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健呢?他也找到项目了?”林枫继续问道。
李小萍摇摇头:“没有,他对我说,感觉自己进入和瓶颈,之前的电影,一直都是以概念取胜,前两部还好,后面感觉进步越来越小了。
我给了他建议,让他出去走走,放松一下。
这会,应该快从西藏回来了吧。”
林枫对于安健的状态能够理解,这是一个导演进入了创作的瓶颈期,就像修仙时,卡在练气期巅峰,却始终无法突破那层屏障,进入筑基。
之前安健拍的电影,之所以票房很好,甚至成为继林枫后,天恩第二位能够在全球收割票房的导演,说白了,大部分靠的是新颖的概念,也就是脑洞。
不是说这样的电影不好,而是一直重复这样的作品,能力上升的天花板比较低,现在安健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换类型。
林枫想帮帮他,帮助他筑基。
他皱着眉头,手指又不由自主敲击着沙发扶手。
李小萍见到林枫这个模样,就知道他在思考,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个大男孩,也不说话,就这么静静地陪着林枫。
“有了!”林枫一巴掌拍在扶手上,吓了李小萍一跳。
接着林枫抬起头,看向李小萍,眼中有了光。
“你亲自去拜访一下麦加,他有一部小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连载,现在准备要出单行本了,你去买下版权,推荐给安健。”
李小萍连忙在本子上记下,边记边问:“小说叫什么?”
“《风声》”
“咦?听着名字感觉不像是科幻小说啊。”
林枫笑着摇摇头:“这是一部谍战小说。现在,安健就是应该尝试一下其他的类型,否则他永远打破不了那层屏障。”
“我不懂你们这些导演的弯弯绕,只要有帮助就行,我等一下就去。”
李小萍作为公司负责人,太知道顶级导演对于一个电影公司的重要性了。
你看看张伟平为什么那么嚣张,不就是手中攥着一个张一谋吗?
没了张一谋,你看看还有多少人鸟他?
至于林枫,对于抢华艺的机缘,从来不会手软。
“还有刘姜......”
李小萍刚想说,就被林枫抬手打断:“不是,不会所有的人都要我喂奶吧?”
李小萍笑着给林枫倒了杯茶:“呵呵,最后一位,最后一位。”
“唉~~那你说吧,他又有什么问题?”
“上次你给他建议三国题材后,他就入了魔。天天念叨这三国,都快魔怔了。这不,又去川省了,说要瞻仰武侯祠。”
李小萍一边说,一边看看,仿佛看着一位宗门天骄快要入魔道了。
林枫笑道:“这其实是好事,正所谓不疯魔,不成佛。”
“你就不要说风凉话了,有什么建议赶紧说。”
“其实,拍三国,无非就是战争场面、战略博弈和任务弧光。”林枫喝了口茶,轻声道。“我给他个建议吧,改编诸葛亮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六次会不会重复感太强了?”
林枫要是女的,都要给她翻白眼了,狠狠道:“所以说你不是导演。谁告诉你六次北伐就要平铺直叙,节奏拖沓地拍六次?
完全可聚焦 关键战役,比如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失’、最后一次北伐的‘五丈原对峙’,以加以诸葛亮的身体变化为时间线索,串联起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与心境,怎么可能流水账式叙事呢。”
“详细说说看。”
林枫没办法,只能跟李小萍解释清楚:“六出祁山有许多适合改编电影的核心优势。
首先,其中包含了史诗级战争与战略博弈,能够满足视觉冲击力,这是商业电影成功的关键。包含街亭之战、木门道射杀张合、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五丈原禳星等经典情节。
这些桥段自带‘大场面基因’:可呈现‘祁山古道的险峻行军’‘蜀魏两军的阵地对垒’‘上方谷火攻的烈焰滔天’等视觉奇观,满足观众对古代战争片的期待;
战略层面的斗智更具看点:诸葛亮的‘诱敌深入’‘屯田避战’,司马懿的 ‘坚壁固守’‘以逸待劳’形成极致博弈,这是战术对抗的叙事张力,能让战争戏不止于打打杀杀,更有智慧较量的深度。
其次,这个片段中的人物弧光饱满,情感张力强烈。
电影的核心是人,而六出祁山是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收官篇章,从意气风发的军事家到油尽灯枯的理想主义者,其心境变化极具感染力。
首次北伐时,诸葛亮仍有‘定能成功’的信心,街亭失守后‘挥泪斩马谡’的痛惜与自责,展现其压力下的脆弱;
到了第五、六次北伐时,诸葛亮已身患重病,却仍强撑病体巡营、制定计谋,五丈原‘星落秋风五丈原’的结局,将‘理想未竟’的悲壮感拉满。
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宿命感,极易引发观众共情,有些类似《英雄本色》中小马哥的悲壮,能塑造经典银幕形象。
配角同样亮眼:司马懿的隐忍与多疑、姜维的继承遗志、魏延的矛盾与悲剧,可构建多线人物关系,让故事更立体。
最后,这部电影拍好了,能展现大格局,兼具历史的厚重感。
这种‘大我’情怀能提升电影的格局,避免陷入‘历史权谋’的局限。”
李小萍点了点头道:“有道理!有没有什么注意的点?”
林枫索性把想到的全都抖落出来:“最大的毒点就是你刚刚说的,六次北伐的平铺直叙,记流水账。”
林枫说到这,反而惹来了李小萍的白眼。
这不是你说的吗?还有没有天理了?
不过没办法,好男不跟女斗,况且是打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