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家丁带着白榆,来到穿堂客厅。这处宅邸十分局促,也就只能在这见外客了。
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陈以勤已经端坐在主座,纵然是接见白榆这种贸然打扰的小人物,陈学士在礼数上也是一丝不苟。
白榆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啊不,已经仰慕了两天两夜的陈学士,不过目睹陈学士的外貌后,白榆心里陡然吃了一惊。
这陈学士如今也就五十岁年纪,却已经满头白发。
白榆不由得想到了AI资料里说,在过去十多年里,裕王府面临的压力极大。
一是嘉靖皇帝薄情,很多别有用心的宵小趁机不停的构陷和挑衅裕王,舆论环境很差;
二是首辅严嵩父子更支持景王,对裕王百般刁难。
而身为裕王讲官的陈以勤为了维护裕王,一直“焦心瘁志”,导致头发骤白。
看来AI提供的资料所言非虚,白榆忍不住再次感慨,这真是近乎完美的好大腿!
只要拜上这种老师,到了裕王登基后的隆庆朝,自己就相当于有一张免死金牌!
等白榆见过礼后,陈以勤就直接问道:“你来见我,所为何事?”
白榆学着读书人模样回答说:“晚生自学多年,于今年被录为县学生员。
但缺乏明师指点,学问已难再有寸进。久闻陈学士经义精粹,拜为业师,从陈学士学经。”
听到这个回答,陈以勤愣住了,这实在是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按正常逻辑来说,这大概是一个前来投机的小人物,想在裕王府这里赌一把。
陈学士暗暗叹口气,如果对方开口就是拜师的话,那自己预先准备的说辞可能就不合适了啊。
白榆见陈学士不说话,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心里也不明所以,又问道:“学士意下如何?”
陈学士思索了一会后,仿佛下了决心,开口道:“拿一千两银子过来,就收你做学生。”
白榆:“......”
他来之前也设想了很多种说辞,但还是一下子被干懵了。
从传言到史料,都被认为是君子的人物,竟然张口就是要钱!
而且一点遮掩都没有,就这么硬邦邦的直接开口要!
更夸张的是,数目高达一千两银子!对白榆而言,这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了。
只怕把他们全家老少都卖了,也卖不到十分之一!
前些日子买了一套三进宅院,也才花了一百四十两!
按现在行情,一千两银子相当于两三万亩北方田地的一年地租。
白榆忍不住苦笑道:“晚生虽然来得冒失,但抱着诚心而来,自忖没有得罪过学士。
如果学士不愿意收学生,直接明说就是,何必用这种方法羞辱晚生?”
陈以勤面无表情,仿佛说着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
“我生平不打诳语,只要你能拿出一千两银子,就可以拜我为师。”
白榆设想过无数种拜师场景,有先用诗文才情打动的,有先用渊博见识折服的,有先用键盘政论震撼的。
至于说送礼,那都是谈的差不多之后的事情了。
唯独没想到过,开场就变成了最直观的金钱交易。
最后白榆恍恍惚惚的走出了陈宅,至于今天这个会面结果,到底是好是坏?
要说谈得差,好歹达成了协议;要说谈得好,一千两银子也实在太多了,就不能降低一下标准吗?
这个世界怎么变成这样了?连以低调、朴素闻名的陈洗马,见了面也死要钱,情何以堪。
这个风气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蔓延的?
据说一直到嘉靖朝前期,大明朝廷风气还算质朴,少有送贵重厚礼的情况。
但从嘉靖朝中期开始,夏言、严嵩当首辅后,送礼尤其是送厚礼的风气就开始愈演愈烈。
当首辅的公然带头受贿,把金钱交易变成显学,下面自然也就有样学样。
所以严嵩被骂为奸臣,也不算冤枉,大明朝廷整体风气就是在他当首辅期间急转直下,然后就一直扭转不回来了。
白榆不关心朝廷风气清新不清新,他只关心自己从哪去搞一千两银子。
满怀心事的白榆回到老屋这边,路过倒座房时,被李老头叫住了。
李老头的脸色也很忧愁,唉声叹气的说:“打点过后,见过二姐儿了。
但她过得很不好,完全吃不饱饭。她说下次如果还能见到,就多带些吃食给她。”
白榆惊讶的说:“不可能吧?怎么会吃不饱饭?有人欺负她了?”
民间很多人为什么愿意卖身给大户当家奴,就因为在大户人家能吃饱饭。
李家二姐儿进裕王府也是类似道理,怎么会连饭都吃不饱?
李老头回答说:“没人欺负她,就是因为裕王府目前十分拮据窘困,到处捉襟见肘。
我真是没想到,堂堂王府的日子竟然如此艰难。”
白榆不禁陷入了沉思,也许自己误会了敬爱的陈老师?
之前陈洗马索要一千两拜师费,并不是为了受贿,而是想拿钱贴补裕王府?
如果是这样,好像就能说得通了,不至于人设崩塌。
一夜无话,第二天白榆没去都察院门房上班,直接前往锦衣卫总衙,找史经历讨主意。
“一千两?”史经历叫道:“我哪有本事给你搞一千两!”
白榆无奈的说:“如果是陈洗马私人受贿,还能讲讲价。
但我猜测他是为了拿钱贴补裕王府,所以他肯定不会轻易降低数目。”
史经历三思后说:“能为你拿出一千两银子的,我想了想,大概只有陆太仆了。”
白榆很想打人,你史经历能否不要动辄把陆太仆抬出来?
难道非要按着他白榆的头说一句“真香”,才肯善罢甘休吗?
史经历往后躲了躲,解释说:“你别误会!
我的意思是,陆太仆有能力通过公款,直接向裕王府转运一千两银子。
因为太仆寺负责马政和征收马价银,仓库里有的是银子,也是积存银两最多的衙门,甚至比国库还多。
只要太仆寺出一个补贴裕王学习骑马的名目,列支一千两银子送到裕王府就可以了。”
白榆问道:“那怎么劝说陆太仆帮忙?”
史经历“嘿嘿”笑着回答说:“那还是要看你的表现了。”
于是白榆更加心事重重了,神思不属的回到都察院门房,但看到了好大哥刘存义。
“你怎么在这里?”白榆说,“让你用心辅佐家父,不要动辄回来。”
刘存义禀报说:“白老爹派我喊你回去,遇上硬茬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