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一种责任追溯机制,更是一种尊严的象征。
“美瑶。”
苏晓玥语气冷静。
“经销商会必须尽快筹备起来,时间不等人。会议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报价单和订单量上。”
“我要让他们坐在会议室里,亲眼看到这些细节,亲手摸到这些成品,亲耳听到我们的故事。”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别再把它当成一场普通的卖货会。这是一次传递价值观的机会。”
“我们要让经销商们真正理解飞裳是什么,更要让他们由衷地认同这套理念。然后,由他们去向客户讲述。买飞裳的衣服,买的从来不是布料与剪裁,而是一针一线里的坚持,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手艺沉淀。”
指令一下达,整个厂区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这个花瓣边缘的渐变针法,我试了三次,还是不够自然,要不要请教刘师傅?”
一位年轻女工皱眉翻看着自己的半成品。
另一边,组长老齐仔细检查一幅云纹刺绣。
“这里第三层叠色有点跳,再调整一下用线粗细,争取一次过检。”
有人已经开始主动报名参加高级技法培训。
也有人翻出笔记,反复琢磨某个冷门技法的诀窍。
没人再关心隔壁品牌打了几折。
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谁能在三个月内拿下首批“飞裳工匠”的最高级认证?
下午四点多,苏晓玥坐在桌前,翻着经销商会策划方案。
思绪也在不断推演各个环节的可行性。
就在此时,桌上的座机突然响了起来。
她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
是海市一千商场的采购经理刘国富。
“苏厂长啊,周末你们那边搞得好热闹啊。”
对方先寒暄了一句。
苏晓玥微微一笑。
“市场常态罢了。几家同行搞点促销活动,消费者凑个热闹而已,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刘经理,您放心,飞裳的定价体系,靠的从来不是便宜,而是实打实的手艺积累和难以复制的工艺水准。我们从不参与价格战,也永远不会走那条路。”
“咱们之间合作的重点,始终是独家绣样定制系列。第一批样衣,我已经安排寄出了,这周就会送到您手上。您可以亲自看看,摸摸质感,感受一下针法层次,我相信您会有判断。”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
随即传来一声低笑。
“有您这句话,我就踏实了。”
“我们当初选择和飞裳合作,看中的就是你们身上那股子气儿。不随波逐流,不怕慢,就怕糙。”
“那种满大街都能见到的便宜货,摆出来都嫌丢人。高端客户也不是傻子,谁用心,谁敷衍,一眼就能分辨。”
“样品一到,我第一时间安排查看,并且直接上报给部门总监。咱们这次的新款发布会,得留足位置给飞裳。”
挂断电话后,苏晓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不是单纯签下一笔订单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认可。
证明她们没有错。
哪怕走得慢,但只要守住底线,终会有人看见。
她立刻拨通了林美瑶的分机号。
“告诉团队,海市一千刚才打电话来了,态度非常积极。样衣一到就会重点推进,我们要抓紧准备后续物料支持。”
不到十分钟,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车间。
“咱这活儿,真有人买单!”
刘琴芬猛地一拍手,声音清脆响亮。
“都听好了!别以为咱们就是拿针戳布,随便走几道就算完事了。你们手里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飞裳的脸面!”
她环视一圈,声音低了些。
“别人可以仿一件两件衣服,抄个款式,可他们抄不了手艺!抄不了这一双双磨出茧子的手,也抄不了这一颗颗沉下来的心!”
几个小姑娘低着头,目光里多了一丝光亮。
经销商大会的日子一天天逼近。
林美瑶在公司、印刷厂之间来回奔波。
流程表改了七版,讲稿写了三万多字。
为了把“匠心”二字讲透,她特意从深市大学请来了专研传统服饰工艺的教授。
除此之外,还邀请了一位老记者。
那人常年蹲点非遗项目,笔锋犀利,最会讲故事。
届时,这场大会不仅仅是商品展示。
更是一场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深度对话。
大会前一晚,苏晓玥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不远处的新设备区,还亮着一盏小小的顶灯。
一个身影在机台间缓缓移动。
是值班的工程师小刘。
他正拿着检测仪,巡查设备运行状态。
苏晓玥看着那盏灯,心里竟出奇地平静。
她不是那个初来乍到的傻丫头了。
如今的她,背后站着一群人。
齐师傅、刘姐、林美瑶、小卫……
这些人,走进她的生命,组成一道坚实的墙。
他们共同撑起了“飞裳”这个牌子。
也让原本摇摇欲坠的小作坊,变成了今天这般模样。
她忽然想起吴海荣曾在一次深夜会议后说过的话。
那天雨下得很大,会议室里只剩他们两人。
他喝了一口茶,望着窗外说。
“做生意啊,拼的从来不是谁嗓门大,谁吆喝得响。真正能走远的,是东西够硬、节奏踩得稳、人心聚得齐。”
那时她还不太懂。
现在,她全明白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正好。
深市某五星级酒店的主会议厅内,座无虚席。
苏晓玥走上台时,全场渐渐安静下来。
她穿了一套天蓝色的西装裙。
领口处点缀着一朵极细的手工缠枝花扣。
衬得整个人既有现代女性的干练,又不失韵味的温润。
她打开投影,让一张张照片浮现出来。
画面里,是年轻的女工低头刺绣的侧脸。
是放大十倍的针脚特写。
是布料一寸寸摊开挑选的过程。
还有老师傅手把手教徒弟盘扣的瞬间。
有人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屏幕,忽然鼻子一酸。
有人掏出手机悄悄录下画面。
他们当中,有人早已习惯了快消时代的速食美学。
可这一刻,他们看懂了。
这不是流水线上复制粘贴的商品。
这是人的心血,是时间沉淀下来的诚意。
下午的安排,是带所有经销商前往新工厂参观生产线。
大巴车驶进园区时,不少人探头往外看。
眼前景象让他们忍不住“哇”了一声。
整洁的现代化厂房依山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