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几,人证物证渐次完备,孔家人愈发惶然。
孔家人闻诸多罪状皆源出陈园,瞬时悔意丛生,悔不该对陈园下手。
若……惜乎并无若也。
各地士林闻此,旋即纷纷发声声援孔家。
一众儒士奔走相告,言辞恳切道:“孔家乃我读书人之表率,千年牌坊不可倾颓。若孔家蒙冤获罪,日后我等读书人于朝堂之上,恐地位岌岌,一落千丈。”
遂联名上书,递于三司,恳请详查,言称孔家之事必有隐情,切不可草率定谳,坏了读书人之楷模,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又于市井之间、文人集会之所,广布言论,为孔家鸣不平,力图营造舆论,令三司重新权衡,保孔家周全。
虽朱元璋已严抑读书人一番,然士林之士仍义无反顾,接踵而至!
南方士绅豪族暗助士林,且部分卫所亦现倒戈之疑象。
朱元璋神色镇定,毫无惧意,即令徐达、常遇春披挂战甲、整治兵马,传下严令:但有敢生乱者,格杀勿论!
密旨传至辽东,常孤雏亲率部众,径直入鲁,众人闻之,皆惶惧不已。
山东诸府兵马,旋即安分守己,唯恐触怒常孤雏。
辽东舰队挥师南下,直抵浙江、福建。此番之行,非为清剿海盗,实乃剑指沿海士绅豪族。
辽东军之实力,众人皆知,此乃大明现今最为精锐之师。
今辽东军武装至极,且已历武器更易,纵各地卫所见之,亦生畏惧。
李文忠于福建全力配合辽东军,以威慑士绅豪族。
时有读书人为士绅豪族蛊惑,竟当街寻衅辽东军。
辽东军卒毫不留情,手起刀落,那读书人瞬时血溅当场,一命呜呼。
此景令周遭观者大惊失色,街市之上瞬间一片死寂,唯余凛冽杀意弥漫。
众人皆知,辽东军此番前来,铁腕之下,不容挑衅,士绅豪族妄图借读书人滋事以乱局势之谋,就此破灭。
士绅豪族见状,仍不死心,旋即遣人四出,暗中煽动舆论,妄图颠倒黑白,大肆声讨辽东军,称其滥杀无辜,行径残暴。
一时市井街巷谣言纷起,人心惶惶。
辽东军闻此乱象,其特勤组即刻展开彻查,凭借精湛手段与雷厉作风,迅速查清背后煽动之人。
是夜,月色如墨,特勤组悄无声息冲进士绅豪族宅邸。
宅邸内众人尚在梦中,便被如神兵天降的辽东军特勤组一举拿获,无一漏网。
次日清晨,城门之下,百姓云集。
辽东军将一众幕后煽动者押解至此,当场宣告其罪行,而后手起刀落,悉数枭首。
鲜血溅地,百姓先是惊愕,旋而一片寂静。
浙江之地,有二卫所遭策反,竟举兵叛乱。
辽东军毫无惧色,直面迎击,以碾压之势奋勇厮杀,叛军皆难以抵挡。
纵有叛军欲降,辽东军亦不为所动,将其悉数诛灭。
旋即,数位朝臣联袂上奏,于朝堂之上言辞恳切道:“陛下,辽东军此次行事,实乃过于残忍。叛军既已有降意,仍尽数击杀,此举恐寒天下之心,亦不符我朝宽仁之道。望陛下降旨斥责,以正纲纪,彰显圣朝怀柔之德。”
言罢,伏地不起,静候圣裁。
朱元璋面色冷峻,沉声道:“汝等所言,可知彼等叛乱,实乃再造朕之反乎?”
有朝臣伏地叩首,颤声道:“陛下,臣等深知叛军罪无可恕,然我朝以仁治国,传扬天下,此举或令外敌有机可乘,以残忍之名诋毁圣朝。若行怀柔,亦能显陛下宽宏海量,化敌为友,于国之声誉、人心归附有百利而无一害。”
又有朝臣长揖至地,恳切陈词:“陛下,辽东军虽实力超群平叛有功,可杀戮过重。如今四海初定,民心待抚,当以恤民为本。若对降者亦痛下杀手,恐令百姓惊惧,于太平之世埋下不安之种。还望陛下三思,稍缓惩处,以安万民之心。”
朱元璋冷笑一声,厉声道:“怎的?莫非造反之人,还需朕等宽恕不成?”
有朝臣赶忙伏地,战战兢兢道:“陛下,虽其举叛逆之事,然皆为大明子民。陛下心怀天下,恩泽四海,若能稍开恩宥,网开一面,或能化戾气为祥和,使其感恩戴德,日后为陛下所用。如此,亦显陛下仁慈宽厚,万民感怀,天下归心。”
朱元璋目光一转,看向刘伯温,问道:“伯温,汝意下如何?”
刘伯温乃浙东人士,闻言,整衣肃容,拱手道:“陛下圣明,此辈叛逆,扰乱朝纲,危及社稷,实不可恕。若不重惩,何以正国法、安民心?陛下之决断,实乃为大明江山长治久安计,臣深以为然,全力支持陛下。”
浙东集团数位官员赶忙出列,齐齐拜倒,为首一人神色忧虑,进谏道:“陛下,虽叛军罪大恶极,然浙东之地刚遭兵祸,百姓惊魂未定。
今辽东军杀戮过重,恐令浙东民心惶惶,于当地安稳不利。
且浙东为我朝赋税重地,若因之失了民心,于国计民生皆有妨害。
还望陛下顾念浙东父老,稍作宽宥,以安浙东局势。”
朱元璋目光如炬,冷冷反问:“难不成浙江之民,便比他处更为金贵?”
浙东集团官员闻言,赶忙伏地,惶恐道:“下官不敢!实是忧虑处置过当,浙东再生祸端,于国不利,绝无他意。”
朱元璋目光如电,直射浙东集团官员,厉声道:“哦?既然如此,汝等为何这般积极维护?难不成,汝等亦参与其中?”
浙东集团官员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齐齐重重跪地,以头触地,连连惶恐高呼:“陛下明鉴,我等绝无参与此事,实是心系浙东局势,绝无他意啊!”
朱元璋抬手一挥,不耐道:“行了,不必多言。”
待下得朝来,浙东集团官员聚于一处,面色阴沉。
其中一人啐道:“那刘伯温,不念同乡之情,竟全然支持陛下狠厉之举,丝毫不顾浙东父老死活,真乃忘本之徒!”
另一人亦愤然附和:“便是,同为浙东人,他却如此决绝,这般行径,实让人心寒,日后如何再能与他同心!”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皆是对刘伯温的怨怼与不满,声声嗟叹,言辞间满是愤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