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从石室走出,沿着绍兴宋六陵的幽深通道继续前行,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夹杂着从墨宝中残留的淡淡书香。
通道两侧的石壁上,南宋文人的诗句铭文在灵气的浸润下发出微光,断续的字迹如泣如诉,诉说家国破碎的悲歌。
远处,妖兽的低吼若隐若现,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灵气如潮水般涌动,预示着祭坛前的更大挑战。
团队在一处天然岩洞内暂时休整,洞内点燃的篝火摇曳,映照着队员们疲惫却坚定的面容。
岩洞顶部垂下钟乳石,水滴滴落,发出清脆的回响,仿佛古魂在低吟诗词。洞壁上刻着南宋时期的星图与道教符箓,灵气流转间,符箓隐隐发光,增添了几分神秘。
董文翊靠着岩壁,手中的清魂玉佩微微发热,狼神之力让他敏锐地感知到通道深处的灵气波动,如海潮般汹涌。
他皱眉,低声道:“祭坛就在前面,但那妖兽的吼声……恐怕是陵墓的守护灵兽,力量不弱。我们得尽快感悟墨宝的诗意,准备仪式。”
他看向林瑶,递过从石室带出的陆游墨宝,“你说文脉需要诗意感悟,陆游的《示儿》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林瑶接过墨宝,小心展开,目光落在《示儿》的字迹上:“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她轻声念道,语气中带着敬意:“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的绝笔,寄托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执念。南宋文人的精神,不仅是文学,更是家国情怀的延续。”
她翻开随身携带的典籍《南宋文脉录》,这是一本由李教授团队整理的古籍残卷,记载了南宋文人聚会与文脉传承的秘辛。
林瑶找到一页,指向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她取出其中一卷,目光扫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豪情万丈,充满抗金的壮志。”林瑶看向团队,“陆游的悲愤与辛弃疾的豪迈,都是南宋文脉的精髓。文脉仪式需要的‘诗意感悟’,不仅是理解诗词,还要让我们的心志与文人的精神共鸣,唤醒灵气。”
马铁山抓了抓头,咧嘴道:“听起来挺玄乎……不就是念几首诗吗?背下来不就得了?还搞什么共鸣!”
陈墨然摇头,手中禅宗手印轻动,语气沉稳:“诗词不只是文字,是文人的魂魄。刚才书灵用幻境考验我们,说明文脉之力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它的信念。就像《楞严咒》能净化心魔,诗意感悟是在净化我们的杂念,坚定守护世界的决心。”
林瑶点头,补充道:“辛弃疾是南宋抗金名将,也是词人。他的《破阵子》写于1172年,当时他与好友陈亮(同甫)畅谈抗金大计,壮志难酬,只能借词抒怀。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他的豪情,还记录了南宋文人聚会的场景。”
她翻开《南宋文脉录》,念出一段记载:“绍兴年间,辛弃疾与陆游等文人常聚于西湖畔,饮酒赋诗,词句化灵,引动龙脉共鸣,文脉之力由此而生。”
她看向团队,目光坚定:“南宋文人的聚会不仅是文化交流,更是凝聚抗敌信念的仪式。文脉仪式的齐诵,可能需要我们重现这种场景,用诗词唤醒灵气。”
董文翊若有所思,目光落在篝火上:“乌兰将狼神之力融入玉佩,守护草原的信念与辛弃疾的抗金豪情有些相似。我们的力量,或许也能通过诗词与文脉之力融合。”他看向团队,“试试吧,齐诵《破阵子》,看看能不能触发灵气共鸣。”
林瑶激活龙狼慧眼,眼中金光流转,辛弃疾的词卷仿佛化作光点,在她眼前重组,浮现出一幅虚幻的画面:南宋绍兴,西湖畔月光皎洁,辛弃疾与文人围坐,酒香弥漫,词句如灵气升腾,融入夜空。
画面中,辛弃疾挥毫写下《破阵子》,笔锋间灵气涌动,隐隐与地下的龙脉共鸣,湖水泛起涟漪,远处山峦发出低鸣。
“这首词不仅是壮志的抒发,还藏着文脉的秘密。”林瑶分析道,“《稼轩长短句》记载,辛弃疾的词能在文人聚会中激发士气,凝聚人心。这种力量,与道教的‘气场共鸣’类似。文脉仪式可能需要我们通过齐诵,模拟这种聚会,唤醒陵墓的灵气。”
就在她说话间,岩洞内的灵气突然波动,篝火的火焰无风自动,窜起一尺高,发出低沉的嗡鸣。
洞壁上的道教符箓亮起微光,星图中的星点似乎在移动,隐约勾勒出一头猛虎的轮廓。马铁山警觉地站起,狼神追踪激活,鼻翼微动,低声道:“有股怪味……像是活物!”
陈墨然眯起眼,净魂领域悄然展开,净化了灵气波动,低声道:“是陵墓的灵气在回应我们的诗词。小心,可能有灵异现象。”
团队围着篝火,齐声诵读《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声音在岩洞内回荡,灵气随之剧烈波动,篝火的火焰猛地化为一道灵光,光团中,辛弃疾的词卷漂浮而起,散发耀眼的光芒,凝聚出一道书灵虚影。
这书灵身披南宋战袍,手持长剑,气势如虹,宛如辛弃疾本人再世。虚影朗声道:“文脉之力,需壮志相承!尔等可有抗敌之志,护国之魂?”话音未落,虚影挥剑,岩洞内的灵气骤然暴动,化作一片爱国幻境。
团队眼前景象骤变,置身于南宋抗金战场,战鼓震天,旌旗猎猎。远处,蒙元铁骑席卷而来,战马嘶鸣,刀光如雪。幻境中,辛弃疾的词句如雷霆回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幻境中,一只神秘生物突然出现——一头由灵气与墨汁凝聚的墨虎,体型如牛,毛发如钢针,双眼猩红,咆哮着扑向团队。墨虎的爪击带起灵气风暴,地面被撕裂出道道裂痕。
“这是文脉的守护灵兽!”林瑶喊道,天命辉刃凝聚,化作一道炽烈光束,射向墨虎。光刃击中墨虎,但只削弱了它的灵气,墨虎咆哮更盛,扑向林瑶。
董文翊迅速反应,狼魂战影凝聚,巨狼虚影咆哮,利爪与墨虎的爪击碰撞,灵气爆裂,震得岩洞颤抖。他沉声道:“这东西比书灵还强!不能硬拼!”
陈墨然双手结印,《楞严咒》低吟而出,狼神圣愈激活,金光洒落,净化了墨虎的杀气。墨虎发出低吼,身形略显虚幻。陈墨然喊道:“幻境在试炼我们的心志!齐诵诗词,用信念破幻!”
团队再次齐声诵读《破阵子》,声音整齐,带着坚定与豪情。灵气共鸣加剧,墨虎的咆哮逐渐减弱,幻境中的铁骑幻影如水墨剥落。
林瑶趁机催动天命辉刃,精准射向书灵虚影的核心。光刃穿透虚影,虚影朗笑一声:“好!有此心志,文脉可传!”
虚影挥剑,幻境与墨虎同时消散,岩洞恢复原貌,词卷缓缓落下,灵光暗淡。洞壁上的道教符箓与星图也恢复平静,但空气中仍残留着战场的硝烟气息。
书灵与墨虎消散后,团队感到一股暖流自心底升起,狼神之力与文脉灵气在体内共鸣,仿佛力量、智慧与信念都得到了升华。
林瑶低声道:“《破阵子》让我们感悟了辛弃疾的壮志,也让我们更坚定了守护世界的信念。文脉仪式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的共鸣。”
她翻开《南宋文脉录》,念出一段记载:“文脉之力,源于儒家忠义,融于道教气场,成于文人壮志。齐诵诗词,天地共鸣,龙脉苏醒。”
她看向团队,“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辛弃疾的词体现了这种信念。道教认为天地灵气与人心相通,齐诵诗词就像道教的咒语仪式,唤醒龙脉。”
陈墨然补充道:“从佛教角度看,辛弃疾的词有‘破执’的力量,能净化心魔。刚才的净魂领域与词句共鸣,说明文脉之力与我们的力量可以相辅相成。墨虎的出现,可能象征陵墓怨气与文脉灵气的交织,净魂领域净化了它,也净化了我们心中的杂念。”
董文翊握着清魂玉佩,沉声道:“萨满教讲究与天地共存,狼神之力是守护的象征。辛弃疾的抗金信念,与乌兰守护草原的决绝一脉相承。我们感悟诗意,也是为了让力量更纯粹,为祭坛仪式做准备。”
墨虎的出现为岩洞增添了浓重的灵异氛围。它好似来自《山海经》中的精怪传说,结合南宋陵墓的怨气与文脉灵气,体型庞大,墨汁构成的身体如流动的水墨画,爪击间灵气爆裂,营造出诡异与震撼的视觉效果。墨虎的红眼与咆哮,暗示陵墓深处的怨气尚未完全净化,为后续妖兽的出现埋下伏笔。
岩洞内的道教符箓与星图也强化了灵异感。符箓的微光与星图的移动,像是陵墓在“活化”,回应团队的诗词共鸣。篝火的异常波动与灵气风暴,进一步烘托了神秘与紧张的氛围。
团队收拾装备,准备前往祭坛。就在此时,岩洞深处传来一声震耳的兽吼,地面剧烈震颤,灵气波动如海潮涌来。
董文翊激活狼神感知,皱眉道:“是妖兽……而且不止一只,力量比墨虎还强。祭坛就在前面,这吼声恐怕是守护灵兽。”
林瑶翻开《南宋文脉录》,找到一页关于祭坛的记载:“文脉祭坛,需齐诵诗词,灵气共鸣,方可开启。然祭坛受灵兽守护,石鹰、石狼环伺,唯有心志坚者,方能通过试炼。”
她看向团队,目光坚定:“幻境我们已经破了,接下来是真正的战斗。准备好了吗?”
马铁山一拳砸在掌心,豪气道:“早就等不及了!管它什么石鹰石狼,咱砸了它!”
陈墨然轻笑,手中禅宗手印一闪:“心志已坚,灵兽不过试炼。走吧,祭坛在等我们。”
团队踏出岩洞,通道内的灵气如海潮翻涌,石壁上的诗句铭文光芒大盛,仿佛在回应他们的决心。
远处,妖兽的吼声愈发清晰,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与石块摩擦的低鸣,预示着祭坛前的生死之战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