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大早,李木匠和两个儿子赶着牛车,运着水车框架和零部件来到了沈家,除了帮忙的,得知消息的村民们也纷纷跟着去地里看热闹。
虽说是沈依依家的,不过这在村中也是大事。
眼瞧着沈大山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张婆子在家气得跳脚。
原本兴哥儿去念书令她十分高兴,谁知这才没过多久,石头居然也去念书了,还是去的镇上最出名的书院!那样高的花费她都不敢想,心里更是气得不行。
张氏眼珠子一转,计上心头,凑到张婆子耳边同她嘀咕了几句。
“这能行吗?别好处没得着,平白惹人看笑话!我还想等着兴哥儿考上状元给我挣个老夫人当当呢!”张婆子面带狐疑沉思后问道。
“娘,这咋不行了?大哥最是心善,就算如今变了性子,我瞧着也和从前差不离!他家如今不是好日子嘛,那就叫大家伙儿看看,他自己日子过好了却让老娘生病无钱请大夫医治,别人还不得吐沫星子淹死他!反正我不信村里都是说他家好话的!”
张氏安慰张婆子,一双吊梢眼中满是算计。
张婆子一想确实如此,可是要她平白受这么大罪,她心里还是不舒坦,便是再三求问答案。
“老二媳妇,你敢肯定他会服软?要不然我这不是白遭罪了...”
“哎哟我的好姑姑!你啊就放一百二十个心!那死丫头我不敢说,可是大哥可是你一手带大的,他敢不来?”
张氏在心里打着如意算盘,万一不成反正遭罪的又不是她!万一事不成,顶多就挨张婆子一顿骂而已!
如此张婆子心一横,便是点头答应下来。
而沈依依还不知道自己又被老沈家的给惦记上了,她也没这个功夫去想这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是贼人哪里能防的住。
村尾河边,村民把搭建水车的地方围了个水泄不通,看着李木匠父子组装水车。
几个帮忙的已经按照他的指示,将作为基石的大石头放在了河里。
“我跟你们说,别小看那几块石头!可值不少钱呢!还有那水车,啧啧,可是比好些村里地主的还好!看到中间那坨铁没?旁人家的可是没这玩意儿!大丫真是大手笔,竟舍得花这么多银钱建这么好的水车!”
一个见过水车的村民和身旁的几人说道,眼神中满是羡慕。
“这算什么!跟她家那一百多亩地和正在修建的屋子比起来,这就是人家零头的事儿!再说了,许是这好些的水车用的时间也久些吧!”
另一看热闹的村民低声回应。
“他们老沈家也是要起来了!”
“说的啥话!人家早就起来了!只怕咱们周围这几个村没一户能比过他家的!”
村人们喋喋不休的议论着,李家父子几个河帮忙的也忙得热火朝天。
沈依依搭不上手,便是在一旁看着。
李木匠见她看的认真,便是和她讲起了水车所需用到的材料。
“你看啊,这水车如果从木料的选择来说,需要具有耐水性、耐腐坏的硬木头,一般像是杉木和松木这些,经过处理后才能使用!这些木料都需要用在关键部位,比如说这里!”
李师傅指着轮毂、轮辐、外轮圈、支撑环、主支架说道。
“除了用到大量木料以外,转动的地方材料还要用到铁器!就是之前我和你说过的!这是最核心的承重转动部件,那就要用到锻铁或铸铁打造的粗壮实心圆轴,用来贯穿轮毂中心,让两端架设在支架上,这就是筒车能承受巨大水流的力最关键地方!”
李木匠一边干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和沈依依继续讲解。
除此以外,支架顶部放置主轴的承重装置,需铸铁或硬石开凿凹槽制成,内嵌耐磨损硬木或涂抹动物油脂和柏油润滑使其减少摩擦正常运转。
“另外轮毂衬套还需要用到铸铁或厚铜套,让转轴与主轴直接接触,减少磨损,这些关键的转动点轮毂、木结构接头的加固和防裂还需铁箍才行!
然后用竹子作为重要的辅助材料,因为经过处理过的竹篾韧性很好,用它来困扎轮辐,轮圈接头这些关键地方,比铁钉更耐水!还不会变形!然后就是水斗,我们南方竹子多都是用竹筒,听说北方都是用木桶,用硬木料拼接后用铁箍箍紧木桶,要想长时间使用,还要在木材上涂抹桐油防腐防水!价格就高于我们南方水车了!”
李木匠真不愧是专业的师傅,经他滔滔不绝的讲解,沈依依也知晓水车的做法和所需用料。
当然,石材的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
也就是水车支架的基础,底部一般都需大块条状石或毛石砌筑稳固基础,防止被水冲垮或沉降。
最后沈依依总结,一辆水车不仅是材料的堆砌就能完成的,它复杂的制作工艺程度不仅需要工匠高超的木工技艺,还有榫卯、蒸弯、拼接,无一不是建造难点,都需要不断整体平衡调试才能得出最后的成果。
而一个专业的木匠师傅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多年才能真正实现独当一面,扛起大师傅这个称号。
尤其是古代,老师傅们收徒可不是一开始就将自己吃饭的手艺全部教给徒弟,很多时候,徒弟们还有吃不完罪干不完的活儿,即便如此,也许到很多年以后依旧是个学徒。
因此,诸如木匠这样的手艺多是家族传承,外人就算去学了也只能学个皮毛,老师傅们都会留一手,免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今天李木匠也就看着沈依依是个女娃才和她说这么多,而且便是知道流程也没什么用,这都是手上多年的经验,不是知道做法就能随便做出来的,细节的把控可是一大难点。
和沈依依说话间,水车也组装完毕,将最后一步水槽安装好,取下水车固定阀,它就开始运作,不停的从河里将水提出,通过水槽流入挖好的水渠中,再流入第一个蓄水坑,到了一定的水位之后再从水渠流入下一个蓄水坑。
为了防止蓄水坑水量过多导致涝地,最后一个蓄水坑又挖了一条水渠,将水引入河道的下流处。
看到裹挟着泥巴的黄泥水流入沟渠,在场众人无不羡慕,这么大一片地,有了这水源,养个几年可就是好地,一定有好收成了!
沈大山和沈春兰也是笑得合不拢嘴,心里高兴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