稻产量低的原因,是因为从育种到收割的过程中,有很多工序不对,还有很多工序缺失。
当前的工序是:耕地,育苗、移栽、灌溉、除草、收割。
而改良后的工序,则包括:
深耕、晒种,选种、浸种、催芽、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除草、除虫、排水裂田、再灌水侵田、收割。
共十四道工序。
这十四道工序缺一不可,而且每一步都有很高的要求,缺少某一工序或者做错某一工序,都会导致产量减少。”
戴禹听得很认真,一边听一边还掏出纸笔来,快速地做着笔记。唯恐漏掉或听错王通说的每一个字。
而王成却没这么麻烦。
王成的智商继承了蔡琰的记忆力。蔡琰的记忆力有多好?原本的历史上,后来蔡琰为曹操默写蔡邕的典籍400多篇,一字不错。
所以,王成只要听着就行了。
听完之后,就全记在心里了,根本就不用做什么笔记。
天赋这东西,是有遗传的。
在古代,世家士族之间的联姻,其中的一个好处就是基因的持续优化。
比较典型的就是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历经800年兴盛,每一代都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出现:王导、王敦、王义之、王献之、王肃、王奂、王筠、王弘、王俭、王融、王劭、王勃。
这些人全都是过目不忘的天才!
可惜的是,梁朝太清年间的侯景之乱,给琅琊王氏带来毁灭性打击。
族人几乎被屠光,顶级的血脉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出的天才就少了很多。
……
在列举了水稻种植技术的几道关键工序之后。
王通又继续开讲。
详细地将每一道工序应该怎么做,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选择的时机,以及需要达到哪些要求等等,全都仔仔细细细地说了一遍。
期间有什么戴禹或王成不懂的,难以理解的,王通也都一一给出耐心的解答。
直到戴禹和王成都明白过来了,王通才又说道:“本王会让即墨县令给你们五亩水田,做为你们试验新式种植法的实验田。
为了方便你们就近种植,我还会在即墨城中给你们一座宅子,你们就住在这里,不必去邺城。
你们的老师是徐庶和沮授,我看……徐庶今年没什么事,就让徐庶也搬过来,就近教导你们。”
如此一来,就没什么问题了。
既可以一边读书,又可以一边照看实验田。
……
这也是王通的算计之一。
想想看:年仅十二岁的世子,种出的水稻,亩产是之前的三倍以上。
结果会怎样?
天下百姓肯定都会认为王成是“圣主”降世。至于戴禹,他只是一片绿叶。
如此安排,好处有四:
其一,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
这个很重要。
想想看,从古到今,饿死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因为缺少粮食而生病,而减少生育?
两千年来,因粮食问题对汉族人口数量的影响,不下100亿!
其二,锻炼了世子王成。
让他亲自劳作于田间,了解民间疾苦,并提高其执行力;让他召集南方各州县令开会,传授水稻高产种植技术,提高其领导能力。
这些都是对王成的锻炼!
其三,为世子王成扬名。
才十二岁的世子,就将水稻产量提高了三倍以上。还召集南方几百名县令,传授耕种水稻的新技术。
这名声传出去,堪比圣人。
其四,还为世子找了个不错的伴读。
更重要的是,这个伴读还是贫苦百姓出身,没有世家的羁绊,将来不会倒向世家。
王成不缺伴读。
缺的,就是这种没有世家背景、而又忠心耿耿的伴读。
综上所述。
王通此举,看似随意,实则……一箭四雕。
……
到了五月上旬,王通才回到邺城。
没有带王成回来。
也没有带典韦回来。
典韦被安排带着一千亲卫,留在世子身边,负责保护世子王成的安全。
……
当王通回到邺城时,恰好遇到韦卫让人送白银回来,这一次,韦卫又让人送来了80万斤白银。
看着府库中堆积如山的“银冬瓜”。
王通觉得,自己计划中的“银本位”货币体系,应该可以启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