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征调协理司的官员们齐聚一堂,除了征调协理司主事赵信外,还有县丞周德,县尉尉迟恭,司户佐张先,司兵佐孙亮,司法佐刘洋,司仓佐赵雷,主簿魏征。
原来的司兵佐王博因牵扯进黄家一事,被免职查办,新上任的司兵佐是孙亮,司户佐由原先的主簿张先担任,而主簿之位由魏征担任。
征调协理司内,赵信坐在主位上,扫视一圈众人,缓缓开口:“诸位,如今征调协理司责任重大,本官希望诸位能够同心协力,共同将此事办好,为百姓谋福,为朝廷出力!”
众人纷纷拱手应道:“遵命!”
赵信微微颔首,道:“如今朝廷东征高丽,大军出征,需要大批的粮草辎重,而征调协理司的职责便是征调粮草,协调各方,不能有半点马虎。大家有什么建议可以畅所欲言,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县丞周德率先开口道:“大人,如今正值朝廷东征,粮草之事非同小可,依下官之见,应加大征调力度,确保大军粮草充足,方能建功立业。”
话音刚落,主簿魏征便道:“周县丞此言差矣,东征只是一时之事,东征过后,征调协理司又将何去何从?依下官之见,咱们不如将征调协理司的职责进一步细化一下。”
赵信闻言,顿时来了兴趣,微笑道:“魏主簿有何高见,不妨说来听听。”
魏征沉吟了一下,道:“大人,征调协理司除了负责征调粮草之外,还可以负责协调各方资源,比如水利、农耕、商业等,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合理调配,才能更好地促进临汾县的发展。”
赵信闻言,微微点头,脸上露出赞许之色。
魏征这个思路不错,征调协理司既然要协调各方,那便要有对应的部门来执行,如此一来,便要在生出许多新的部门来,比如水利局、农耕局、商业局等等,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临汾县的发展。
想到此处,赵信看着魏征,笑道:“魏主簿言之有理,本官觉得此事可行。之前黄家资产充公,临汾县也留下了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大片的田地,正好用以发展民生,造福一方。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修整道路,培养人才,教化百姓。”
尉迟恭站起身,拱手道:“大人,魏主簿的方法很好,不过,依卑职之见,征调协理司还应该负责操练县兵,保境安民,方能确保一方平安。如今朝廷东征,各地方都调集军队离开地方,而使得各地境内匪患日益猖獗,不得不防啊!”
赵信闻言,顿时眉头一皱。
这个问题,他倒是没有想过。
如今朝廷东征,各地方的军队都调集离开,这使得各地方的守备变得空虚,匪患也日益猖獗。
临汾县虽然治安良好,但也不能不防。
操练县兵,保境安民,这确实是征调协理司应该负责的事情。
想到此处,赵信看着尉迟恭,笑道:“尉迟县尉言之有理,此事确实是本官疏忽了。既然如此,那征调协理司便再增加一项职责,那便是操练县兵,保境安民!”
说罢,赵信看着众人,道:“既然诸位都没有意见,那本官便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如今征调协理司刚刚成立,很多事情都还需要完善。本官决定,将征调协理司的职责划分为几个部分,由专人负责。”
“这第一,便是征调粮草,由周县丞负责。”
“第二,协调各方资源,由魏主簿负责。”
“第三嘛,操练县兵,保境安民,由尉迟县尉负责。”
“其他人等,各司其职,全力配合这三位大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将征调协理司的事情办好,为临汾县的发展出力,为朝廷的东征大计出力,都明白了吗?”
众人闻言,纷纷拱手应道:“大人英明!”
赵信微微摆手,笑道:“此事便如此定下了,具体的细节问题,还需要诸位多多商议,共同协作,将临汾县治理得更好。”
“遵命!”众人齐声应道。
一场会议下来,征调协理司的职责彻底明确下来,众人也都有了新的目标,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时间一天天过去,征调协理司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之下,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展开。
转眼间,数月时间匆匆而过。
公元603年,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集结了百万大军,誓要一举荡平高句丽。
大军征调范围覆盖全国,南方士兵长途跋涉至北方,导致死者相枕于路。
大军从涿郡出发,沿路进攻至辽东城。
杨广强令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不得专擅,前线将领无临机决断权,贻误战机。
然而,高句丽军队早有防备,加固辽东城等要塞,并采用坚壁清野策略。
面对隋军,高句丽顽强抵抗,双方在辽东城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一战,持续二十多日,高句丽守军以滚石、火攻、地道战等方式顽抗,隋军虽然兵力庞大,但面对高句丽的固守,却迟迟未能攻下辽东城。
高句丽采取多次诈降的计策,杨广严令受降后不得纵兵,守军借此争取时间修补城防,反复诈降消耗隋军士气。
杨广令隋将宇文述率三十万大军从扶余道向平壤进军,因后勤断绝,士兵只能食草木皮叶,最终被迫撤退。
高句丽趁隋军饥疲,在清川江设伏,宇文述部大败而逃,死伤无数,仅不到三千人逃回涿郡。
隋将来护儿率江淮水军渡海,在平壤城外毕奢城击败高句丽军,乘胜追击至平壤城下,派四万先锋入城。
高句丽设伏诱敌深入,隋军入城后劫掠分散,遭伏兵突袭大败。
来护儿惨败后,水军被迫退回山东;陆军主力因宇文述溃败,加之瘟疫流行,杨广被迫下令撤军。
第一次征伐高句丽以失败告终。
大军回朝途中,杨广下令将大批后勤人员掩埋于道旁,导致死亡者达数十万人,尸体堆积如山,臭气熏天,惨状令人目不忍视。
此次东征高句丽的失败,也拉开了隋朝灭亡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