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光微熹。我和孔明在鲁肃的亲自引领下,前往孙权将军的府邸,参与这场决定江东命运,也牵系我等存亡的正式会晤。
孙氏府邸坐落于柴桑城中心,占地广阔,气派非凡,却又不失江南园林的精致秀雅。
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无不彰显着江东之主的威仪与财富。
然而,府邸内外森严的守卫,以及往来仆从脸上那份小心翼翼的凝重,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此地正处于风暴的前夜。
穿过几重庭院,我们被引至一间宽敞宏伟的正厅。
厅内早已济济一堂,文武官员分列两侧,皆身着朝服,神情肃穆。
上首正中,设有一主位,此刻尚空悬。
两侧前排,坐着几位或年高德劭、或气度沉凝的人物,显然是江东集团的核心重臣。
我目光迅速扫过。
左侧文臣之首,是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者,神态间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严肃,想必便是那位在江东德高望重,却力主降曹的张昭,张子布。
他身旁及身后,多是些上了年纪的文官,神色间或有忧虑,或显保守。
而右侧武将为首的,则是一位方面阔口、不怒自威的老将,应是程普程德谋。
他身后站立着数位彪悍将领,或按剑而立,或目露精光,隐隐透出一股铁血杀伐之气。
我的目光重点在人群中搜寻。
果然,在靠近武将前列的一个位置,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鲁肃昨夜私下提及,亦是玄镜台情报重点关注的人物:周瑜,周公瑾。
他看起来不过三十许人,英姿勃发,眉宇间自有一股儒雅与锐气并存的风采。
此刻他安坐席上,神色平静,目光深邃,仿佛对眼前的纷扰置若罔闻,又似将一切尽收眼底。
他身边,坐着几位同样年轻而气质不凡的将领与文士,想必是他的心腹与同僚。
整个大厅的气氛,庄重,肃穆,却又暗流涌动。
主战与主和两派的气场,仿佛无形中已经开始了碰撞,弥漫在空气中的,是沉甸甸的压力。
就在这时,随着内侍一声高唱:“吴侯到——”,一个年轻的身影,在众人的躬身行礼中,步入了正厅。
来者正是孙权。
他身着紫袍,面容俊朗,碧眼紫髯,步履稳健,虽年纪轻轻(时年二十六岁),但眉宇间已然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与英气。
他径直走向主位,坐定之后,目光沉稳地扫视全场,最后落在了我和诸葛亮身上。
“江夏刘豫州使臣,诸葛亮、陆昭,参见吴侯!”鲁肃上前一步,高声引荐。
我与诸葛亮同时躬身行礼:“刘备麾下,诸葛亮(陆昭),参见吴侯。”
“二位先生免礼,请坐。”
孙权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天生的掌控力。
他微微抬手,示意我们落座于客席。
“久闻卧龙、子明之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刘皇叔安好?”
他的开场白中规中矩,既表达了礼貌,也点明了刘备的“皇叔”身份,算是一种微妙的政治姿态。
“谢吴侯挂怀,我家主公安好。”
诸葛亮从容应答,不卑不亢。
“只是曹操背信弃义,席卷荆襄,致使景升公(刘表)新丧,基业动荡,我家主公亦被迫转战江夏,处境艰难,故特遣亮与子明前来,欲与将军共商破曹大计,以安天下。”
他直接点明来意,将“联合抗曹”的议题抛了出来。
话音刚落,还未等孙权表态,左侧文臣首席的张昭便站了起来。
他先是对孙权一拱手,随即转向诸葛亮,声音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
“孔明先生此言,恕老夫不敢苟同。”
来了!我心中一动,知道真正的交锋开始了。
张昭缓缓说道:
“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不臣,虎踞中原,南征之势,锐不可当。
昔日袁绍何其强盛?官渡一战,亦灰飞烟灭。
如今刘豫州兵败当阳,军无百骑,将不过关张赵云,兵不满万,客居江夏,仰人鼻息,自身尚且难保,又有何力与将军共击曹操?
依老夫之见,将军坐拥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兵精粮足,人才济济,更有长江天险可恃。
若能顺天应人,遣使纳贡,与曹公结好,方是保全江东基业,安抚万民之上策。
何必为一势单力薄、存亡未卜之刘备,而引强敌入境,致使江东生灵涂炭耶?”
他这番话说得“恳切”而“务实”,直接点破了刘备集团当前的窘境,将联合抗曹贬低为引火烧身的不智之举,可谓是字字诛心,直击要害。
一时间,厅内不少文臣纷纷点头附和,看向我们的目光也多了几分轻视。
我注意到孙权并未立刻表态,只是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目光幽深,似乎在权衡。
而周瑜则微微皱了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不以为然,但并未作声。
鲁肃面露急色,刚想开口,却被诸葛亮一个沉稳的眼神制止了。
只见诸葛亮微微一笑,从容起身,对着张昭拱手道:
“张公此言差矣!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篡逆之心,路人皆知。
其南下之意,岂止荆襄?
若江东纳贡称臣,无异于开门揖盗,将六郡基业拱手送于虎狼之口!
昔日强秦欲并六国,六国或降或和,最终皆不免灭亡之祸,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我家主公虽兵微将寡,然上承天子之命,下合万民之心,乃汉室皇叔,仁义播于四海。
今虽暂处逆境,然恢复汉室之志,百折不挠!关、张、赵云,皆万夫不当之勇;
亮与子明,亦有绵薄之力。
更有江夏刘琦公子同心协力,水军精锐尚存。
若将军能与我家主公戮力同心,结为唇齿,凭借长江天险,联合抗曹,则曹军远来疲惫,不习水战,粮草难继,定可一战而破!
此乃以弱胜强,共存共荣之道。
若只图眼前苟安,他日曹贼饮马长江,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诸葛亮语调平和,却字字铿锵,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将投降的危害与联合的可能分析得条条是道,瞬间扭转了部分气场。
他巧妙地将问题从“刘备是否有力联合”转向了“江东是否应该抵抗”,
并将抵抗的希望寄托于“天险”、“人心”以及双方的联合之上。
厅内气氛为之一变。
武将席上不少人目露赞许之色,连程普也微微颔首。
孙权敲击扶的手指停了下来,碧眼中精光一闪而逝。
周瑜的嘴角,似乎勾起了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
我始终保持着沉默,看似只是一个尽职的副使,实则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观察之中。
孙权的犹豫、张昭的固执、鲁肃的焦虑、周瑜的深沉、程普的稳重,以及其他或激昂、或畏缩、或观望的官员神态,都被我一一捕捉,与玄镜台传送来的信息进行比对和印证。
“张昭老成持重,确为降派领袖,其影响力不容小觑。”
“周瑜态度暧昧,但倾向主战无疑,眼神中的锐气和对诸葛亮言辞的细微反应是证明。他是关键,必须争取。”
“孙权内心倾向抵抗,但顾虑重重,尤其忌惮内部老臣和士族的压力,需要强有力的理由和外部支持来坚定其决心。”
“鲁肃是坚定的盟友,但地位尚不足以完全左右局势。”
“武将集团普遍倾向一战,但缺乏统一的声音领袖(周瑜未明确表态前)。”
……
一条条判断在我脑海中迅速形成,江东内部复杂的权力结构和人际关系,在我眼中变得愈发清晰。
诸葛亮在明面上的精彩表现,为我们争取了初步的认可,但要真正促成联盟,还需要更深层次的运作。
就在双方言语交锋的间隙,我感到鲁肃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了过来。
我微微侧头,迎上他的视线,趁着众人注意力都在诸葛亮和张昭身上时,极快地用口型传递了两个字:“今夜。”
同时用眼神示意了一下他腰间的玉佩。
这是我们昨夜约定好的暗号,表示核心情报将在今夜通过特定渠道传递给他。
鲁肃不易察觉地点了点头,眼神中的焦虑略微缓解,多了一丝期待。
这个微小的互动,快得如同电光石火,淹没在满堂的暗流涌动之中,无人察觉。
我知道,这第一次的礼节性拜会,只是拉开了序幕。
真正的较量,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唇枪舌剑,还是私下里的合纵连横,都才刚刚开始。
而我需要尽快将那些足以影响战局走向的核心情报,传递给鲁肃,并通过他,影响周瑜,最终,撬动孙权心中那杆摇摆不定的天平。
孙权抬手止住了还想争辩的张昭和跃跃欲试的诸葛亮,沉声道:
“二位先生所言,皆有道理。联合抗曹,事关江东生死存亡,非同小可,孤需与诸位臣公仔细商议。
今日天色已晚,二位远来辛苦,且先回馆驿歇息,改日再议。”
他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答复,结束了这场充满试探和交锋的初次会晤。
我与诸葛亮再次行礼告退,在鲁肃的陪同下,离开了这气氛压抑却又暗藏雷霆的吴侯府邸。
走出大门,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门楼,我心中清楚,这潭水,比想象中还要深。
但棋局,已然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