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内生安全架构”的重大突破,为“启明1号”项目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项目组乘胜追击,进入了流片前的最后冲刺阶段——签核(Sign-off)。这是芯片设计流程中最严苛、最耗时的环节,需要对芯片在各种极端工艺角(process corner)、电压(Voltage)和温度(temperature)变化下的性能、功耗和功能进行最终的、不留余地的仿真验证,确保芯片在真实世界中万无一失。
整个芯片项目部仿佛变成了一个高度精密的实验室。服务器集群24小时满载运行,进行着海量的仿真计算。工程师们紧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和报告,不放过任何一丝时序违规(timing Violation)或功能异常(Functional Error)的迹象。每一次仿真失败,都意味着需要回溯代码,定位问题,修改设计,然后重新仿真。这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和细心的过程。
“这条时钟路径在高温高压的慢速工艺角下,建立时间(Setup time)还差5皮秒(ps)!”
“电源网络在芯片这个角落有IR drop风险,需要增加去耦电容的密度!”
“功能安全机制的自检电路在低温环境下启动时间超标!”
问题层出不穷,解决一个,又冒出来另一个。团队进入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循环中,加班到深夜成为常态。林渊几乎每天都泡在项目部,他不是技术专家,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他带来的宵夜和咖啡,以及偶尔一句“不急,稳扎稳打”的叮嘱,成为了团队坚持下去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与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的合作谈判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对方在详细评估了“启明1号”的新架构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诚意,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星火”不仅能提供芯片,还能参与整个车载边缘计算平台的参考设计,包括硬件板卡、底层驱动、乃至部分AI算法模型的优化。
这是一个从芯片设计向系统方案提供商跃升的机会,但挑战也空前巨大。这意味着“星火”需要组建一支懂汽车电子、懂嵌入式系统、懂AI算法的跨学科团队。
“接!”林渊在战略决策会上毫不犹豫,“这是我们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壁垒的绝佳机会。我们不能只做芯片供应商,我们要成为解决方案的领导者。”
他迅速做出部署:
成立车载事业部: 由林渊直接领导,下设芯片硬件、系统软件、算法应用三个团队,开始大规模招募汽车电子和嵌入式系统领域的人才。
深化战略合作: 与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定义平台规格,共享测试资源和数据,实现深度绑定。
构建软件生态: 赵青的软件团队重心转向开发针对车载场景的AI推理引擎和中间件,确保芯片性能能得到极致发挥。
就在“星火”双线作战,全力冲刺之时,市场层面传来了新的动向。周敏监测到,辰光科技旗下的芯片公司,悄然发布了一款面向边缘AI计算的新型协处理器产品,宣传口径直指高能效和低延迟,明显是针对“启明1号”而来的防守性产品。同时,在几个重要的行业展会上,辰光科技加大了其车载计算解决方案的推广力度,并与几家主流车企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他们的反应很快。”周敏向林渊汇报,“试图在我们产品上市前,抢占市场认知和客户资源。”
林渊看着竞争对手的产品资料,神色平静:“意料之中。这说明他们真的感受到了威胁。用一款通用的协处理器来应对我们定制化的AI芯片,本身就说明他们在专用架构上慢了半拍。继续按照我们的节奏走,用产品说话。”
他指示周敏,市场宣传要更加聚焦“启明1号”在“智能内生安全”上的独一无二的优势,突出其为解决车规级AI安全痛点而生的专用属性,与竞争对手的通用方案形成差异化定位。
一个月后,“启明1号”的签核工作终于接近尾声。当最后一条关键路径的时序报告显示“mEt”(满足要求),最后一项功能安全机制的故障注入测试通过率达成100%目标时,项目部里没有欢呼,只有一种近乎虚脱的宁静。所有人都累得说不出话,但眼中都闪烁着成就感和期待的光芒。
陈深将最终的GdSII流片数据郑重地交给林渊:“林总,‘启明1号’,准备好了。”
林渊接过存储着数据的加密硬盘,感觉手中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颗芯片的数据,这是团队数百个日夜奋战的心血,是“星火”迈向汽车电子高端市场的通行证。
“发送吧。”林渊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数据通过安全网络,传向远方的晶圆厂。新一轮的等待开始了,但这一次,等待中充满了笃定的信心。
流片完成后,林渊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召集了核心管理层,开启了对下一个战略目标的规划。
“同志们,‘启明1号’是针对车载视觉AI的。接下来,我们要瞄准一个更广阔的市场——数据中心AI推理加速。”林渊在白板上写下了新的方向,“随着大模型的爆发,数据中心的推理成本成为巨大瓶颈。我们需要设计一款更高性能、更高能效的AI推理芯片,切入这个万亿级市场。”
新的征程,已经在脚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