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广袤大地的西南一隅,巴蜀之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无数传奇。其中,青城山、鹤鸣山、阳平山,宛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每一座山都承载着与道教起源息息相关的故事,也正因如此,围绕着“道教发源地究竟花落谁家”的争论,历经千年而不休,愈发引人入胜。
青城山:清幽仙境中的道脉传承
踏入青城山,仿若踏入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连绵的峰峦似是大地舒展的脉络,被葱郁的林木温柔包裹,四季常青的植被,宛如大自然亲手编织的绿色锦袍,将尘世的纷扰隔绝在外。山间的溪流清澈见底,它们顺着山势蜿蜒前行,时而欢腾跳跃,时而静静流淌,一路哼着清脆的歌谣,与鸟儿的欢唱、虫儿的低吟交织成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
而那错落分布在山水之间的古老道观,飞檐斗拱高高翘起,像是要拥抱天际,红墙青瓦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又庄重,每一块砖石、每一道梁枋,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悠悠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青城山与道教的缘分,可追溯至遥远的东汉时期。彼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这位怀揣着宏大理想与深邃智慧的先驱者,踏上了寻觅理想修行与传道之地的征程。他一路翻山越岭,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被青城山的独特魅力所吸引。青城山之所以能在众多山川中脱颖而出,其一,它在古蜀国时期便已声名远播,被蜀国先民视作神仙栖息的仙山,是历代蜀王祭祀山川的神圣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原后,更是亲自册封青城山为国家级名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在当时的华夏大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二,当其时,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而青城山却偏安一隅,远离战火的侵袭,这里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且当地流行信奉巫教、鬼道和仙道,民众对宗教有着较高的接受度,为张道陵在此传道和创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张道陵来到青城山后,便迅速投身于传道与济世的事业之中。恰逢一场瘟疫肆虐全国,青城山一带也未能幸免,一时间,疫病横行,百姓苦不堪言。张道陵心怀悲悯,施展神通,他以丹药、符咒为百姓驱除病魔,那一身雪白的道袍、飘逸的胡须与头发,仿若仙人下凡,给身处困境的百姓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百姓们对他深信不疑,而张道陵也借此机会,精心规划了道教的教义和轨则,将巴蜀地区的民俗文化与黄帝、老子的思想学说巧妙融合,加以发扬光大。他收编改造了当地信众众多的五斗米道,并在青城山结茅传道,正式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
自此,青城山成为了道教的发源地,此后,更是被尊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皆以朝拜青城山祖庭为无上荣耀,他们不远万里,前来汲取道教的智慧源泉,传承道教的精神火种。在两晋、隋唐、开元年间,青城山被称作“清城山” 。而如今“青城山”之名的由来,背后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唐开元十八年,佛教盛行,与本土道教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与争论,青城山的飞越寺僧与道观道家为争夺宝地,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神仙都会”之争,这场官司甚至惊动了皇帝。唐皇因信道,且与道家尊奉的神老子李耳同姓,于是亲自下诏,判定青城山归道教所有,诏书“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成功平息了两教之争。而手诏上却将“清城山”去水作“青城山”,这一字之改,却神奇地概括了青城山青山环绕的独特风貌,此后,青城山便成为了一处青山环绕、道韵悠长的道教圣地。
鹤鸣山:仙山传奇里的道源印记
鹤鸣山,地处四川省大邑县,与青城山同属岷山山脉,地理位置相近,也正因如此,在历史的漫漫进程中,两座山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常常被人们混淆。鹤鸣山,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海拔千余米,是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这里上应星宿,拥有大洞二十四,对应二十四节气;小洞七十二,对应七十二候,山中还有天谷洞(大、小炼丹池)、访仙岩、龙津、仙泉等诸多胜景,宛如一处人间仙境,充满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根据《后汉书》和《神仙传》等历史文献的明确记载,张道陵在创立道教时,曾在鹤鸣山潜心修炼,并在此得到太上老君的神启,从而创立了五斗米道,也就是天师道的前身。这些文献中对鹤鸣山作为张道陵重要活动地点的记载,为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这一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从出土文物方面来看,也有诸多证据支持这一说法。大邑县城西出土的汉朝“平盖治都功印”、天谷洞出土的由张道陵天师题写的“正一盟威之道”石刻和大邑县董场镇出土的三国“西王母画像”砖,都仿佛是历史的使者,默默地诉说着鹤鸣山与道教起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道教领袖们也多对鹤鸣山的道教发源地地位予以认可。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大师、现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大师、张道陵天师六十五代孙、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大师,台湾天师府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大师,均一致认同这里是道教发源地。鹤鸣山最早的建筑上清宫,即天师祖庭,为汉安征士张道陵天师所建,历经历代的扩建增饰,到民国时期,已拥有上清、天师、紫阳、迎仙、三官、文昌等上百间殿宇,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兼有亭、台、楼、阁及其园林花木,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道教建筑群。历代着名诗人,如唐求、杜光庭、陆游、文同、杨慎等均在此留下了精彩的题咏,为鹤鸣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其不仅是一座道教名山,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然而,对于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这一观点,学术界也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指出,史书记载张道陵“学道于鹤鸣山”,“学道”仅仅表示学习、继承,并非创立、建立之意,也就是说不能等同于“创道”,因此认为张道陵不是道教创立者而是学习继承者,鹤鸣山也并非道教发源地。但也有学者反驳,古文言的“学”,多含有“研究”“创造”之意,如《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易经》里的“君子学以聚之……”等,都体现了这层含义。“学道于鹤鸣山”,实际上记载了道学在这里碰撞、播种、生根和发扬的过程,表明了道文化的形成和实践过程,所以,张道陵在鹤鸣山“学道”就是“创道”。
阳平山:隐者之山中的道蕴沉淀
阳平山,位于彭州,它宛如一位低调的隐者,静静地卧于巴蜀大地之上。相较于青城山的声名远扬与鹤鸣山的备受关注,阳平山显得更为质朴低调,但它同样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道教渊源。这里山峦连绵起伏,仿佛大地的巨龙蜿蜒伸展,山间的树木郁郁葱葱,四季都散发着蓬勃的生机,每一片树叶、每一根树枝,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生命力。阳平山的气场,是一种天然的宁静祥和,让人一踏入这片土地,便能感受到心灵的安宁,仿佛这里就是道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的完美诠释之地。
传说张道陵也曾在阳平山结庐修行,他在这清幽的山间研读黄老之学,将先秦道家思想与巴蜀巫术、神仙方术巧妙融合。阳平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可能见证了张道陵在追求“道”的道路上的沉思与探索。他在阳平山的修行,或许为他日后创立道教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里的山民,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敬畏天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传承着一种质朴而纯粹的生活哲学。
阳平山在道教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还体现在它是道教二十四治之首。阳平治道观就坐落于此,据史籍记载,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入川布道,初居阳平山,并以此为据点创立天师道,又名五斗米道。公元一四四二年至一五六年间,创建了第一个道教场所阳平治。阳平道观坐落在群山环抱之间,面前湔江缓缓流淌,山灵水秀,松柏如盖,环境清幽,香火鼎盛。张道陵之妻雍氏曾在此炼丹,永寿二年(156年)九月九日与张道陵一起在此羽化升天。灵帝刘宏光和二年(179年)正月十五日,“五斗米”道第二代传人张道陵之子张衡也在这里羽化升天。由于阳平治在道教发展史上占据着显赫的地位,加之张道陵常住于此,所以,阳平治具有“总本山”“中央教区”的地位,被道众称之为“祖庭”,誉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
溯源与思考:道源争议背后的文化交融
青城山、鹤鸣山、阳平山,这三座山围绕道教发源地的争议,已然持续了千年之久。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到出土文物的佐证,再到道教领袖和信众的认可,每一座山都有着自己坚实的论据和理由,互不相让。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一争议又何尝不是道教文化丰富性和多元性的生动体现呢?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地点。它是在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在不同地域的思想碰撞与融合中,逐渐孕育而生的。青城山以其清幽的环境和神圣的历史地位,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鹤鸣山凭借丰富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彰显着其与道教起源的紧密联系;阳平山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作为道教二十四治之首的地位,在道教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们就像是道教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篇章,每一篇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价值。也许,道教的起源本就不是单一的某个地点,而是在巴蜀大地的山水之间,在张道陵的思想融合与传播过程中,在无数信众的信仰传承里,逐渐汇聚而成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延续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脉络,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