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印坊外就已排起长队。坊门一开,等候多时的商贩、驿卒便蜂拥而入,争抢着新出炉的报纸。油墨未干的报纸被成捆搬出,很快散向大街小巷。
集市之上,喧嚣鼎沸。一个商贩站在街边,手里挥舞着一沓报纸,扯着嗓子喊道:“新报新报!刚出炉的江东旬报!”
街边茶肆里,几位客人正悠闲地品着茶。听到这一嗓子,其中一位客人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茶碗一搁便冲出来:“给我来一份!”
拿到报纸后,他迫不及待地展开,站在街边就读了起来。
头版刊登的是政令要事:为鼓励农桑,朝廷特颁布减免田租的政策,还新设劝农使一职,今后将定期巡视各乡,指导农事。
翻到二版,全是农事相关。眼下正值蝗虫频发之际,上面登了防治蝗虫的秘方,还细心地画着分步骤的堆肥图解,旁边用小字批注:按此法沤肥,亩产可增三成。
三版是文教新规:八岁以上的孩童皆可入学,笔墨等文具由州牧府供给。而且不论男女,都鼓励入学识字。州牧更是放出话来:女子明理则家国昌。
四版是传奇故事:《列女传·当代篇》讲述了一位纺织技术高超的织女,她每日能织出五匹布,凭借着自己的本事,自立女户,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翻到末版杂俎,都是些奇闻趣事。一则趣闻写着,有户农家的牛产下双犊,小牛腹上竟现祥云纹路;还有一则是祥瑞事件报道,说近日有白鹿现世,一时间,百姓们都在议论纷纷,都道是吉兆。
他正沉浸在报纸的内容里,茶肆老板也凑了过来,笑着说:“自从有了这江东旬报,咱老百姓足不出户,便能知晓江东大小事,实在方便。”
众人纷纷附和。
人群里,不知是谁突然高声感叹:“如此利民事事俱到,全仰仗州牧大人啊!”
一位经常往来各地的行商感慨道:“我走过诸多地方,可从未见过像扬州牧这般心系百姓的父母官。这份旬报,就是王使君一心为民的最好见证啊。”
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时,又有不少人被吸引过来,找商贩买报。
一时间,街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这些新政、趣事,也随着这一份份报纸,传遍江东的大街小巷,成为百姓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那一份份报纸,跟着商旅的脚步一路远行。它们穿过山川河流,越过城镇关隘,在江东之外的广袤土地上落地生根,也让更多人知晓江东新政,见识江东新气象。
……
兖州流民聚集的破庙里,一个书生正借着篝火读报。当念到“江东开荒者授田三十亩”时,饥民们突然骚动起来。
“当真不要保人?不看出身?”
书生指着报纸末版的官印:“白纸黑字加朱砂大印,岂能有假?”
刹那间,破庙中死寂被打破,众人面面相觑,眼中先是闪过难以置信的惊愕,紧接着,希望的火苗在眼底熊熊燃起。
次日黎明,破庙里已空无一人。
……
在襄阳城最热闹的茶楼望月楼里,说书人老徐猛地一拍醒木,高声喊道:“各位看官,今日咱们单讲一件江东奇事!”说罢,他从袖子里掏出一份有些褶皱的报纸,抖开后展示给众人。
“诸位请看,江东百姓如今是户户有农书,村村设义学,就连三岁孩童都能摇头晃脑念几句《千字文》!”
“如此重视文教,江东之地怕是要出不少人才啊。”
“依我看,这江东能有这般气象,全靠他们的州牧大人治理有方。咱们荆州要是也有这样的父母官,何愁不兴旺?”
茶楼的角落里,几个荆州豪商彼此交换着眼色。为首的林氏家主,手指轻轻摩挲着报纸上关于江东商税新规的内容,那上面详细写着广陵港对各类货物的税收标准 ,相比刘表境内繁杂的税目,着实优惠不少。
他压低声音,对着身旁账房吩咐道:“明日一早,就挑几个机灵的伙计,去江东探探路。你瞧瞧这王镜治下的江东,做生意的环境可比在刘表眼皮子底下畅快多了,说不定,往后咱们的生意重心,得往那儿挪一挪。”
账房先生心领神会,连连点头,眼中也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
赵云驻马江畔,手中握着一卷辗转千里而来的《江东旬报》。
江风拂过,报纸哗啦作响,他单手按住边角,目光落在上头,嘴角不由微微扬起。
赵云指尖抚过报纸上紧密排版的字句,轻声自语,“当年在丹阳时,你便说宁减三日军粮,不忍见稚子啼饥。如今看来,倒是一以贯之。”
刹那间,记忆如汹涌潮水般袭来。他身旁的骏马,是去年秋日王镜所赠。这马浑身似烈焰,奔跑时鬃毛飞扬仿若流霞。他满心喜爱,一直带在身边。
王镜当时说:子龙荡寇四方,岂可无良驹相随?
江涛拍岸声中,赵云摩挲着报纸上模糊的墨迹,仿佛又看见那人在江东晨雾中拱手作别的模样。
“若他日子龙在公孙将军处不得志,君可记得,江东百里,必有子龙驰马之地!”
这一刻,赵云心底第一次生出强烈又迫切的念头:等平定幽州之乱,一定要亲自去江东见见这位故人。
【叮——成功获得信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