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儿举着手机从月亮门进来,发梢挂着细雪:“明远!十位教授的联名文章刷屏了!”
铁锅里的腊八粥 “咕嘟” 冒泡,苏明远望着手机屏幕上的标题,忽然轻笑出声 ——《苏明远现象:在解构中重建文化自信》的副标题下,配着他在故宫直播时的照片,青衫与羽绒马甲叠穿,手里握着唐代女官冠的复刻品。“在下不过是个‘搬砖人’,教授们倒给砌了座‘文化桥’。” 他用木勺搅动腊八粥,香气混着炭火气扑面而来。
雪后的燕园银装素裹,历史系教授们围坐在古槐树下的石桌旁,保温杯上的热气与口中呵出的白气交织成雾。领衔发文的张教授推了推眼镜,镜片上蒙着层薄雾:“我第一次见苏明远,是在琉璃厂。他捧着本《唐女俑服饰研究》,边看边在笔记本上画现代改良图 ——” 他忽然轻笑,“那本子里,女俑的宽袖与现代羽绒服的剪裁叠在一起,竟毫无违和。”
“他对‘三从四德’的解读,让我想起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 王教授拨了拨石桌上的积雪,“古代礼仪本是动态演变的,却被今人简化为‘压迫工具’—— 苏明远做的,是把被压扁的历史,重新撑成立体的模样。”
忽然有学生举着手机跑过来:“老师!苏明远在超话教大家辨‘嫡庶’呢!用的是《红楼梦》里的例子!” 教授们凑近看时,见直播间里苏明远正拿着贾府人物关系图:“诸位瞧,探春是赵姨娘所出,却能管家;王熙凤是嫡妻,却要受‘夫权’制约 —— 古代的‘嫡庶’,从来不是简单的‘尊卑’问题。”
午后的妇联会会议室里,中国妇女研究会会长李薇望着墙上的 “古代女性杰出人物” 画像,忽然轻笑:“上次在故宫,有个小女孩问我‘秋瑾算不算古代女性’,我还没回答,苏明远就说‘秋瑾是古代与现代的分水岭,她的笔是古代的墨,她的心是现代的光’。”
助理递来最新的舆情报告,# 苏明远 文化解码者 #的词条下,有网友整理了他历次直播的知识点:“男旦≠性别固化”“三从四德的古今嬗变”“古代女子的生存智慧”。李薇指着 “女子学堂” 的众筹数据:“这些孩子们的眼睛,比任何数据都有说服力 —— 苏明远不是在‘复古’,是在‘醒古’。”
傍晚的四合院飘着腊梅香,十位教授围着炭炉听苏明远讲 “古代女子体育”。他举起幅宋代《捶丸图》复刻品:“诸位看,这女子戴幞头、穿窄袖,手持球杆,与男子无异。” 忽然指向林婉儿,“婉儿前日演的宋代女将,便是参考了这幅画 —— 谁说古代女子只能‘三步不出闺门’?”
张教授忽然从包里掏出本《苏明远直播语录》,里面夹着各种票据:“你在直播间说‘文化像腊八粥,要杂糅百味才香’,我深以为然。” 他忽然从口袋里摸出颗蜜饯,“就像这蜜饯,放在腊八粥里是甜,放在茶点里是闲,放在药汤里是引 —— 文化的滋味,全在怎么‘配伍’。”
子夜的四合院静得出奇,苏明远坐在葡萄架下,望着漫天星斗。炭炉里的火即将熄灭,他添了块橘子皮,顿时香气四溢。林婉儿抱着毛毯出来时,见他正对着手机傻笑 —— 陈浩然发了条微博:“听苏明远讲《红楼梦》,发现探春的‘敏’字,比‘三从四德’有意思多了。”
“教授们说我是‘桥梁’,” 他裹紧毛毯,“可在下觉得,更像个‘说书人’—— 把古代的故事,用现代人能听懂的‘话本’讲出来。” 他忽然指着天上的猎户座,“你看那星星,古人叫它‘参星’,今人知道它是恒星 —— 叫法不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
林婉儿望着他眉间的舒展,忽然想起他被谣言攻击时的从容,被误解时的坚持,忽然轻声说:“或许真正的文化自信,就是像你这样,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把古代的月光,兑进现代的茶汤里。”
腊八节的雪停了,胡同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苏明远站在四合院门口,目送教授们的背影消失在雪雾里。张教授忽然转身,手里挥着本《古代女子体育考》:“苏明远!下次直播讲讲‘宋代女子相扑’?”
“得令!” 他大笑,声音惊起檐角的麻雀,“不过在下要先查查,有没有‘女子相扑冠军’的史料 —— 若有,定要给她们在直播间里‘立个传’!”
晨光渐亮时,苏明远回到书桌前,翻开教授们送的《文化传播学概论》。书页间夹着张便签,是某位教授的笔迹:“传播文化,如烹小鲜,需小火慢炖,需五味调和,需心怀敬畏。” 他忽然轻笑,提起狼毫在便签背面写下:“在下愿为这‘小鲜’,供诸君慢炖细品,若能尝出三分古意,两分新味,便是大功告成。”
檐角的铜铃在晨风中轻响,惊落枝头残雪。苏明远望着窗外的红日,想起昨夜教授们说的 “在解构中重建”,忽然觉得,这 “重建” 的根基,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像四合院的青砖那样,踩在脚下的每一块,都是历史的沉淀,都是今人的选择。
雪后的阳光落在青衫上,他忽然想起第一次直播时的紧张,想起被黑粉攻击时的委屈,想起山区孩子收到图书时的笑脸 —— 原来所有的坎坷,都是必经之路,所有的误解,都是对话的开始。就像这腊八节的粥,要经历漫漫长夜的熬煮,才能在清晨,散发出最浓郁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