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赠王中书诗
范云
摄官青琐闼,遥望凤皇池。
谁云相去远,脉脉阻光仪。
岱山饶灵异,沂水富英奇。
逸翮凌北海,抟飞出南皮。
遭逢圣明后,来栖桐树枝。
竹花何莫莫,桐叶何离离。
可栖复可食,此外亦何为。
岂知鹪鹩者,一粒有余赀。
……
赏析:
《古意赠王中书诗》是范云赠予王中书的诗作,借景与典故,以物喻人,含蓄表达对王中书境遇及才华的感慨。
一、开篇点明身份与距离
1. “摄官青琐闼,遥望凤皇池”: “摄官”表明诗人暂居官职,“青琐闼”指代宫廷,点明诗人身处宫廷为官。“遥望凤皇池”,“凤皇池”在魏晋南北朝指中书省,是接近皇帝、参与机要之地。诗人远望凤皇池,暗示王中书身处权力核心,而自己与之有距离。“遥望”二字,既写实又含情感,流露出对王中书所处位置的向往与自身与之相隔的微妙情绪。
2. 奠定情感基调:此句开篇营造出一种既有关联又有距离感的氛围,为全诗定下对友人复杂情感的基调,引出下文对彼此关系及友人才能境遇的叙述。
二、赞美友人出身与才华
1. “岱山饶灵异,沂水富英奇”: “岱山”即泰山,“沂水”为山东河流。诗人以岱山的灵秀奇异、沂水孕育众多英奇之士,赞誉王中书出身不凡之地,暗示其具有不凡禀赋。泰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庄重、神圣,沂水与诸多历史文化典故相关,这样的描述烘托出王中书出身地的钟灵毓秀,为其才华出众做铺垫。
2. “逸翮凌北海,抟飞出南皮”: “逸翮”指矫健翅膀,代表能高飞的鸟,象征王中书。“凌北海”“抟飞出南皮”,化用庄子大鹏典故,展现其如大鹏般有高远志向与卓越才能,可在广阔天地间振翅高飞,从南皮脱颖而出,高度赞美其才华与志向。
三、表达友人遇明主的感慨
1. “遭逢圣明后,来栖桐树枝”: “遭逢圣明后”表明王中书得遇贤明君主,这是其施展才华的契机。“来栖桐树枝”,用凤凰非梧桐不栖典故,将王中书比作凤凰,梧桐象征圣明君主提供的良好平台,体现王中书在明主下找到施展才华之所,诗人为其感到欣慰。
2. 对理想君臣关系的肯定:此句表达诗人对王中书遇明主的认可,也流露出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认为贤才应在圣主麾下发挥才能,实现抱负。
四、描绘友人优越条件及自身态度
1. “竹花何莫莫,桐叶何离离。可栖复可食,此外亦何为”: “竹花”“桐叶”,相传凤凰食竹花、栖梧桐。“莫莫”形容竹花繁盛,“离离”描绘桐叶茂密,为王中书描绘美好境遇,他在圣主处如凤凰有栖身之所与充足食物,无需他求。
2. 对比中显自身态度:与王中书境遇形成对比,暗示自己未处如此优越之境,以王中书的满足状态,衬托自己对其境遇的看法,也流露出自身的感慨。
五、以鹪鹩自比,凸显差异
1. “岂知鹪鹩者,一粒有余赀”: “鹪鹩”体型小,易满足,以之自比。与比作凤凰的王中书相比,鹪鹩只需“一粒”食物就满足,表明自己所求不多,与王中书所处高位、资源丰富形成鲜明反差。
2. 强化情感表达:通过鹪鹩与凤凰对比,强化诗人与王中书在境遇、追求上的差异,使全诗复杂情感表达更深刻,既有对王中书的赞美、欣慰,也有自身境遇的感慨。
六、艺术特色
1. 用典丰富:诗中多处用典,如凤凰池、梧桐、竹花、鹪鹩等典故,增添文化底蕴,使表达含蓄委婉,引发读者联想,丰富诗歌内涵。
2. 对比鲜明:将王中书比作凤凰,自己比作鹪鹩,从出身、才华施展、所处境遇等多方面形成对比,突出两者差异,增强诗歌表现力,深刻传达复杂情感。
……
解析:
1. 摄官青琐闼,遥望凤皇池
- 解析: “摄官”意味着诗人暂居官位,并非正式长久任职,透露出一种临时之感。“青琐闼”指代皇宫,此处表明诗人身处宫廷为官,描绘了其所处的工作环境。“遥望凤皇池”,“凤皇池”在当时代指中书省,是朝廷的核心机要之地。诗人在这里远远眺望凤皇池,“遥望”二字既体现出实际距离,又蕴含着心理上的距离感。从现实层面看,可能由于职位或其他因素限制,诗人难以靠近;从情感角度,表现出对在中书省任职之人(王中书)的关注与向往,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对友人所处高位既关注又有一定距离感的基调。
2. 谁云相去远,脉脉阻光仪
- 解析: “谁云相去远”,诗人以反问起句,看似质疑两人距离遥远的说法。实际上,虽地理位置或职位层级上可能相距不远,但“脉脉阻光仪”给出了答案。“脉脉”形容含情凝视,“光仪”指对方的风采仪容。此句意思是,尽管两人或许空间距离并非遥不可及,然而却仿佛被无形之物阻隔,只能含情相望,难以真正亲近,无法一睹对方的风采。这种表述细腻地刻画了诗人与王中书之间看似近却又有着难以逾越隔阂的微妙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开篇营造的那种距离感,饱含着无奈之情。
3. 岱山饶灵异,沂水富英奇
- 解析: “岱山”即泰山,在传统文化里,泰山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被视为神圣之山,充满了神秘奇异的色彩,象征着庄重、威严与灵异之气。“饶灵异”表明泰山一带有着丰富的灵妙奇异的景象,寓意着此地能孕育出不凡之人。“沂水”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常与诸多历史典故、文化名人相联系,“富英奇”意味着沂水之地人才辈出,富有英雄豪杰与奇能异士。诗人在此以岱山和沂水这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地域,暗指王中书出身之地钟灵毓秀,从而衬托出王中书天赋异禀,有着非凡的气质与才能,为后文对其才华与志向的进一步描述做铺垫。
4. 逸翮凌北海,抟飞出南皮
- 解析: “逸翮”本意是指矫健的翅膀,在这里代指那些能够展翅高飞的鸟儿,象征着王中书这样志向高远、才华出众之人。“凌北海”描绘出如同鸟儿凭借矫健翅膀凌驾于北海之上的壮阔场景,展现出一种高远的志向和强大的力量,寓意王中书拥有超越常人的抱负,能够在广阔天地间自由翱翔。“抟飞”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形容鸟儿振翅高飞的姿态。“出南皮”表明王中书就像从南皮这个地方振翅脱颖而出,南皮在古代也曾是人文荟萃之地,进一步强调他出身不凡且凭借自身才能崭露头角,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王中书的卓越才华与高远志向。
5. 遭逢圣明后,来栖桐树枝
- 解析: “遭逢圣明后”明确指出王中书有幸遇到了圣明的君主,这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契机。在古代,贤才渴望遇到明主,方能施展抱负,实现人生价值。“来栖桐树枝”运用了“凤凰非梧桐不栖”的典故,将王中书比作凤凰,而“桐树枝”则象征着圣明君主所提供的良好平台。此句寓意王中书在遇到贤明君主后,如同凤凰找到了适宜栖息的梧桐树,有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王中书得遇明主的欣慰之情,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理想君臣关系的认可与向往。
6. 竹花何莫莫,桐叶何离离
- 解析: “竹花”和“桐叶”都与凤凰的传说相关,相传凤凰以竹花为食,栖息于梧桐树上。“莫莫”描绘出竹花繁茂的样子,“离离”则形容桐叶生长得浓密茂盛。诗人在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竹花与桐叶的繁盛之态,一方面是对前文将王中书比作凤凰、所处环境比作梧桐的进一步渲染,生动展现出王中书所处环境的优渥,有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通过这种繁茂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氛围,为王中书的境遇增添了一份祥和与美好,侧面反映出诗人对王中书在圣主麾下良好发展的赞赏。
7. 可栖复可食,此外亦何为
- 解析: “可栖复可食”承接上文对凤凰(王中书)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描述,意思是王中书如今就像凤凰一样,既有如梧桐树般良好的栖息之所,又有竹花这样充足的食物供应,生活优渥且能充分施展才华。“此外亦何为”则进一步强调,在这样理想的条件下,似乎别无他求。此句从王中书的角度出发,以一种满足的口吻,描绘出他在圣明君主之下的顺遂境遇,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王中书这种境遇的肯定与感慨,暗示在这样完美的环境中,无需再去追求其他东西,一切都已恰到好处。
8. 岂知鹪鹩者,一粒有余赀
- 解析: “岂知”一词引出与前文所描述的凤凰(王中书)截然不同的形象——鹪鹩。“鹪鹩”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鸟,在传统认知中,它容易满足。“一粒有余赀”意思是对于鹪鹩来说,只要有一粒食物就已经心满意足,还有剩余。诗人以鹪鹩自比,与比作凤凰的王中书形成鲜明对比。王中书如凤凰般处于高位,拥有丰富资源,而诗人自比的鹪鹩所求甚少。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诗人与王中书在境遇和追求上的巨大差异,更借此表达了诗人自身的一种态度,或许是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自嘲,又或许是一种安于淡泊的心境,使全诗情感更加丰富复杂。
……
句译:
1. 摄官青琐闼,遥望凤皇池
我暂在宫廷任职,远远遥望着中书省所在之地。
2. 谁云相去远,脉脉阻光仪
谁说我们相距很远呢,只是含情相望却被阻碍,难以亲见您的风采。
3. 岱山饶灵异,沂水富英奇
泰山一带充满灵妙奇异的景象,沂水之地孕育众多英雄奇士。
4. 逸翮凌北海,抟飞出南皮
您像矫健的鸟儿凌驾于北海之上,振翅从南皮脱颖而出。
5. 遭逢圣明后,来栖桐树枝
有幸遇到圣明的君主,就像凤凰来栖息在梧桐树枝上。
6. 竹花何莫莫,桐叶何离离
竹花是多么繁密啊,桐叶又是多么茂盛。
7. 可栖复可食,此外亦何为
(对您来说)有栖息之地又有食物可吃,除此之外又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8. 岂知鹪鹩者,一粒有余赀
谁又知道像我这鹪鹩鸟,只要有一粒食物就已足够。
……
全译:
我暂于宫廷之内任职,远远眺望那中书省所在。
谁说我们相距甚远?只是含情凝视,却难见您的风采。
泰山灵秀奇异,沂水孕育众多英雄豪杰。
您如矫健飞鸟凌驾北海,从南皮振翅脱颖而出。
有幸得遇圣明君主,恰似凤凰栖息于梧桐之枝。
竹花是这般繁密,桐叶是如此茂盛。
有栖息之处又有食物,除此之外又还有何求?
谁能知晓我这如鹪鹩般的人,只要一粒食物便已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