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缓慢流淌。馆驿的小小院落里,仿佛连空气都凝滞了。
我端坐在案前,面前摊开的依旧是那张空白的绢帛,但我的心思,早已飞到了数里之外的都督府。
距离那名玄镜台联络员送来“客入府,半刻”的消息,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时辰。
这段时间里,没有任何新的消息传来。
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信息。
没有消息,可能意味着会谈仍在进行,且没有发生剧烈的、足以让外围眼线察觉到的冲突。
但也可能意味着,都督府的守卫极其森严,或者周瑜的应对滴水不漏,使得外围人员根本无法捕捉到任何有价值的蛛丝马迹。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昭示着这场交锋的复杂与艰难。
孔明的智慧毋庸置疑,但他面对的是周瑜,一个同样智计卓绝、且手握江东兵权的强悍对手。
那看似平静的都督府内,此刻必然是言语机锋,步步惊心。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深秋的寒气立刻涌了进来,带着江水的湿意。
街道上行人稀疏,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这平静之下,决定江东,乃至天下命运的暗流,正在激烈地涌动、碰撞。
就在我心绪起伏之际,院门再次被轻轻叩响。
这一次的节奏,比之前那次更加急促,却又带着一种刻意的压抑。
“进来。”我沉声道,同时心中一凛,知道关键的消息,恐怕来了。
门开了,依旧是先前那名仆役装束的玄镜台成员。他的脸色有些苍白,呼吸也略显急促,显然是急速赶回。
他快步走到我面前,没有多余的言语,直接从怀中更深处取出一枚用蜡封好的细小竹管,双手呈上。
我接过竹管,入手微温,带着那人身上的体温。
管壁极其光滑,蜡封完整,显示着传递过程的严密。
我挥手示意他退下,他躬身行礼,迅速离开了房间,将门重新关好。
我走到烛火旁,小心地用指甲刮开蜡封,从竹管中抽出一张卷得极细的特制薄纸。
展开,上面是用极其细小的字迹写就的密文,字数不多,但信息量极大。
我迅速扫视着那些熟悉的符号和代码,大脑飞速运转,将其还原成可以理解的语句。
“……客以曹贼筑台锁乔为由,言降可保全
……督闻言,初勃然变色,拳握,青筋隐现,旋即复常,冷哂
……客言辞恳切,引诗句佐证
……督斥为谣诼,然目光森然
……反复诘问客来意,语带讥讽
……客从容应对,言辞更厉
……督起身踱步,面沉似水
……半晌,冷言送客
……客离府,督未远送,立于阶前,望北久立……”
短短数十言,却已勾勒出都督府内那场无声硝烟的惊心动魄!
我的手指微微收紧,捏着那张薄薄的纸,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
孔明,果然用了那步险棋!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句后世流传甚广的诗句,在此世虽然未必完全相同,但核心意思,那直指周瑜夫人小乔及其姐大乔(孙策遗孀)的羞辱性意图,被孔明巧妙地包装、引爆了!
报告中描述的周瑜反应,更是印证了我的判断,也让我对这位江东大都督的城府有了更深的认识。
“初勃然变色,拳握,青筋隐现”
——这说明孔明的话,精准地刺中了他的痛处!
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像周瑜这样骄傲、且深爱妻子的男人,听到有人(尤其是他视为国贼的曹操)觊觎自己的妻子,并意图将其掳掠囚禁,这种愤怒是本能的,是无法完全掩饰的。
那一瞬间的失态,恰恰证明了“智激”的第一步,成功了!怒火,已经被点燃。
但紧接着的“旋即复常,冷哂”,则更显其可怕。
能在如此强烈的刺激下,迅速控制住情绪,恢复常态,甚至以冷笑来掩饰内心的波澜,足见周瑜此人的自控力之强,城府之深!
他绝非那种会被愤怒冲昏头脑的莽夫。
“斥为谣诼,然目光森然”——这是典型的外弛内张。
口头上否认,斥责为谣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不愿在诸葛亮这个“外人”面前显露真实情绪。
但那“森然”的目光,却暴露了他内心深处被触怒的杀意和决心。
他或许不全信曹操真有此言,但他绝对相信,以曹操的为人,一旦攻破江东,这种事情极有可能发生!
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荣辱,更是对整个江东士族,对孙氏基业的巨大威胁。
“反复诘问客来意,语带讥讽”
——这是他在情绪被扰动后,试图重新掌控对话主导权的表现。
通过诘问和讥讽,一方面是试探诸葛亮的真实目的(仅仅是挑拨离间,还是真心联盟?),另一方面也是在给自己时间,平复心情,思考对策。
“客从容应对,言辞更厉”
——孔明显然没有被周瑜的气势压倒,反而抓住机会,步步紧逼,将“降则受辱,战则存身”的逻辑链条,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周瑜面前。
高手过招,寸土不让。
“督起身踱步,面沉似水……半晌,冷言送客”
——踱步,是内心激烈挣扎和权衡的表现。
“面沉似水”,说明他已经将情绪完全压制下去,但内心的决定,恐怕已经开始形成。
“冷言送客”,既是维持着他作为主人和上位者的姿态,也可能是一种无声的表态
——他需要时间独自思考,或者说,他已经不需要再听诸葛亮多言了。
最后那句,“客离府,督未远送,立于阶前,望北久立”,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未远送”,符合他此刻复杂的心情和倨傲的性格。
“立于阶前,望北久立”,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蕴含了千言万语!
他在望什么?
望的是即将南下的曹操大军,望的是那片被战火笼罩的北方大地,望的是江东未来的命运!
这一刻,周瑜的内心,必然是抗曹的决心占据了上风!
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将手中的密信再次凑近烛火,看着它化为灰烬。
成了!
孔明的“智激”之策,虽然凶险,但效果显着。
周瑜这根最关键的支柱,已经被撬动了。
他的个人情感、家族荣誉、江东基业,都被曹操那无远弗届的野心和潜在的威胁,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周瑜会立刻、毫无保留地倒向我们。
他这样的人物,绝不会仅仅因为愤怒就做出最终决策。
愤怒,只是催化剂。
接下来,他必然会更加冷静地评估双方实力对比、战争风险、以及与我们(刘备集团)联合的利弊。
而这,恰恰就是我需要抓住的机会。
孔明用“势”和“情”打动了周瑜,接下来,就该轮到我用“利”和“实”来巩固他的决心,并为我们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了。
密报中虽然记录了关键的反应和对话片段,但终究是外围观察和推测,细节之处未必完全准确。
比如,诸葛亮具体引用了什么诗句(是不是真有铜雀台赋?还是类似的表达?),周瑜斥责谣言时具体说了什么,这些都需要等孔明回来后,再详细印证。
但核心信息已经足够清晰:周瑜心防已破,主战倾向已明。
我走到门口,轻轻拉开门。
外面的天色似乎比刚才亮了一些,但寒意依旧。
我低声吩咐守在门外的玄镜台人员:“密切关注鲁子敬动向,若他前往都督府或来寻我,立刻回报。”
鲁肃,作为孙刘联盟最坚定的推动者,此刻必然也在密切关注着局势。
周瑜的态度转变,他应该能很快察觉到。
而他,将是我下一步接触周瑜,并进一步施加影响的关键桥梁。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座隐藏在晨雾中的都督府,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一丝弧度。
周公瑾,你我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希望你,不会让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