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啧,实在亲戚?”
“也只有你们胡家敢称太子为姑爷!”
“哈哈,把皇室当自家亲戚,真是你们的本事!”
这些话,胡义自然听不到。
不过他也不在意。
他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亲眼看着自家堂兄吃完药膳。
东宫的侧殿中,太子妃胡馨月正靠在椅上翻阅东宫珍藏的书籍。
这时,一名宫女轻轻走近禀报。
“娘娘,胡管家求见!”
胡馨月闻言微笑,摆手示意道:“呵呵,想必又是送来药膳吧!”
“快请进来,顺便去请太子殿下。
”
“伯父准备的药膳趁热吃效果更好。
”
“是!”
宫女领命后,快步朝前殿走去。
待胡义在内侍和宫女的帮助下端出五六碗热腾腾的药膳时,朱标已大步而来。
刚踏入侧殿,朱标就闻到熟悉的香味从案几上传来。
“哟,胡管家,辛苦了啊!”
“以后这种事让府里的下人跑一趟就行了。
”
胡义恭敬地向朱标行礼道:“殿下,这是老爷的吩咐。
”
“为殿下和堂兄准备药膳,从选材、制作到送到面前,全由厨子和老奴负责。
”
“老奴不敢违抗老爷的安排。
”
朱标听完点头。
其实他也明白,自己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全因太子妃的关系。
不然以往为何从未见过胡府送药膳呢?
朱标之所以如此积极,确实因为这药膳效果显着。
它与那些让人喝得愁眉苦脸的药汤完全不同,既能滋补身体,又能满足味蕾,难怪朱标对此爱不释口。
胡馨月并未急着享用,而是亲自照料朱标进餐。
看着在一旁帮忙的老管家胡义和满桌的药膳,她心中暗自得意:这些都是伯父为她精心准备的,就连太子也只能位列其中。
这般待遇,其他妃嫔怎能相比?娘家的管家能随意进出东宫,绝非凭借她的权势,而是因为伯父实力超群。
待朱标开始进食时,胡馨月也端起自己的银耳莲子羹品尝,果然还是熟悉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朱标吃得津津有味,那小碗汤不仅味道绝佳,摆盘也很精致。
他好奇胡大老爷是如何掌握这么多食疗秘方的,但也不多问,毕竟自己的身体状况只有自己最清楚。
自从食用胡府提供的药膳,并且政务逐渐减少后,他的身体明显好转,再无疲惫之态,精力充沛。
殊不知,这一切都源于胡大老爷的用心良苦——既有出于亲情的关怀,也有他本人多年积累的养生经验。
---
这些药膳并非首次送至东宫。
最初送来时,御医们本想小声抱怨几句,毕竟这些东西明显是为太子和太子妃调养身体准备的,像是在抢他们的饭碗。
然而,他们的嘀咕声太轻,无论是朱标夫妇还是胡大老爷,都没放在心上。
当时,胡大老爷亲自去了一趟东宫,直接询问小月儿最爱吃的东西。
毫无避讳的小月儿立刻说了许多。
胡大老爷既然已在东宫,当然也要问问朱标的意见。
朱标生性贪吃,胡大老爷又是自己人,自然不会客气。
于是,胡大老爷依据二人喜好及身体状况,设计了几个药膳配方。
他只需提建议,再确认成品无误即可送入宫中。
这些药膳配方其实是他前世见过的。
起初,胡大老爷并未想过要研究药膳。
在他看来,明朝的中医应该比后世那些随便自称“老中医”的人更靠谱。
但深入了解后,他发现了一个“反常识”的事实:中医确实厉害,但真正厉害的只是极少数人,而且这些人并非全能,各有专长。
胡大老爷认为,相比那些明朝中医,他因后世知识**而获得的信息优势,让他在食补和药膳方面略胜一筹。
甚至,这种差距可能相当大。
因此,胡大老爷亲自规划了几款几乎没有副作用的药膳方子。
从现有情况来看,效果很好。
胡大老爷凡事亲力亲为,从食材挑选到最终入口,每一步都严格把控。
他受后世宫斗剧的影响,生怕那些滋补药材被人动了手脚,反而成了害人的东西。
因此,他宁可自己辛苦,也不愿假手他人,即便对方是宫中之人。
朱标得知胡大老爷的想法后,虽未多言,却也默认了他的做法。
朱标并非怀疑宫中人不可靠,而是认为胡大老爷值得信赖。
如此一来,胡府直接送来的膳食不仅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保证了品质。
胡府的厨艺久负盛名,胡大老爷的药膳计划进展顺利,他开始考虑扩大规模。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与朱元璋、朱标一脉紧密相连,无法脱身。
既然如此,不如为这条“大船”添砖加瓦,让它更稳固。
看到朱标和胡馨月体质增强,胡大老爷悄然计划为其他家人也提供类似的滋补方案。
历史上,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逝,比父亲还短命。
如今趁孩子们年幼,给予精心调理,让他们健康成长。
日后,朱标父子三人便可放手去做想做的事,而他则安心做个幕后之人,享受平静生活。
虽然历史上朱棣(永乐帝)治理国家颇有建树,但如今有自己在,胡大老爷并不想过多参与其中,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
出风头的事,胡大老爷向来不感兴趣,但若是在暗处指指点点,他却乐此不疲。
键政这种事,对他来说不过是动动嘴皮子而已,完全无压力。
在他看来,朱标继位后的大明未必逊色于永乐年间。
朱标的性格和他的关系,使得他若有好的建议,根本不用担心不会被采纳。
这岂不是比朱棣登基更好?
要是朱老四即位,凭胡大老爷的身份地位,恐怕连现在这样逍遥自在的日子都难以为继。
毕竟他和朱标才是真正的亲戚,而朱老四隔着一层关系。
而且,朱老四若真的上台,对像胡大老爷这样的“旧臣”心存忌惮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朱老四你还是安心做个大将军吧,皇位你是别想了。
甚至,胡大老爷已经在考虑如何提升整个皇家的身体素质了。
他并不打算给朱家的人送药膳,而是想着借此机会改变一下皇子们的课程内容。
长久以来枯燥乏味的教学确实需要调整。
刚好这些皇子被关在宫里,精力充沛,不妨让他们活动活动。
两天后,胡大老爷如约来到宫中,径直前往大本堂。
经历过两次“课堂震撼”的皇子们,此刻表现得十分乖巧。
尽管大本堂里只有几个不起眼的小太监,皇子们却显得格外恭敬。
胡大老爷一进屋,他们便整齐地起身行礼。
胡大老爷刚想开口,那些人便主动拿出上次的作业——大明堪舆全图。
胡大老爷仔细审视了一番,觉得尚可。
尽管有些不够规范,但大致能让人明白大明的疆域分布。
为了检验学生们对疆域的认知程度,他在查看作业时随意提问,结果这些学生的表现让他十分满意,回答虽稍显生涩,却无明显错误。
与此同时,朱元璋听说今天是胡大老爷授课的日子,兴致勃勃地带着孙子朱雄英前来旁听。
朱元璋凭借独特的成长经历,在处理皇权传承方面显得与众不同。
历史上因继承问题引发纷争的例子屡见不鲜,而朱元璋却确保了太子朱标的地位稳固,无人质疑。
不仅朝中大臣与百姓认可这一安排,就连有心谋取功名的人也放弃了念头。
不仅如此,朱标之子朱雄英作为嫡长孙,其地位也同样不可动摇,他自幼受到朱元璋夫妇的精心栽培。
可以说,朱标作为皇子中的唯一,朱雄英便是皇孙里的唯一。
这样的亲自抚养待遇,是专属于朱雄英的。
其他皇孙连想都不敢想。
即便是历史上朱允炆,也不过是在朱元璋无奈之下,被带在身边教养了几年。
即便如此,朱允炆也一直住在东宫,而非像朱雄英那样从小就在坤宁宫长大。
这也足以看出明朝皇权传承的布局。
朱元璋从一开始就计划好父传子、子传孙,并且一开始就全力培养。
最好的辅政团队、最优秀的文武人才、亲自教导……
可以说,从开始朱标和朱雄英的待遇就已经达到顶峰。
特别是朱雄英,单看名字就知道不同寻常。
明明是老朱家皇室的第三代,本该是“允”字辈。
唯独朱雄英,他是单独的一位!
这就是朱元璋的安排。
他是决定大明第三代皇帝的人选。
对朱元璋来说,这样的安排自然没有问题。
皇帝在位时,就把太子和皇孙们都安排妥当。
将来皇权交接时,一切都将有条不紊地进行,不会有动荡,也不会有废物登基。
可惜,朱元璋想得很好,但老天似乎看不过去。
先是朱雄英,接着是朱标,这两个他看重并精心培养多年的子孙相继离世。
可以说,朱元璋在那种情况下还能保持理智,坚持培养朱允炆几年,已经很不容易了。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朱元璋几乎经历了一切离别,还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
以至于胡大老爷都觉得,洪武末期朱元璋对淮西勋贵的清洗,不仅仅是为朱允炆铺路。
朱元璋内心充满烦躁和孤独,早已失去耐心。
他只想尽快解决所有问题,毫不留情地清除障碍。
即便引发混乱,他也毫不在意,甚至可能因此多采取行动。
胡大老爷审阅完皇子们的作业后表示满意,认为他们的态度值得称赞,尽管成果质量**。
胡大老爷认为态度比结果更重要,因为只要用心学习,未来仍有进步空间。
窗外的朱元璋听到这些话后露出笑容,他对胡大老爷的观点深表赞同。
胡大老爷虽表扬了皇子们,但并未过多提及此事。
他认为夸奖应适度,若过于频繁则会贬值。
这种管理方式虽简单,却在实际应用中屡试不爽。
上辈子的胡大老爷常常被老板用这套手段掌控。
当然,不少老板即便用了这个法子,最后还是失败了。
因为他们只传递信息却不提供实质帮助。
简单来说,光靠空谈和承诺,却不兑现车子、房子、钱这些实际的东西,谁也受不了。
话说回来,胡大老爷简单提及众皇子后,正式开始今天的主题。
他扫了一眼这些小辈,拿起身旁的毛笔蘸满墨汁,在背后的空白大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王”字。
转头环顾四周,嘴角微扬,意味深长地问道:
“各位,未来都要成为王者!不管是藩王还是塞王,在普通人眼里都是真正的贵族,无比尊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