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叹了口气继续道:“影片对19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呈现简直就是用金线绣花的破棉袄,将民族伤痛简化为情色奇观。
李按他通过麻将桌上的翡翠耳坠、百乐门的霓虹灯等符号,将抗战时期的上海异化为百货公司橱窗,历史纵深被压缩为二维装饰。
这种去政治化的视觉呈现,使得日军暴行、百姓流离失所等真实历史被刻意淡化。
最明显的,影片中仅以背景板形式提及的战乱年代,与真实历史中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惨剧形成鲜明对比,完全是用消费主义符号解构民族大义。”
“这也许就是李按的艺术处理吧,毕竟电影主要拍的是人,不是历史。”李小萍也是有自己想法的,不是林枫说什么是什么的花瓶。
林枫冷笑一声:“哼,人就更扭曲。
要知道,易先生原型丁默邨在历史中以猥琐、残暴着称,而影片中梁超伟饰演的易先生却被赋予多情却无情的复杂性格,甚至通过流泪听曲、赠送钻戒等细节,将其塑造为权力旋涡中的悲剧人物。
这种对历史反派的美学化重构,要是说严重点,都能叫作为汉奸摇旗呐喊了。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曾痛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而美化历史罪人则是二次屠杀’。我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
更争议的是影片对汉奸形象的“人性化”处理。”
林枫的一番激烈的言语让李小萍瞬间失声了。
那时候的很多所谓的“精英”,多多少少都有些自由进步思想。
你去看看那时的论坛,什么天涯之类的帖子,很大一部分就是对于国家制度、官员、执行政策的声讨。
而且那时的网上言论自由的程度,是今天的水友想象不到的。
其实,林枫还有更难听的话没有跟李小萍说呢。
前世的林枫,看这部片子,第一个想法是好奇,对宣传的情色的好奇。
但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阅历越来越丰富,在回过头来解构这东西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用个别人性替代大众思维。
影片的核心冲突:王佳芝因情欲背叛刺杀任务。
在林枫看来就是李按“用生理反应替代心理嬗变”。
原着中王佳芝的动摇源于对“存在意义”的虚无感,而影片通过三段床戏将这种转变简化为“阴道痉挛的生理反应”。
李按宣称这些场景是“用身体写政治论文”,但在林枫看来,当镜头聚焦于皮带捆绑、汗湿发丝等细节时,叙事焦点已从“人性挣扎”滑向“情色展演”。
这种伪艺术的大胆暴露了创作者对真实人性理解的贫瘠。
更严重的是,影片将革命者的信仰坍塌与个人情欲直接挂钩。
王佳芝从话剧社当家花旦到汉奸情人的转变,被解读为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邝裕民等学生的刺杀行动则被讽刺为幼稚的过家家游戏。
这种对革命精神的消解,与张爱玲原着中“爱情至上”的个体叙事一脉相承,但当其被移植到抗战背景下时,便产生了用个人感受消解国家大义的伦理争议。
还有就是影片对敌我关系的模糊处理。
日军、汪伪政府、国民政府在镜头中看起来差不多,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呈现,与真实历史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复杂性形成尖锐对立。
正如后世林枫在豆瓣看到的一篇影评所言:“当王佳芝因一枚钻戒放弃刺杀时,她背叛的不仅是同伴,更是千万为民族独立牺牲的先烈。
当李按让王佳芝在钻戒与刺杀间选择时,他实际上是在问观众:个人幸福与民族大义,哪个更真实?这种提问本身,就是对历史正义的背叛。”
当李按沉迷于形式主义的泥沼,当历史真相与人性深度成为被肆意揉捏的橡皮泥,影片便沦为用美学暴力强奸集体记忆的文化事件。
李小萍听完林枫的话,有些无法还口。
虽然她没看过全片,但是预告片和小说还是看过的。
李小萍没有再开口反驳,她现在的想法是要想办法看到完整版。
“行,海报我让人撤下。”
李小萍没有在这个事上与林枫犟,毕竟林枫说的如果是真的,很可能会将天恩也拉下水,好不容易积攒的名声也会崩塌。
李小萍离开前,又想到了什么,转过头对林枫道:“撤海报没问题,你不要又在网上乱说话,李安不是陈诗人,他现在是统战的对象。”
林枫听到李小萍的话,也无奈地点点头:“行,我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可以了吧,还统战,统战个屁,直接拿回来就好了啊。”
“反正你不要多生事端就行,其他的我们也操不了心。”
说完,李小萍直接走出了林枫办公室。
林枫看着茶几上的茶杯,重重叹了口气,原来这个世界的规则如此牢固,重生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
没办法,韩三坪的话他可以不听,但李小萍这个创业伙伴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林枫这些天,将自己埋进两部电影的完善中,不再关注外界的动向。
只是两天后,李小萍再次找到林枫。
这次不是批评林枫,而是承认错误。
很明显,李小萍也是看了《色戒》的完整版,有了自己的判断。
虽然林枫和李小萍不想掺和这个事情,但事情却主动找了他们。
《色戒》刚已上映,被人起诉了,但被告不是《色戒》和李按,而是总局和天恩王府井影城。
某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董某起诉天恩和总局,称前者提供的删节版《色戒》,剧情结构不完整,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
后者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影分级制,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虽然最后法院收到起诉材料后,进行了初步审查。
最终,认为董某还需提供没有删节的《色戒》电影版本作为证据,但董某未能提供,所以该院未准其立案。
不过这事也形成了舆论风暴,让更多人借着《色戒》的由头攻击政策。
这也间接导致了《色戒》中途在国内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