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的建议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将玄乎的“听声辨位”转化为白纸黑字的“操作指南”,这无疑是个绝妙的主意,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堵住悠悠之口。
我立刻投入到这项新工作中。每晚从夜大回来,或者周末休息时,我就伏在新宿舍的书桌前(一张厂里淘汰下来的旧办公桌),在两位博士的远程指导下,开始“编书”大业。
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罗一鸣能提供最精准的故障模型和理论推导,但他的语言过于冰冷和数学化,全是公式和概率。
古博士则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各种“古氏妙招”,但往往过于跳脱,甚至带点危险(比如他建议用铁锤敲击特定部位通过回声判断内伤,被罗一鸣严厉否决)。
我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提供的海量信息,用这个时代工人们能听懂的大白话,条理清晰、步骤明确地写出来。
“这个地方,‘轴承异响伴随周期性振动,可能为滚珠磨损或保持架断裂’,能不能改成‘如果听到咯噔咯噔有规律的响,摸着机器还一阵阵哆嗦,八成是里面轴承的珠子或者夹珠子的架子坏了’?”我尝试着翻译。
【语言精度下降87%,但可理解性提升300%。批准。】罗一鸣评价。
【哎哟,这么一说多没劲!应该叫‘轴承的哀嚎与颤抖’!多形象!】古博士抗议。
清清偶尔飘过来看一眼,点评一句:“啧,比天书好看点。**”
除了语言,另一个难点是配图。这个时代没有电脑绘图,所有的结构图、示意图都需要我手绘。幸好我前世学设计的底子还在,虽然画不了精细的工程图,但画个简单的原理示意图、标个故障点还是没问题的。
《机械设备异常声响判断与初步处置指南(初稿)》就这样一页页艰难地诞生了。里面没有高深的理论,全是接地气的描述、实用的排查步骤和拙朴但清晰的示意图。
我先把初稿拿给周伟看。他翻了几页,眼睛就越瞪越大,最后激动地一拍大腿:“沈招娣同志!这…这太实用了!比厂里发的那些操作规程明白多了!好多老师傅积攒多年的经验,你都给总结出来了!”
得到肯定后,我鼓起勇气,将稿子整理好,交给了陈副总工。
陈总工拿着那厚厚一沓手稿,翻看了很久,脸上的表情从疑惑到惊讶,再到最后的凝重和赞赏。
“小沈啊…”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你这…真是下了大功夫了啊!这写得…太好了!太实用了!”他显得有些激动,“这东西,不仅咱们厂能用,我看很多厂子都能用!我这就拿去给厂长看看,争取厂里印刷一批,下发各个车间学习!”
厂里的动作很快。没过多久,一本本油印的、散发着墨香的《指南(试行版)》就分发到了各个车间和科室。
起初,一些老师傅和文化高的技术员还对这本“土办法”手册嗤之以鼻,觉得不够“科学”。但很快,就有年轻工人按照上面的步骤,真的快速排查出了几个以往需要老师傅凭经验琢磨半天的小故障!
口碑迅速发酵。这本语言通俗、步骤清晰、配图直观的小册子,瞬间成了厂里的抢手货,甚至有人私下里手抄传播!
厂领导乐开了花,觉得这是职工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把我好一通表扬,还发了二十块钱的“稿费”。
然而,正如清清所预料的,“麻烦”随之而来。
厂里印刷的《指南》不知怎么的,就流传到了外面。这下可好,之前那些拐弯抹角想请我去“听听”的厂子,现在直接派人带着介绍信和那份油印手册,上门来“取经”了!
来的还是隔壁市一家大国企的设备科科长,姓张,态度十分诚恳。
“沈招娣同志,你们的这个《指南》,写得太好了!我们厂领导看了,惊为天人啊!特意派我来学习,还想请你去我们厂,给我们的设备员和技术员讲讲课,培训培训!”
我头皮一阵发麻。讲课?培训?我这半桶水怎么讲?难道讲我脑子里有两个博士和一个精灵?
【机会!扩大影响力!传播科学(伪)!】古博士唯恐天下不乱。
【风险极高。宿主理论知识体系不足以支撑系统性授课,极易暴露。建议婉拒,或仅提供书面材料。】罗一鸣发出警告。
清清则抱着手臂,飘在旁边看热闹:“让你出风头,这下骑虎难下了吧?**”
我赶紧摆手,拿出早就想好的说辞:“张科长您太客气了!这《指南》就是我和厂里老师傅们一起总结的一点经验,上不了大台面。讲课真不行,我水平有限。这样,我这儿还有一份更详细点的笔记,您要不嫌弃,可以抄一份带回去参考?”
好说歹说,才把那位张科长送走,附赠了一本我手写的、增加了一些案例的“加强版”笔记。
但这事开了个头,后续又来了好几拨人。虽然都被我以类似理由搪塞过去,但“机械厂有个小沈师傅,写了一本神书”的名声,算是彻底传开了。
连夜大的孙教授都特意找我谈话,手里就拿着那本油印的《指南》。
“沈招娣同学,”他目光锐利地看着我,“你这本小册子,我看了。很有意思。很多观点…直指要害,甚至有点…超前。你是怎么想到的?”
我心里一咯噔,知道碰到真正的行家了。只能硬着头皮回答:“就是…平时在车间听得多了,瞎琢磨的,又请教了很多老师傅…”
孙教授盯着我看了半晌,才缓缓点头:“实践出真知,不错。但是,”他话锋一转,“光有实践不够,理论基础必须打牢。你很有天赋,不要浪费了。夜大的课程要认真学,有什么不懂的,随时来问我。”
我松了口气,连忙点头称是。
声名远扬带来了认可,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审视。
我知道,我必须更快地充实自己,让自身的实力,尽快匹配上这份突然到来的“名声”。
而就在我忙于应付这些新情况时,一个关于小红(盼娣)的、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悄然浮现。
(第四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