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朔方城的屋檐下挂起了冰凌,北地的寒风愈发刺骨。距离林弈以雷霆手段整顿后勤,已然过去一月。
这一月,对于朔方城及其辐射的北疆后勤体系而言,不啻于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昔日混乱、颓靡、充斥着腐败气息的臃肿机构,如今虽谈不上焕然一新,却已然被强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秩序。
督粮使行辕内,不再是公文乱飞、官吏闲谈的景象。张承坐镇中枢,面前摆放着数张巨大的表格,上面以清晰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却又条理分明地记录着各地仓库库存、在途物资、前线消耗等各项数据。几名由他带出来的山北吏员,熟练地根据每日送抵的“军需日报”和“后勤日报”,更新着表格上的数字,核算着供需差额。算盘珠的噼啪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构成了这里的主旋律。
城外,巨大的转运场已被重新规划分区。标准化的车辆按照调度司发出的指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等待着装载指定的物资。民夫们不再是往日麻木懈怠的模样,他们以小队为单位,在管事(其中不少是原山北工坊或巡夜队提拔起来的骨干)的带领下,按照既定的流程,高效地进行着装车、捆绑。因为有了明确的奖惩制度,每个人的动作都透着一股利索劲儿,眼神里也多了几分专注和期盼。装车完毕,车队首领会领到一张盖有调度司印章的“路引”,上面清晰地写着目的地、物资种类数量、预计抵达时间。
“总调度”李振河的衙署,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北疆舆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小旗和线条,标注着主要的运输路线、中转节点以及各支运输车队的位置。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棋手,每日根据前线需求和道路情况,运筹帷幄,调动着这支庞大的运输“流水线”。哪条路因积雪难行需要绕道,哪个军堡储备告急需要优先补给,他都了然于胸,并能迅速做出调整。得益于标准化的车辆和容器,以及相对固定的运输队伍,转运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以往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走完的路线,现在往往只需七八天便能抵达,而且损耗率大幅降低。
变化,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聚到了烽火连天的最前沿。
云州前线,靖安公赵德芳的中军大帐。
帐内炭火熊熊,却依然驱不散北地深入骨髓的寒意。赵德芳身披重甲,眉头紧锁,正与几名将领商议着军情。胡虏自破雁回关后,气焰嚣张,虽因寒冬和靖安公稳扎稳打的策略,攻势稍缓,但小规模的摩擦和试探从未停止,前线压力依然巨大。最让他揪心的,始终是后勤。数十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消耗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天寒地冻,对粮草、被服、药材的需求更为迫切。
“大帅,”一名负责军需的偏将面带忧色地禀报,“按往日惯例,朔方城方向的粮草,本该三日前就抵达了,如今却……”
赵德芳心中一沉,正要开口,帐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却透着喜意的脚步声。
“报——!大帅!朔方城督粮使行辕运输第三队抵达!送来精粟五千石,腌肉一千斤,草料八百担,另有御寒棉衣两千套,伤药若干!请大帅派人查验接收!”
帐内众将皆是一愣,随即面露诧异。不仅按时抵达,数量似乎还比预期要多?尤其是那御寒的棉衣,在这酷寒时节,简直是雪中送炭!
赵德芳霍然起身:“带本帅去看!”
众人来到营寨后方临时划出的接收区。只见一支由数十辆标准马车组成的车队整齐停靠,民夫和护卫们正在紧张却有序地卸货。负责押运的队正,一名面色黝黑、神情精干的汉子,见到靖安公,立刻小跑上前,恭敬地递上一份文书。
“启禀大帅,这是督粮使行辕发出的调拨单,这是沿途各节点的签收证明,请大帅核对!”
赵德芳接过那几张格式统一、字迹清晰、盖章齐全的文书,仔细看了看。物资种类、数量、发出时间、途经节点、抵达时间,一目了然。与他军中记录的需求几乎完全吻合!
他走到卸货区,随手抓起一把粟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并无霉变杂质。又摸了摸那些棉衣,厚实柔软,绝非以往那种以次充好的劣质货。
“这些物资……一路可还顺利?”赵德芳忍不住问道,他实在难以相信,以往总是拖沓、短缺、质量堪忧的后勤,竟能变得如此……可靠?
那队正挺直腰板,朗声回答:“回大帅!一路按调度司规划的路线行进,沿途节点均有热水热食供应,车辆若有小损,亦有随行工匠即刻修复,并未耽搁!林大人有令,务必按期、足量、保质地将军需送达!”
赵德芳看着眼前秩序井然的车队,看着手中清晰的文书,再听着队长那充满底气的回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惊讶,有欣慰,更有一丝难以置信的震撼。
他戎马半生,经历过太多因后勤不济而导致的被动甚至失败。他太清楚一条畅通、可靠的后勤线,对于一支大军意味着什么——那是士气,是战斗力,是坚持下去的底气!
这一个月来,他确实感觉到军需供应在逐渐变得稳定,不再像之前那样时断时续、让人提心吊胆。但他没想到,变化竟如此巨大,如此彻底!
“好!好一个林弈!”靖安公忍不住抚掌,常年严肃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了一丝惊叹之色,“想不到他一介文官,竟真能将这团乱麻理得如此清楚!此子……真乃国士也!”
他环顾身旁同样面露惊喜的将领们,沉声道:“传令下去,今日抵达之粮草被服,即刻按需分发各部!告诉将士们,朝廷没有忘记我们,后方补给畅通,让大家安心守土,奋勇杀敌!”
“是!”众将齐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久违的振奋。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在前线各营传开。当热腾腾的饭食、厚实的棉衣、充足的箭矢被分配到士兵手中时,低迷已久的军心,如同被注入了强心剂,肉眼可见地提振起来。士兵们不再为明天的口粮和身上的寒冷而忧心忡忡,紧绷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踏实的神色。
一条高效、畅通的后勤血管,终于在这冰天雪地的北疆战场上,有力地搏动起来。它将来自帝国后方的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稳住了防线,也稳住了数十万将士的心。
而这一切的缔造者,那位身处朔方城、依旧日夜不休的青衫督粮使,也凭借这实实在在的功绩,赢得了北疆军方,自上而下的初步认可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