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看他们神情放松了不少,便笑着又开口道:“大哥大嫂,咱们这买卖就算成了。我还有个事儿,想顺便跟你们打听一下。”
“兄弟你说!”中年男人刚得了这么大一笔钱,心情正好,很是热情。
张卫国装作不经意地说道:“是这样,我有个朋友,他老娘下个月过六十大寿,老太太辛苦一辈子了,我那朋友就琢磨着,想买一对好点的玉镯子,给她老娘当寿礼,表表孝心。”
他顿了顿,观察着对方的反应:“这不是知道你们家有老物件嘛,就想问问,你们家亲戚,或者邻居啥的,有没有这种传下来的玉镯子,成色好点的,愿意出手的?”
中年男人闻言,愣了一下,随即陷入了沉思,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下巴。
“玉镯子,让我想想。”
他忽然眼睛一亮:“我媳妇的小妹手里好像是有一对,是她婆婆祖上传下来的,有些年头了,听她说水头还不错,绿油油的。”
张卫国心里一动:“哦?那敢情好啊!不知道她愿不愿意出手?”
他想了想,补充道:“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这玉镯子要是真像你说的那样,是块好料,又是老东西,我那朋友说了,一对给个八、九千的,也不是不可能!主要看东西!”
中年男人倒吸一口凉气,一对镯子也能卖这么多钱?比他这金冠差不了多少了!
他立刻来了精神:“行!兄弟你放心,我回去就托人给我小姨子捎信,帮你问问!”
“她家日子也不宽裕,要是价钱合适,没准真能成!”
“那太好了!”张卫国笑道,“大哥,那怎么联系你呢?”
中年男人从兜里掏出一个笔记本和半截铅笔,想了想,撕下一页纸,在上面写下了一个地址和名字,递给张卫国。
“兄弟,这是我上班的地方,第一纺织厂,我叫周立强。”
“你给我三天时间,我肯定给你问清楚。不管成不成,三天后中午,你直接去我们纺织厂大门口找我,我准在那等你!”
张卫国接过纸条一看,笑着点头:“好!周大哥,那就说定了!纺织厂是吧?我记住了。不管成不成,都麻烦你了!”
“不麻烦,顺手的事!”王建军憨厚地笑着,得了这么大好处,帮这点忙算啥。
双方约定好时间,张卫国便与这对夫妇告辞。
他推着自行车,心情愉悦地哼着小曲,拐了几个弯,确认身后没人跟着,他在心中默念。
下一秒,手中那个蓝布包裹便凭空消失,被他妥善地存入了系统的储物空间里。
“呼……”张卫国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抑制不住的笑容。
一百二十万的东西,八千二就到手了!
这套首饰,等将来妞妞出嫁的时候,给她当嫁妆,那得多有排面儿!
至于那玉镯子,希望能成吧。
心情大好的张卫国,蹬着自行车去新华书店找张振华一起回家。
兄弟俩刚到村口,就远远看见有人在他家晒谷场里聊天。
张卫国心想,这是出了啥事?
自从有了系统空间,家里的存单都被他放了进去,除了媳妇李雪梅手里的1000多,他们家也没露富,应该不是卖膳鱼的事被人发现。
看到张卫国和张振华回来,正在聊天的村支书当即喊道:“卫国,你回来得正好,有事和你们商量。”
张胜利是张为民的堂弟,张卫国当即打招呼“叔,你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张卫国给振华使个眼色,让他和老爹先回老屋那边。
张胜利笑着说:“是这样的,看今年收成不错,早稻亩产应该有600斤。”
“交公粮的标准出来了,每亩田200斤,政府让我们村委会的人,家家户户通知一下。”
交完公粮后还有提留,这个年代农民手里除了够吃的粮食外,能卖钱的粮食就不多了。
此时改革开放才几年,企业的税收只占了很小的比例,龙国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靠农民交公粮。
大环境如此,没有人能改变。
张卫国点头:“叔,我们知道了。等水稻收割进来,晒干后,咱们老张家就去交公粮,保证不给你脸上抹黑。”
闲聊几句后,张胜利又问:“听村里人说,你现在去了市里做小工,工资怎么样,累不累?”
不出他所料,被赵大婶一宣传,大家都知道了他这段日子在城里做事。
幸好德山市很大,现在村里人都忙着双抢,不会有人拆穿他。
“比城里正式工人的工资低点,还包吃一顿午饭,我想着比种田强,就答应干两个月。”
“忙完这个月,应该就能完工。”
张胜利点点头:“能挣到钱就成,好了,我得去通知别家,先走啦。”
交代完公粮的事儿,又和张卫国拉了几句家常,张胜利这才背着手,往下一家走去。
张卫国目送着村支书的背影离开,这才转身回了院子。
老爹张为民已经帮忙把自行车推进了堂屋里,眼下,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双抢”。
“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是南方农民一年到头最累、也最要紧的一场战役。
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后世的联合收割机,更别提什么省时省力的抛秧技术。
先要用镰刀把稻穗割下,整齐地码放在田里。
再搬到嘎吱作响的木制打稻机旁,靠着双脚不知疲倦地踩动踏板,让滚筒将谷粒从稻秆上剥离下来。
这一切,靠的全是人力。
烈日当头,暑气蒸腾。收割稻子的人都被晒得油光发亮,汗珠子顺着脸颊脖颈往下淌,砸在泥地里。
男人们还要把打下来的谷子,一担一担,用肩膀和那根磨得光滑的扁担,硬生生从泥泞的田里挑回到自家的晒谷场。
那箩筐沉甸甸的,压得扁担吱呀作响,也压弯了男人的腰。
女人们也没闲着,她们负责把挑回来的稻谷均匀地铺在晒谷场上。
顶着日头,拿着长长的耙子,隔上一会儿就得翻动一次,好让每一粒谷子都能晒到太阳,尽快脱去水分,变成可以储藏的干谷。
空气里弥漫着稻谷的清香,也混杂着浓重的汗味。
就连半大的孩子,也都有自己的任务。
妞妞才七岁,已经像个小大人似的,在井边卖力地搓洗着一家人被汗水和泥水浸透的脏衣服,小脸蛋被晒得通红。
狗蛋则拿着根小树枝,寸步不离地守在晒谷场边上,瞪大眼睛,时刻警惕着那些想要偷嘴的鸡鸭。
一旦有家禽靠近,就立刻挥舞着树枝,吆喝着把它们撵走,护着那一片金黄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