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长安,秦王府】
李世民的书房内,炭火盆烧得噼啪作响,却依然驱不散他眉宇间的凝重与疲惫。
他刚刚处理完一批关于河东民变的公文,又接到了来自北部边境的几份军报,皆显示梁师都的小股部队活动越发频繁,这让他心中隐隐不安。
“殿下,长孙大人和杜大人到了。”侍卫在门外通禀。
“让他们进来。”李世民揉了揉眉心,沉声道。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联袂而入,两人脸上也都带着一丝倦色。
如今大唐内外交困,北有梁师都勾结突厥虎视眈眈,东有强隋杨勇秣兵厉马,内部还有太子一系的不断掣肘,让他们这些秦王府的幕僚倍感压力。
“克明,北边情况如何?梁师都最近可有异动?”李世民直接问道。
杜如晦面色凝重地摇了摇头:“殿下,边境哨探回报,梁师都各部调动比以往更为活跃,虽无大规模集结的迹象,但小股骑兵袭扰不断,而且……似乎比以往更加猖獗。臣总觉得,有些不对劲。”
长孙无忌补充道:“突厥那边,我们派去的使者回报,处罗可汗态度暧昧,既不说支持,也不说反对,只是不断索要财物,拖延时间。臣担心,他们可能在谋划什么。”
就在三人心情沉重之际,书房门被轻轻敲响,一名身着便服、气息精干的汉子快步走入,他是秦王麾下负责情报的心腹,名叫王孝。
“殿下!两位大人!”
王孝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激动和紧张,快速说道:“我们安排在朔方的‘暗桩’,冒死传回一条绝密消息!”
“讲!”李世民精神一振,立刻坐直了身体。
王孝压低声音,语速极快地说道:“据可靠情报,西梁尚书令陆季览,已于半月前秘密抵达突厥牙帐,并成功说服处罗可汗!突厥与梁师都约定,最迟于来年开春,冰雪消融之后,便联合发兵,大举南下,意图……意图直取长安,共分关中!”
“什么?!”
李世民霍然起身,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
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也是骇然变色,互相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巨大的震惊和担忧。
“消息来源可靠吗?”李世民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声音沙哑地问道。
“绝对可靠!”
王孝肯定地说道:“是我们的老暗桩,他是朔方一家肉铺掌柜的,此人和鸿运酒楼赵老板是生意上的伙伴,一来二去,俩人便熟稔了起来,经常约在一起喝酒吃饭。就在前两日,赵老板和掌柜两人吃饭之时,说起西梁大将冯端等人在鸿运酒喽酒后狂言之事,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可以作证,他们都听到了。而且,我们通过其他渠道也印证了突厥牙帐近期确有异动,各部首领频繁被召见!”
“砰!”
李世民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笔架上的毛笔都跳了起来,怒道:“好一个梁师都!好一个处罗可汗!果然是狼子野心!竟想一口吞下我关中!”
他胸膛剧烈起伏,眼中怒火燃烧。
这不仅仅是边境袭扰,而是灭国之危!
一旦让突厥铁骑突破防线,涌入关中平原,后果不堪设想!
杜如晦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分析道:“殿下,若情报属实,则我大唐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必须立刻禀报陛下,调动全国兵力,加强北部防线!尤其是泾州、豳州、宜禄一线,必须重兵布防!”
长孙无忌也急声道:“没错!而且必须立刻设法破坏突厥与梁师都的联盟,或至少拖延其出兵时间!我们可以再派使者,携带重礼,去见处罗可汗,哪怕暂时虚与委蛇……”
“来不及了!”
李世民打断了长孙无忌的话,随即他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如刀。
他厉声道:“处罗既然已经决定南下,岂是那区区财货所能打动?他现在要的是整个关中!为今之计,只有一战!”
他在书房内快速踱步,脑中飞速运转:“父皇那里,我会立刻进宫禀报!但太子和齐王他们……哼!”
他想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能有的反应,心中一阵烦闷,但此刻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克明,你立刻替我草拟奏章,陈明北疆危急,请求即刻调集关中府兵,征发民夫,加固城防,囤积粮草!无忌,你帮我联络军中将领,我要知道军中情况和士卒士气!”
“是!殿下!”两人齐声领命,他们明白现在是关键时刻,容不得一丝一毫差池。
站在两人身旁的王孝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殿下,属下还有一事禀报……这次情报能够传递回来,暗桩功不可没,但……这消息似乎来得容易了些……属下怕……”
王孝觉得这个消息来得太及时了一些,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大对劲。
李世民闻言,眉头轻皱。
他现在的心思全在如何应对西梁突厥之事上,这个问题下意识的被他忽略了。
他思索了一下,摆了摆手道:“此事容后再去细查。这次他们做得很好,本王自会记得他们的功劳!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应对眼前的危机!无论这消息是怎么来的,它都救了大唐!你们都下去准备吧!”
“是,殿下!”
众人领命而去,书房内只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走到窗前,望着阴沉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巨大的压力。
突厥、梁师都……还有那个一直按兵不动,却如同一座大山般压在东方的大隋杨勇……
“杨勇……此刻你在做什么?是隔岸观火,还是……”
李世民喃喃自语,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涌上心头。
但他很快甩了甩头,将杂念抛开,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起来。
“无论多么艰难,这一关,我李世民必须闯过去!”
他双手握紧了拳头,眼神逐渐坚定起来。
…………
【洛阳城,市井坊间】
与长安秦王府内的紧张压抑不同,洛阳城虽然也笼罩在寒冬之中,但市井坊间却洋溢着一种日渐浓厚的年节气氛和安稳富足的氛围。
朱雀大街上,积雪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露出了平整的青石板路面。
两旁店铺张灯结彩,挂起了大红灯笼和对联,售卖年货的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
空气中飘荡着糖炒栗子、烤红薯、油炸馓子的香甜气息,混合着香料铺传来的独特味道,勾织出一幅繁华的盛世图景。
一个穿着厚实棉袄、挎着菜篮子的老妇人,在报童那里买了一份最新的《隋报》。
“李大娘,您也看报啊?”说话的是一个穿着体面的街坊,平时做些小买卖。
李大娘虽不识字,却小心翼翼地将其折好放入篮中,对旁边相识的街坊笑道:“孙老板,瞧您说得,我哪认识字儿啊?这是给俺家那小子买的,他下了工就爱看这个,说是能知道天下大事,还能学些新词儿哩!”
孙老板闻言点头笑道:“李大娘,现在这报纸可是好东西!我家那小子也是,天天盯着体育版看,说什么蹴鞠联赛、赛马比赛,比咱那时候玩泥巴有趣多了!”
“对、对!我家那小子也这么说呢!呵呵!”
……
旁边一个茶摊上,几个穿着各色工坊制服的工匠围着炉子,正在歇脚喝茶闲聊。
“听说了吗?北边那个梁师都,又不安分了,好像还勾搭上了突厥人!”一个年轻些的工匠压低声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