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楚阳在儒道学习上崭露头角,他的出色表现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私塾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尤其是王富贵,心中那股嫉妒之火如同被风不断煽动,越燃越旺。
他看着楚阳在课堂上备受夫子夸赞,文章被当作范文朗读,同学们对楚阳的态度也从轻视转为敬佩,这一切都让王富贵如鲠在喉,坐立难安。
在王富贵眼中,楚阳不过是个出身贫寒的小子,本应一直被他踩在脚下。
可如今,楚阳却像一颗突然崛起的新星,光芒逐渐掩盖了他。
这种落差让王富贵心生不甘,他决定要与楚阳在即将到来的儒道知识竞赛中一决高下,让所有人知道,他才是私塾里最优秀的学生。
于是,王富贵回到家中,向父母大倒苦水,诉说楚阳如何在私塾抢尽他的风头。
王富贵的父母心疼儿子,同时也期望儿子能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为家族争光。
他们深知此次儒道知识竞赛的重要性,若儿子能在竞赛中获胜,不仅能重振儿子的威望,还能为家族增添光彩。
王富贵的父亲,是青岩镇颇有名望的富商,人脉广泛。
他动用各种关系,四处打听,终于为儿子找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
这位先生姓林,曾是县城书院的高材生,因某些缘故回到青岩镇。
林先生儒道学识深厚,对儒道经典的解读别具一格。
林先生被请到王富贵家中后,王富贵的父亲对他礼遇有加,恳请他务必将王富贵教导成才,在竞赛中战胜楚阳。
林先生看着王富贵,眼中闪过一丝审视,点头应允。
从此,王富贵便开始了紧张的特训。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房间,王富贵便被仆人唤醒,匆匆洗漱后,便赶到书房与林先生学习。
书房里,摆满了各种珍贵的儒道典籍,这些都是王富贵父亲不惜重金购置的。
林先生先是为王富贵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从儒道经典的背诵、理解,到历史典故的熟悉,再到文章写作的技巧提升,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王富贵在林先生的严格教导下,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每日埋头苦读,背诵那些拗口的经典语句,钻研晦涩的儒道理论。
遇到不懂的问题,林先生总是耐心解答,旁征博引,让王富贵对儒道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为了提高王富贵的实战能力,林先生还经常模拟竞赛场景,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
王富贵起初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能够对答如流,并且见解也越发独到。
他的文章也在林先生的指导下,有了质的飞跃,从之前的辞藻堆砌变得逻辑严谨、立意深刻。
与此同时,楚阳也得知了王富贵请先生辅导,要与他在竞赛中一决高下的消息。
但楚阳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畏惧或慌乱,相反,他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
他深知,自己没有王富贵那样优越的条件,但他有对儒道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
楚阳依旧每天早起晚睡,在完成私塾的功课后,便一头扎进《儒道精蕴》和陈夫子借给他的其他书籍中。
他在书中寻找着知识的宝藏,不断充实自己。
遇到难题,他不再仅仅依赖陈夫子,而是尝试自己思考,与书中的观点进行对话,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
夜晚,破旧的茅屋里,楚阳就着如豆的灯光,反复琢磨着儒道经典中的每一句话。
他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又逐字逐句地推敲修改。
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虫鸣,仿佛在为他的刻苦努力伴奏。
楚阳知道,这场竞赛不仅是与王富贵的较量,更是对自己儒道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