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纪二年,不,现在是景福元年,对朝廷屡屡变更年号,陈从进都有些无语了,国势不振,哪里是换个年号就可以改变的。
这朝廷一拍脑门,说换就换个年号,这弄的整个幽州藩府的所有文书,都需要跟着朝廷一起走。
景福元年,六月初八,陈从进再次下令,组建中路行营,对于中路行营的主帅人选,陈从进有些犹豫。
这次是和强大的敌人开战,可不是王师范这等刚刚上位的少年人,像王猛这样打的一惊一乍的主帅,陈从进可是不敢再用了。
主帅人选,陈从进主要是看中了两个人,其一是效命军使曹泰,其二是平昌军使高文集。
但是细细思量后,陈从进还是点了高文集为中路行营招讨使,毕竟,曹泰归降自己的时间,太短了些。
…………
幽州城。
此时的幽州城中,是一片繁荣而又忙碌的景象,这么多年下来,幽州未遭兵戈,人口数量已经极大的提升,记录在籍的户口,便有九万七千户,六十余万口。
虽不能和后世相提并论,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等一的大城。
只见街道两旁,青瓦连绵如浪,商铺鳞次栉比,酒肆的幌子在微风中猎猎作响,茶坊里传来说书人的醒木拍案声,夹杂着叫卖新鲜果蔬的吆喝,此起彼伏,俨然是一场盛世的模样。
街角处,一辆平平无奇的青篷马车缓缓驶过,毫不起眼地融入人流。车帘低垂,遮住了车内人的身影。
但是微风吹过,从帘缝中透出的一道深沉的目光,而车内端坐的,正是李七郎。
李七郎身着罗绮,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通的富商,但实际上,此人是朱温的心腹,更是当年助朱温立足汴州的关键人物。
当年,朱温携数百人前往汴州赴任时,局面艰难,那说实在,朱温确实有两三把刷子,在汴州四战之地,盗匪横行,秦宗权屡屡侵攻的情况下,居然还能稳的住。
而在那个时候,身为汴州富商的李七郎,看出了朱温身上的枭雄之气,力排众议,将家中积累的财货,粮米尽数拿出,又凭借自己在汴州的人脉,为朱温招兵买马,打通关节。
虽然说,李七郎在智略方面不怎么样,但就是这个眼光,确实厉害,他看准朱温能成事,就敢尽全力的投资朱温。
而作为回报,李七郎在中原的商号,那是畅通无阻,投入产出,可谓是获利十倍有余。
此次前来幽州,却是李七郎主动请缨,替朱温查探陈从进的动向,毕竟,陈从进在河北,河东之地,大征军民,整饬军备,意图用兵中原的消息,早已如同野火般传遍了汴州城。
朱温虽已据有中原数十州,势力日渐强盛,且连年征战,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悍,但是,陈从进经营幽州多年,根基深厚。
而朱温这些年,全部的精力不是放在劝农上,就是放在打仗上面,对于刺探他镇情报,朱温是无暇顾及,到现在,连个正儿八经的情报机构都没有。
因此,作为朱温手中的情报网重要来源,李七郎认为,自己还是得亲自前来,才能看的真切。
自汴州出发,一路向北,李七郎乔装成贩运丝绸的商人,晓行夜宿,不敢有丝毫懈怠。
沿途所经之地,景象早已让他心头沉甸甸的,离开中原地界,进入河北之地后,每隔数十里便有一处驿站,驿卒往来不绝,传递消息极为迅速。
更让他心惊的是沿途所见的仓城,一座座依山傍水而筑,粮车络绎不绝的驶入,由此可见,陈从进大造仓城,就是为了用兵中原的传闻,绝非虚言。
种种迹象都在向李七郎昭示,陈从进用兵中原绝非空穴来风,这场战争,已然不可避免。
而此刻,身处幽州城中,亲眼目睹这一繁荣与忙碌的景象,更是让李七郎心中五味杂陈,既有感慨,又有几分恐惧。
李七郎前来幽州,刺探情报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李七郎是想要试试,能否在幽州城中,建起一整套的情报机构。
平日里贩卖丝绸,绢布,暗地里则收买幽州军将,官吏。
其实,这事应该早个三五年前就该做了,但很可惜,一方面朱温对于刺探情报并不是十分的上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原战事实在是太频繁了,有心而无力。
马车继续前行,李七郎的思绪却翻江倒海,这时,他轻叹了一口气,在临行前,李七郎还是信心满满。
毕竟,朱温东征西讨,把一个又一个的强敌,踩在脚底下,多年的胜利,不仅仅是麾下军将信心十足,便是连官员,小吏以及李七郎都是坚信朱温定然能击败陈从进。
而这,就是双方相同的地方,在幽州,百姓官员,深信武清郡王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汴州百姓也是一样,深信东平郡王肯定会像打秦宗权,时溥,朱瑄一样,直接打垮陈从进。
至于说陈从进数十万大军南征,这种话,中原百姓虽然惊惧,但是害怕中又带着几分怀疑。
毕竟,这年头,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大军,像孙儒也号称五十万大军,结果呢,被仅有两三万人的杨行密打的是全军覆没,连自己的脑袋都丢了。
马车缓缓驶过繁华的街道,最终在一处偏僻的客栈前停下。李七郎整理了一下衣衫,脸上重新换上了商人的圆滑笑容,掀帘下车。
这个偏僻的客栈,也是自己的一个点,虽然李七郎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搞情报这种事,还是殊途同归。
就像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样,一个点,太过危险,李七郎要多布几个点,留下精干可靠的人,组建起幽州的情报网。
而在这段时间里,李七郎都会待在幽州,因为路上,李七郎已经从特殊渠道知道了一个消息,那就是缉事都的刘小乙,已经前往平卢登州,清查海贼去了。
刘小乙不在幽州,那么李七郎认为,自己也能趁这个时间段,将汴州的情报机构,组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