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伏羲被尊为天皇,风里希,或者说女娲被尊为地皇,以二人对人族的贡献,这两个尊号实至名归。
姜炎没有伏羲与女娲那么强大的力量,也没有二人那赫赫的战功,但在发展民生这方面,却是远超二皇。
所以进位为人族第三皇,是实至名归的。
对于这些“虚名”,姜炎并不太在乎,因为他已经是炎帝,皇不皇的又怎么样?
皇这个字,本身有“伟大”、“光明”、“辉煌”的意思,姜炎这一路行来,确实也配得上这个字。
所以虽然与当年的伏羲一样,姜炎也是“固辞”,但禁不住文武群臣的一再劝进,终于还是勉为其难的同意了。
神农三〇二五年,三月十五,姜炎率文武群臣在函夏城北祭天。
依次祭祀了天、地、盘古、有巢、燧人等,又祭祀了已故的诸位人族英烈。
祭坛上设有伏羲与女娲的圣像,祭祀完毕,赵朗拿着一份劝进表上前宣读:
臣等闻:
圣王临世,必有润泽万物之德。陛下承天立极,德配乾坤。昔尝百草以疗民疾,辨五谷以育苍生,开医药之宗源,立农桑之根本。使老者得养,幼者得育,鳏寡孤独皆有所依,此泽被万世之仁也。
陛下复修文德以化万民,制耒耜以利耕稼,立市廛以通有无。教民耕织,训民礼乐,使天下仓廪实而教化行,此安养苍生之明也。
至于妖族乱序,整六师而靖四洲;邪神窥伺,定溟渊而安八极。开诸天以广民居,通幽冥以正轮回。今万民乐业,百族归心,此威德远播之盛也。
伏念陛下继天皇之统绪,承地皇之遗风,功参造化,德配天地。臣等恭请陛下正位,永镇洪荒,长抚兆民。
臣赵朗、句芒、祝融、后土、蓐收、共工、玄冥、奢比、刑天、广成子、仲霄等,顿首再拜!
话音刚落,祭坛上的伏羲与女娲圣像便共鸣般微微震动,绽放出温润而浩瀚的神光。两道虚影自神光中显化,虽非本尊亲临,却带着二皇独有的无上威严。
伏羲虚影声震九霄:统御万方,德合天地。
女娲虚影法音相和:泽被苍生,道贯古今。
两道圣音在祭坛上空交织,化作金色符文没入姜炎眉心。百草鼎应声飞出,金光大盛。
姜炎对二皇躬身一礼,朗声道:臣姜炎谨受天命。惟愿效仿二皇,以身为薪,照人道前路;以心为鼎,炼天下太平。
伏羲与女娲虚影相视一笑,对着姜炎赞许得点了点头,随即崩散。
老子上前,为姜炎加冕,随后转身接受文武群臣朝拜。
赵朗率领文武群臣对姜炎俯身行礼:“人皇正位,天下太平,人道永昌!”
老子、元始、通天、接引、准提都来参加典礼了,但本人没来,来得是一道灵身。
随着他们也对姜炎行礼,百草鼎金光更为耀眼,化作另一件镇压气运的功德圣器,从此更名为:神农鼎。
老子等人虽然很忙,但这场典礼也是必须参加的。
鸿钧虽已合天道,但天道过于强大,他也不能只凭一己之力牵制住,所以鸿蒙紫气既能借天道之力,又必须替鸿钧分担压力。
而这三千多年下来,众人终于发现了另一股强大到不输于天道与盘古的力量,便是:人道。
人道就是洪荒世界中一切智慧生灵的集合,包括仙佛神圣人妖鬼,这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能汇聚这股力量的则是圣王。
圣王凝聚众生气运,有极强的威能,治下子民越多,这股气运就越强大。
气运之力不止能加速修行,还能借此以人道对抗天道。
伏羲升天的时候,人道生灵涂炭,几乎处于历史最低点,所谓的人道之力还不如伏羲自己,所以当时并没有什么用。
而这些年来,姜炎大力发展民生,人道迅速壮大,气运渐渐汇聚在姜炎身上,终于让诸位大能发觉了这股伟力。
所以他们才来参加人皇进位大典,就是代表各自的势力认可姜炎,进一步凝聚人道气运。
可惜的是,这气运姜炎只占了一半,另一半被妖皇帝辰掌握,人道力量依旧分散,不然天道与盘古共同推动的灭世行动,就可以终结在姜炎手中了。
不过这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姜炎会继续努力壮大人道,如果能让帝辰臣服,从而统一人道,那就更好了。
但是,这有可能吗?
……
典礼结束后,就是另一番论功行赏,首先便是赵朗。
如今的人族之中,论权柄,就数赵朗最重,他的权力横跨阴阳两界,又掌财政、军事大权,连劝进都是由他来领衔。
但他的官职已经到了顶,姜炎能给的已经不多,思来想去,姜炎决定加封他儿子赵海为一方诸侯。
封地就在老家雍城,以及周边方圆万里的土地。
此处紧挨着金天国,却发展的不太好,便从原本的国家中分离出来,新的国号为:秦。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对赵朗的封赏,但理由却是赵海养马养得好,每年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优良马匹云云。
秦国虽穷,赵朗却很有钱,所以赵海在此建国并没有人反对。
同时,赵朗也是嬴姓族人,与嬴掣属于同姓,借着这层血缘上的关系,也好与嬴掣搞好关系。
别看秦国很小,但赵朗手中的地盘是真的不少,整个地府、大半个西洲都归他管辖。
当然,地府他凭自己的本事打下来的,西洲则是凭借威望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姜炎此举,还有另一个用意,嬴掣的金天国越来越强,为了让赵朗能更方便的限制他,这才将秦国放在金天国的东面,与西洲一东一西,隐隐有夹击之势。
当然,目前知道毗沙门真实身份的人并不多,至少不包括嬴掣。
而嬴掣也没有对赵海表现过敌意,赵海到任后,凭借诸多有利因素,确实也把秦国经济改善了不少。
此时当然不会有人知道,此时小小的秦国会在许多年以后,将四分五裂战乱多年的南洲重新统一,从而开创大一统时代,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