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夏”基地迎来了第二批移民,人口规模接近一百。这不仅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对基地的资源供应,特别是食物补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从地球定期运送物资是当前的主要方式,但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运输周期,决定了火星基地想要真正实现长期驻留和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关键资源的自给自足,尤其是食物!
为此,“新华夏”基地扩建工程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就是建造了数个大型的、完全由 AI 控制的“生态种植舱”。
这些种植舱,采用了未来智能最先进的“垂直农业”和“环境模拟”技术。
走进其中一个种植舱,仿佛瞬间从荒凉的火星,穿越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未来农场。
数十米高的巨大空间内,一排排整齐的多层培养架上,生长着各种经过基因编辑、特别筛选出来、适宜在低重力、特定光谱下高效生长的作物——高产土豆、富含蛋白质的螺旋藻、快速生长的叶菜、甚至还有几株挂着诱人果实的番茄藤。
没有土壤,作物都生长在营养液管道中。
顶部的全光谱 LEd 灯模拟着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光照;AI“祝融”精确控制着舱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营养液成分;灵活的 AI 机器人手臂,则 24 小时不知疲倦地进行着播种、修剪、授粉、病虫害监测(虽然舱内是无菌环境,但依然有预案)等工作。
这些 AI 机器人,被开拓者们亲切地称为“AI 农民”。
它们任劳任怨,精准高效,完美地执行着“祝融”AI 基于作物生长模型和实时数据反馈下达的每一个指令,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获得最理想的生长条件。
今天,是生态种植舱 A 区,第一批高产土豆收获的日子。
近百名基地居民,工作结束后都聚集在种植舱的观察廊外,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兴奋地看着“AI 农民”们忙碌的景象。
只见一排排机器人手臂熟练地将成熟的土豆植株从培养架上取下,抖落根系的营养液,然后将一个个圆滚滚、大小均匀的土豆小心翼翼地放入收集箱。
“天啊!真的种出来了!火星土豆!” “看这产量!比地球上的高产田还要厉害!” “以后我们也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土豆了!”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
虽然这些土豆的味道,可能和地球上最好的品种还有差距,但在远离家园数千万公里的火星上,能够吃上基地自己种植出的新鲜作物,其意义远非果腹那么简单!
这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人类在这颗红色星球上扎根生存的能力!
很快,收集箱被运送到基地的中央厨房。
基地负责人,同时也是农业专家的陈博士,亲自挑选了几个最大的土豆,用最简单的方式——蒸熟,然后分发给每一位居民品尝。
当热气腾腾、带着独特清香的火星土豆入口时,许多人激动得眼眶都红了。
“好吃!真好吃!” “这是我在火星上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 “有家的味道……”
这不仅仅是对食物的评价,更是对人类智慧和科技力量的赞叹,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第一批作物的成功收获,仅仅是一个开始。
根据“祝融”AI 的计算,随着所有生态种植舱全部投入运行,以及螺旋藻等更高效率蛋白质来源的规模化生产,“新华夏”基地将很快实现主要食物的自给自足,彻底摆脱对地球补给的依赖!
这是火星基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意味着,“新华夏”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地球不断“输血”的前哨站,而是真正拥有了“造血”的能力,具备了长期独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在火星的家园,正在变得越来越稳固,越来越充满生机!
下一步,或许就是尝试在基地外的、经过初步改造的火星土壤上,进行露天种植实验了?
“精卫工程”的宏伟目标,正在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