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许大人第一个反应过来,匆匆的跪倒在正中间。
“陛下,老臣以为,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将士们在前线打仗,极度依赖后勤粮饷。傅大人是调动钱粮的人才,由他出任兵部尚书,有助于统筹军事与财政,确保军事开支,足以保障将士们的后备资源。”
“现如今战事已经结束,正需要有傅大人这样的人才在此时期整顿军备。”
“臣举荐傅大人为兵部尚书。”
“陛下,这不妥啊!傅大人是户部侍郎,去了兵部,这...这....”
“有何不妥!谁规定的一个官员就要在一个部门里任职到死!”
“马御史,你也是做过知县的人,为何现在就任于御史台?怎么不在你们县里待到死?”
“你....!你...歪理邪说,不可理喻!”
庆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朝臣说了两三句又吵了起来,目光挪向太子。
“太子,你有何见解?”
众人的声音淡了下来,纷纷看向最前方的太子。
明眼的都知道,太子一派想提拔的是右佥都御史项大人,这段时间一直在和二皇子一派的斗法。
现如今出了个傅大人,既不是太子一派,又不是二皇子一派。
不知这两个皇子作何感想。
仰齐昭沉默了半晌,似是在斟酌用词,而后才慢慢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傅大人确为兵部尚书的不二人选。”
太子话音落下,连当事人傅大人都诚惶诚恐。
“哦?这是为何?”
“儿臣以为,兵部尚书不仅要懂打仗,更要能确保军队的供给。户部侍郎是管理庆朝钱粮的专家,儿臣相信傅大人上任后能最有效地协调国库与军需,确保粮饷、装备、马匹的供应畅通无阻。”
“正如许大人所说,现如今战事已经结束,庆朝正处于和平时期,战事减少,清朝军队重点在于编制调整、装备更新、屯田经营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由傅大人执掌兵部,正符合这一时期的需求。”
“和陈国一战,庆朝死伤无数,两国战事规模之大,战事结束后,不管是周家军还是李家军皆需要裁撤、赏赐、安置,这些工作同样与财政密不可分。一位熟悉钱粮的兵部尚书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因此,儿臣也同样举荐户部左侍郎傅卫风傅大人为新任的兵部尚书。”
庆帝点了点头,似是认可太子的话,目光又朝向武官那一列。
“平西侯,忠武侯,你们有何见解?”
被庆帝点名的平西侯李远和忠武侯周毅,并排站在武将的最前侧。
“陛下,臣认为太子殿下言之有理。”平西侯最先发话。
在战场上,粮草和兵器同样重要。
他曾吃过没有粮草的苦,也不愿让自己的将士们一边打仗,一边饿肚子。
这次对抗匈奴一战,也多亏了朝廷能源源不断的往边境送粮食,这位户部侍郎的确是有功之人。
“陛下,臣也无异议。”
已经到这个份上了,崔相亲自举荐的人,户部尚书和太子作保,他又怎能反对。
恐怕陛下和太子早就私下把人挑好了,把右佥都御史放出来当挡箭牌。
待时机成熟,再把真正的人选推上去。
户部左侍郎的位置空出来后,又能把回京述职的先皇后的胞兄董成儒顺理成章的调任去户部。
一环扣一环。
怕是那傅大人早就背地里投靠了太子。
一个兵部尚书致仕,太子一派推举上去两个人,简直是一箭双雕!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吏部便拟个章程出来吧。”
庆帝的话使得兵部尚书的选拔尘埃落定。
早朝结束后,傅卫风仍然仿若待在云端一般,不敢想象。
“恭喜傅大人,贺喜傅大人!”
一众官员围在傅卫风身边,他不善言辞,也没被这么多人恭维过,有些不适应。
“傅大人从正三品侍郎一跃为正二品尚书,主管兵部,可喜可贺!”
“傅大人!今日我做东,贺傅大人升迁大喜!”
太子和崔相被留了下来,二人随庆帝一道去了御书房。
“崔相,今日提拔傅董两位大人,不知是何意?”
太子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当着庆帝的面问了出来。
崔相这么些年在朝中一直秉持在纯臣的人设,不亲近太子一派,也不理会二皇子一派。
一心效忠庆帝。
这也是如今他能坐到现在这个位置的原因。
“太子殿下,不管是傅大人,还是董大人,都乃社稷之臣,朝廷砥柱,两位大人德才兼备,并非本相有意提携。”
“好了,此事待吏部拟个章程出来再议。崔相,朕今日留你是想问问你可知昨日朝宴时,发生了何事。”
崔相拱手作揖,“陛下,臣不知。”
太子冷笑一声,怕是他知道发生了什么,也只能说自己不知道。
“昨日朝宴,丽嫔和朕亲自下旨赐婚的齐王妃遇害,这齐王妃的人选,怕是要再议。不知崔相有没有想法。”
“崔相,朕这段时间也在想,你我儿女之间有感情,情不自禁也的确情有可原。你的嫡女为齐王侧妃确实有点委屈她了,不然朕再下一道旨意,改封齐王侧妃为齐王妃如何?”
崔相身为丞相,虽然庆帝下旨封锁了丽嫔被害的事情,但昨晚消息还是被送到了崔府。
听到庆帝竟存了这种改侧妃为正妃的想法,崔相慌忙跪下。
“陛下,这万万不可啊!小女无才无德,身为侧妃已经是陛下的恩重,万万不可改侧妃为正妃!”
崔相冒了一头的冷汗。
陛下表面上是恩宠崔家,毕竟自己的女儿为王妃,也算是光耀了门楣。
可崔相是从前朝便跟着庆帝,坐到了现在这个位置,这其中的龌龊,他又怎会不知?
庆帝偏宠太子,对周贵妃所出的齐王不喜已久。
今日还当着太子的面问他想不想自己的女儿当齐王妃,这不摆明了在提点和敲打他不要有不该有的心思。
“朕也是随口一提,崔相不必紧张。”
“但这齐王妃还需要早早的定下来。朕听说,贵妃非常属意你家长女?朕不愿伤了贵妃的心,崔相再嫁一女入我皇家如何?姐妹二人效仿娥皇女英共侍一夫,也为一段佳话。”
言尽于此,该敲打的话都敲打了。
崔相终于明了庆帝今日留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