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梦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在祖国广袤的版图上,川渝地区宛如一颗历经岁月雕琢的璞玉,从籍籍无名的内陆腹地,蜕变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的战略要冲。这段跨越六十年的传奇,不仅是时代浪潮的缩影,更是无数奋斗者用热血与智慧书写的壮丽史诗。而这一切的开端,都离不开两次看似偶然却意义深远的历史“巧合”。

一、战火淬炼的工业萌芽:抗战时期的意外转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轰炸机撕开上海的天际线,杨树浦工业区的钢铁厂、纺织厂在火海中扭曲变形。上海大鑫钢铁厂内,48岁的企业家余名钰抚摸着布满弹孔的炼钢炉,嗓音嘶哑地下达指令:“把图纸烧了重画,设备拆成零件,人能走一个是一个!”这场由国民政府主导的“工业大撤退”,成为关乎民族工业存亡的生死抉择。截至抗战结束,全国430多家工厂迁至川渝,占内迁厂矿总数的60%以上,其中仅重庆就接纳了200余家。这些工厂的到来,彻底重塑了川渝的工业格局,构建起多个全新的工业门类与体系。

(一)重工业体系的奠基

内迁工厂为川渝植入了稀缺的重工业基因。上海大鑫钢铁厂迁至重庆后更名为渝鑫钢铁厂,带来了先进的冶炼设备与技术,月产生铁从战前的300吨激增至1800吨,其生产的钢轨支撑起战时后方的铁路建设,锻造的钢材成为兵工厂制造枪炮的核心原料;武汉的汉阳铁厂部分设备入渝,与本地资源结合,形成了从铁矿石开采到粗钢炼制的完整链条。机械工业方面,常州的大明铁工厂迁至重庆,专攻机床制造与维修,为后方工厂提供关键设备;上海机器厂内迁后,在重庆建成西南地区首个精密机械加工基地,生产的车床、刨床满足了军工与民用企业的需求。此外,电力工业也在川渝扎根,杭州电气公司内迁重庆,建设了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和火电厂,缓解了战时用电难题,为工业生产提供动力支撑。

(二)轻工业的多元化发展

内迁的轻工业企业极大丰富了川渝的民生工业。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无锡申新纱厂、上海豫丰纱厂迁至重庆后,带来了先进的纺纱、织布设备,使重庆的棉纱产量占大后方总产量的70%,解决了战时军民的穿衣难题;杭州的绸缎厂入川后,结合蜀绣工艺,创新出“川绸”品牌,产品远销东南亚。食品工业同样蓬勃发展,天津的永利碱厂迁至四川五通桥,利用当地井盐资源生产纯碱,不仅保障了民生需求,还为化工产业提供原料;上海冠生园食品厂内迁重庆,将江南糕点工艺与川渝口味融合,推出的桃片、饼干成为战时紧俏商品。

(三)军事工业的全面崛起

川渝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事工业的核心基地。金陵兵工厂迁至重庆后,与汉阳兵工厂部分设备合并,组建为第21兵工厂,日均生产步枪数百支、子弹数十万发,其制造的“中正式”步枪成为抗战主力装备;巩县兵工厂内迁重庆后,专注于火炮生产,研发出适合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沈阳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入川后,在重庆建立起火药制造厂,解决了弹药供应的燃眉之急。此外,还有众多配套企业跟进,如上海的炼钢厂供应军工钢材,武汉的橡胶厂生产军用轮胎,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武器装配的完整军工产业链。

(四)化工与能源工业的突破

内迁工厂推动川渝化工与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天津久大盐业公司迁至四川自贡,利用当地井盐资源,不仅提升了食盐产量,还通过化学提炼技术生产出烧碱、盐酸等重要化工原料;上海天原化工厂入渝后,建立起大后方首个氯碱工业基地,其生产的氯气用于制造农药和消毒剂。能源领域,甘肃玉门油矿的技术团队入川,在四川隆昌等地勘探石油,并改进炼油工艺;重庆还新建了多家煤矿,如天府煤矿、南桐煤矿,保障了工业生产与民生用煤需求。

迁徙之路堪称悲壮。装载精密机床的木船逆流而上,船工们腰系麻绳,赤足蹬在嶙峋的礁石上,每前行一里,都要在纤绳勒进血肉的号子声中与激流搏斗;运载发电机的十轮大卡行驶在川黔公路,遇日军空袭时,司机猛打方向盘冲进溶洞,车身被弹片削去半扇铁皮,却死死护住车厢里的涡轮叶片。从1937年到1940年,约9万吨设备通过长江航道转运入川,1938年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40天抢运物资近9万吨,后续累计转运超百万吨,这些“流动的工业血脉”最终在川渝的群山间扎根。

重庆的山崖间,临时厂房如蜂巢般生长。工人们用钢钎在岩壁凿出支架,用竹篾混合着黄泥浆糊成墙壁,将防空洞改造成恒温车间。白天,凄厉的防空警报每隔三小时响起,工人们抱着图纸躲进山洞;入夜后,嘉陵江边亮起星星点点的汽灯,重庆豫丰纱厂的女工踩着缝纫机,将内迁带来的棉花纺成纱线。这些内迁工厂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更重塑了川渝的工业格局。

这场迁徙带来的不仅是设备与物资,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近10万技术工人与管理人员随厂入川,与本地工匠合作改良工艺,上海纺织女工将“细纱接头法”传授给川渝妇女,金陵兵工厂技术员与本地铁匠研发出“竹筋混凝土”战时替代材料。同时,48所高校迁至川渝(重庆26所、成都8所等),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师生在北碚祠堂复课,黑板与雕花梁柱相映成趣;郭沫若在防空洞里创作《屈原》,灵感源自车间钢铁敲击声;老舍的《四世同堂》手稿边缘,还留着机油的痕迹。不同地域的文化、技术与观念在此碰撞融合,让川渝从封闭的内陆地区,一跃成为抗战时期的工业、文化双中心。

二、一声令下,三线建设启征程:深山里的战略腹地

步入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冷战格局下,全球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着多方向的安全威胁,美国加强对蒋介石集团的军事援助,台湾当局叫嚣“反攻大陆”;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中国对北越政权的支持,也使南部边境处于战争威胁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1964年,“三线建设”的号角在群山间激昂吹响。川渝地区凭借抗战时期积累的工业基础、隐蔽的地形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而成都东郊,正是这场工业布局调整的重要阵地之一。

(一)第一次转移:以国防军工为核心的战略植入(1964-1969年)

第一批迁入的企业以“重军工”为绝对主导,瞄准国防安全需求。核工业领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秘密扎根绵阳,邓稼先、王淦昌等顶尖科学家带领团队,在荒山中搭建起核武器研发基地;航空航天产业方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飞)从东北引入歼击机研制项目,成都发动机公司(420厂)承接航空发动机制造任务,让川渝成为国产战机的“心脏”与“羽翼”培育地。兵器工业同样密集落地,重庆建设工业(652厂)从上海迁来生产枪械,泸州北方化学工业公司(599厂)从吉林入驻专攻火炸药,使川渝成为西南兵器制造的核心枢纽。

在成都东郊的圣灯寺、二仙桥、万年场一带,一批以数字代号命名的电子军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营锦江电机厂(784厂)作为苏联援建的无线电通讯设备项目,早在1954年便选址于此,最初专注生产为飞机配套的导航通讯系列产品,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导航通讯工厂;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15厂)同样在1955年开工建设,苏联派出40余位专家驻厂,将其打造为集研发、生产电子元器件于一体的核心企业。到了三线建设时期,这些企业迎来新的使命,锦江电机厂的技术人员在保密环境下为国防通信设备研发关键零部件,宏明无线电器材厂的车间则日夜灯火通明,加紧生产军用电子元器件。

这些企业选址高度强调隐蔽性,多分散于川渝山区的山洞、峡谷中,以山洞为车间,用植被作伪装,形成了“藏兵于山”的战略布局。而成都东郊的企业虽位于城市边缘,但也通过特殊的厂区设计和保密管理,保障军工生产的安全性 。

(二)第二次转移:军民结合的产业体系补全(1970-1979年)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与国内需求调整,第二批迁入企业转向“军民融合”,重点补充基础工业与配套产业。机械制造领域,德阳从上海等地引入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厂,打造出全国闻名的发电设备制造集群;冶金产业中,攀枝花钢铁公司(攀钢)集结鞍钢、武钢的技术力量,在金沙江畔建成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其独创的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化工与能源产业同步升级,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泸天化)扩大氮肥产能,保障西南农业发展;重庆长寿化工厂拓展医药、染料化工,完善化工产业链条。

这一时期,更多沿海、东北的企业带着技术与人才内迁成都东郊,推动产业从单一军工向军民融合转型。国营亚光电工厂(970厂)于1964年由南京772厂半导体车间与成都国光厂部分人员共同组建,次年9月正式投产,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只微波半导体二极管,还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零部件研发。1965年,上海电焊机厂整体内迁,与成都电工器材厂合并成立成都电焊机厂,同时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的焊接研究室内迁组建成都电焊机研究所,形成“产研一体”的产业格局。同年,一机部将上海滚动轴承厂部分骨干与设备迁至成都,充实成都轴承厂,为机械制造产业提供配套支持。

工具科学研究所从哈尔滨内迁成都,利用成都量具刃具厂旧址建起办公楼与试验场,专注机械加工技术研究;1968年,武汉、上海、哈尔滨锅炉厂等五家老厂援建成立四川锅炉厂(342信箱),武汉锅炉厂派出340名职工作为骨干,最初生产“09”“801”军工产品,后转向民用电站锅炉制造,跻身全国八大锅炉企业。国营新都机械厂(420厂)更是直接由沈阳军工企业111厂整体搬迁而来,近4000名沈阳人携家带口扎根东郊,将这里打造成成都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

这些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网络。亚光电工厂生产的微波半导体器件,成为锦江电机厂通讯设备的核心部件;成都电焊机厂制造的设备,用于四川锅炉厂的压力容器焊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供应的电子元器件,则支撑着整个东郊电子产业的运转。到20世纪80年代初,东郊工厂纷纷响应改革开放号召,引入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工艺,从军工转向民用,掀起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等民用电子产品的生产热潮,成都东郊由此成为西南地区电子电器产业的核心区。

(三)两次转移对川渝工业体系的深远影响

两次接力式的产业转移,如同为川渝工业体系搭建起完整的“四梁八柱”。军工产业的优先布局赋予川渝高端制造基因,成飞的歼击机、绵阳的核武器技术至今仍是国家战略力量的关键;而基础工业的补全,则让这片土地拥有了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链条能力——攀钢的特种钢材供应成飞战机,东方电气的涡轮机依赖重庆机床厂的精密加工,这种“军工牵引、基础支撑”的协同模式,使川渝工业形成强大的内生循环。人才与技术的持续注入更为产业升级埋下种子,东北的军工专家、上海的电子工程师带来先进工艺,催生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高地,为后续汽车、电子信息等民用产业崛起储备力量。至20世纪80年代,川渝已覆盖核工业、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30多个工业门类,成为西部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也为今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辽宁抚顺挖掘机厂的故事,是三线建设的生动缩影。1965年冬夜,厂长宣读支援令,1322名技术骨干连夜打包行李。次日清晨,583台设备被装上绿皮火车,只留下100台维持原地生产。当队伍抵达泸州山区,面对的是荒草丛生的山谷,建设者们用麻绳牵引设备,肩挑手扛搭建厂房。“那时候没有起重机,我们就用绞盘和滑轮,一寸一寸把百吨重的机床挪进山洞。”老工人张建国回忆道,“手掌磨得见骨头,缠上布条接着干。”三个月后,第一台挖掘机轰鸣启动,宣告新中国第二座挖掘机厂诞生。像这样的“工业迁徙”,在1964-1978年间发生了1100余次,东北以“三包一底”的承诺,将最先进的机床、最年轻的技术员、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地输送到西南。

重庆凭借抗战时期的工业基础,成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嘉陵江畔,军工厂的保密车间日夜运转,工人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加工精密零件,连家属都不知道他们生产的部件将用于何种武器;沙坪坝的电子厂里,科研人员用示波器调试设备,为国防事业研制关键电子元件;九龙坡的钢铁厂,通红的钢水映照着工人坚毅的脸庞,飞溅的火星在夜空中划出璀璨的轨迹。为了保密,许多工厂以信箱代号对外通信,职工们过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隐姓埋名生活。到1980年,重庆工业产值占全川32%,全川经济会议大半在此召开,这座“山城”真正成为西部工业的心脏。三线建设不仅是工业布局的调整,更是一次关乎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它重塑了中国的工业地理版图,让川渝地区一跃成为国家战略后方的核心区域。

三、时代浪潮中的涅盘与腾飞:从转型阵痛到协同新篇

改革开放的春风率先吹向沿海,川渝却因军工产业转型困难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以军工为主的工业体系难以承载1亿人口的就业需求,四川从净上缴省份沦为补助对象。1997年,重庆因三峡工程建设升格为直辖市,在为全国输送清洁能源的同时,自身却因多山地形和环保政策限制,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减速。长安机器厂的车间里,生产线上的枪炮换成奥拓汽车零部件,工人们自嘲“造得了子弹,却调不好化油器”;绵阳780厂转型生产彩电,成为后来的“四川长虹”,但早期因显像管技术落后,首批彩电在商场积压三个月,老技术员抱着图纸在车间彻夜修改参数。

然而,川渝儿女骨子里的坚韧与智慧在此刻迸发。重庆南岸区的老旧厂房里,力帆创始人尹明善带着团队骑着三轮车挨家推销摩托车配件,用“零库存”模式敲开市场大门,2003年摩托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占据全球市场1\/7;重庆人放下“直辖市”的包袱,以“整机+零部件”模式吸引惠普、富士康,通过“垂直整合、集群发展”,让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重庆造”。四川则另辟蹊径,成都高新区的麦田里,英特尔总投资3.75亿美元的封装测试厂破土动工,首批入驻的工程师在临时板房里调试设备,窗外还能看见农民收割水稻的身影,如今这里已形成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15%;宜宾凭借水电成本优势,吸引宁德时代落地,“酒都”变身“电池之都”,工人们脱下酒坊的围裙,穿上防尘服走进智能化车间,仅用五年时间,就让动力电池产值从零飙升至千亿规模。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川渝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3年9月,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站驶出,穿越11个国家,16天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发车当晚,货主王海涛守在集装箱旁彻夜未眠:“过去走海运要45天,现在铁路直达,欧洲客户能喝上新鲜的重庆火锅底料了。”如今,川渝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达2500列,形成“一主多辅、全域辐射”的物流网络,重庆果园港的龙门吊昼夜作业,将笔记本电脑、光伏组件等“川渝智造”源源不断运往欧亚大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双螺旋航站楼里,每周有38班直飞欧洲的货运航班,装载着四川产锂电池的货机12小时后即可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比传统海运缩短20天。这种“空铁海”多式联运的协同效应,让川渝地区彻底打破“内陆桎梏”——2023年,川渝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2万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42%,曾经的战略后方,正变身对外开放的“西部门户”。

四、共筑战略腹地的时代答卷:川渝协同的无限可能

如今的川渝大地,高铁与桥梁勾勒出新的地理坐标。成渝中线高铁的建设工地上,盾构机以每天15米的速度穿越龙泉山,建成后双城通行时间将压缩至50分钟;川渝界河上,合江长江公路大桥如彩虹飞架,让两岸百姓告别了“隔江相望、渡船往返”的历史。而在这片热土之下,一场更深层次的产业与城市协同变革,正在悄然重塑川渝地区的发展格局。

(一)产业协同:从“各自为战”到“双核驱动”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智能工厂内,机械臂正将产自成都青白江的动力电池组件精准嵌入底盘,这些电池搭载着成都研发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续航里程提升15%;而在成都经开区的一汽-大众总装车间,来自重庆的高性能发动机与本地生产的智能座舱系统完美适配,一辆辆新车沿着传送带鱼贯而出。这种“重庆造整车、成都供核心部件”的模式,正是川渝汽车产业协同的缩影——2023年,两地汽车产量合计突破300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1\/8,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电子信息领域,成都的“芯屏端软智网安”全链条优势与重庆的智能终端制造能力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区的格芯半导体工厂里,12英寸晶圆生产线日夜运转,生产的芯片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4小时内即可抵达重庆西永微电园;重庆富士康、广达等企业则将芯片组装成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最终通过中欧班列运往全球。数据显示,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2.5万亿元,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5部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部)“川渝造”。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德阳的东方电气与重庆的川仪股份组成“能源装备联合体”,联合研发的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0%;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与重庆通用航空产业集团共建航空航天创新中心,将成飞的战机气动设计技术应用于民用无人机研发,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这些跨区域协作,让川渝在全国高端装备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

(二)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

成都科学城的超算中心内,“天府二号”以每秒10亿亿次的运算速度,为川渝联合研发的量子通信项目提供算力支持。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所与重庆大学共同攻关,已在成渝之间建成200公里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为金融、政务数据传输筑起“不可破译”的安全屏障。而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南大学与重庆交通大学联合组建的氢能源实验室,成功将燃料电池催化剂成本降低40%,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成都新下线的氢能公交车,续航里程达600公里。

川渝联合设立的20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正成为前沿领域突破的“助推器”。在人工智能领域,成都的商汤科技西部研发中心与重庆的科大讯飞西南研究院共享算力资源,联合开发的川渝方言智能语音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8%;生物医药领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陆军军医大学共建“成渝医学创新谷”,针对肿瘤免疫治疗的联合攻关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截至2023年,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87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38%。

(三)生态共保:从“分段治理”到“联防联控”

重庆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护林员张勇通过川渝生态环境联合监测系统,实时上传珍稀植物生长数据;而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大熊猫活动影像,同步传输至川渝两地的生态保护数据库。这背后,是川渝共同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覆盖长江、嘉陵江流域3000公里岸线,实现水质、大气、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实时共享。

在污染治理方面,川渝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省界河流“双河长”制。例如,针对嘉陵江流域总磷超标问题,重庆合川与四川广安联合关闭沿岸12家高污染企业,共同建设污水处理厂,使嘉陵江出川断面水质稳定达到2类;成都的天府国际生物城与重庆的长寿经开区,则通过“环保标准互认”,将生物医药企业的有机溶剂回收率从85%提升至95%,实现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双赢。此外,川渝还携手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重庆巫山的退耕农户变身护林员,成都简阳的荒山披上绿装,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民生共享:从“地域分割”到“同城便利”

在川渝自贸试验区的“川渝通办”窗口,来自成都的创业者李然仅用半天就完成了重庆分公司的注册手续。这得益于川渝推行的“跨省市政务服务一体化”改革,社保、医保、营业执照等20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一地办理、全域通认”。教育领域,成都七中与重庆巴蜀中学的“云课堂”每日开讲,两地学生通过5G直播共享优质课程;医疗资源共享同样加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2023年累计完成跨城疑难病例诊断1.2万例。

文化旅游成为川渝协同的“新名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串联起三星堆、大足石刻等世界级文化遗产,推出“成渝双城七日游”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超2亿人次。重庆洪崖洞与成都宽窄巷子联合打造“夜经济联盟”,通过灯光秀联动、文创产品互售,让两地特色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生。方言、美食、川剧等文化符号,更成为川渝百姓情感共鸣的纽带——重庆火锅的麻辣鲜香与成都串串的市井烟火,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千万次互动,诠释着“川渝一家亲”的深厚底蕴。

如今的川渝,不再是孤立的山城与蓉城,而是以协同之势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答卷。从产业互补到创新共振,从生态共治到民生共享,这片土地正以“一盘棋”的格局,将曾经的战略腹地,转化为引领西部、辐射全球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随梦书屋推荐阅读:斗罗2:和霍挂比金手指后成团宠穿越成姐姐,妹妹你要干嘛?问鼎记!穿越年代,真千金她有点儿疯寻找胭脂[射雕同人]妖女七零:炮灰夫妻发家忙七零之小媳妇甜甜嘴疯批跑断腿穿越异界之崛起逆世穿越之灵域传奇盛宠之嫡女医妃陆沉周若雪小说免费阅读全文好孩子小明去哪了陆沉周若雪全文免费阅读小说盗墓:选对喜欢的CP嗑合成召唤全球末日后我觉醒了自然亲和摄政王的神探娇妻古世尸乱,尸魅养成龙珠:我能吸收能量变强游走诸天,全靠暗黑技能多!秦云萧淑妃我有一个诡王朝精灵游病娇师姐装呆套路我,人麻了!娱乐圈,大佬只想摆烂掐指一算,你是逃犯!重生娇妻已上线崩坏:雷电芽衣之名阴郁疯批师尊,对我垂涎欲滴快穿之这段数据成精了吧我在万界都有分身是拖油瓶也是青梅竹马我打打打打打打死你个渣男换老公女尊也得嫁人斩神:穿越后的决斗之旅四合院:开局先把媳妇娶了抗战:我们的59在前进重生木兰辞温院长身娇体软,京圈太子爷对她上瘾穿成假少爷后成了真少爷的金丝雀天命锦鲤,重生后我开挂了陆总别撩了,宁小姐拒绝和你结婚狐妖:剑圣一心重生1962之开局怒扇禽淮茹要命!我睡的小白脸是首富太子爷四合院,开局爹妈收养五个姐姐穿进剧里收获各种绝佳男配星林风途娶鬼妻行阴阳
随梦书屋搜藏榜:我的后宫奋斗记穿越改造男女的身高体重快穿之鬼差女配打工日常冷冬气候种田,我在古代开超市位面收集功德高武:金手指姐姐是我的理想型无上至尊是狼不是狗给疯批霸总当替身后,我成了顶流盗墓:反派系统,开局保护伞公司下堂王妃是毒医救命!我好像被禁欲陆警官看上了重生六零,带着空间宠夫暴富被迫攻略反派剑尊后,全书he了通天神医本是人好可不可以勇敢点从龙族开启的异世界生活表白装高傲,我转身校花崩溃哭了除魔人:开局遇到大黑佛母恋综直播:女扮男装的她引爆热搜重生之后,娶了诡新娘做老婆孤女穿成小丫鬟龙族之龙骑士从聊斋开始,证就人道古史!爱的谜题:林晓萱要命!和章鱼网恋后,他疯了!重生之青樱回来后整顿后宫海贼王:渣女今天也在努力死遁跨越时空的花季我,诡异NPC,吓唬哥哥怎么了劫天之人天灾囤货,灵泉空间种田记[综韩]黑色阳光重生不谋爱,京圈大佬给我下跪了金玉传奇终默沦陷修罗场,大佬都想独占她守寡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五十年代卷到飞升帝妃掌妖异血瞳乱天下港综开局之我有一座万界楼林海边和陈心的爱情故事叶罗丽之命宝可梦科普与职业日常心被俘获后?我化形了!回到旧石器时代无尽轮回:从禁酒令开始月老可能忘了给我绑红线
随梦书屋最新小说:锦堂春退婚后,王妃带崽嫁皇叔离婚后她火爆全球,携子下跪不原谅回望之风云骤起港综:东星四九仔,爆兵扎职精灵:重生小智缘起城都成就梦想克苏鲁迷城,我能无限死亡回档!港片太子:女厕藏枪认错人那个修仙走后门的凡人疯了蔺总,太太说她捞够就离婚!王爷心塞,王妃每天只想复仇重生之虎镇星河都穿越了多捞点,养我祖国怎么了欧皇?我吗?也就十连出金吧星铁:幼崽任务即刻执行侠骨忠魂:君无痕的家国征程红楼之黛改红途疑似已经大结局重生之茶道女王A爆全场人间朝暮我长生聊斋:兰若寺收美妖,点化聂小倩道域天殇穿成准皇后她想方设法逃离后宫海贼,当卡文迪许吃下响雷果实灵净事务所夙世之渊洪荒:靠着化身,升维世界机器人不语,只是一味的养娃铠甲:开局吐槽铠甲历代主角团星铁:人在公司玩养成小神医的桃花劫数码宝贝,最强玩家还珠格格和尔泰港片:主角光环?先拿你浩南开刀别笑!本尊的灵宠是吃货假面骑士LYNX匠心耀天山千年伏魔录薄爷,太太她又提棍去干架了星际美食家被毛茸茸美男包围了诗词一万首当我撞了甲方老板的车混沌观测者:无的万界颠覆老婆曾在千年前,一夕穿到今天?七零:霍团长,你媳妇被国家收编啦!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少女前线:星火燎原逆世破悬:三十三重天征程2024年开始记录都市猫的爱情系统在手:我在古代当基建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