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星”计划的纲要,如同在平静的恒星际湖面投下了一颗行星级别的炸弹。
信息波以光速传播,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引爆了从内太阳系到柯伊伯带边缘的所有人类聚居点。
太阳系理事会召开了前所未有的紧急虚拟全息会议。
来自火星联邦、木星轨道开发联盟、小行星带各主要自治体、金星观测前哨、甚至遥远的天王星科研站的代表们,他们的全息影像瞬间聚集在同一虚拟空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极度的震惊、强烈的质疑,以及……
一丝在理性审视下难以完全抑制的、对宏伟蓝图的本能兴奋与渴望。
“这太疯狂了!
李擎风这是要榨干我们几十个世纪积累的所有资源储备!
这简直是一场豪赌,赌上的是我们文明的未来!”
一位资深的火星联邦代表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他的数据形象因为情绪波动甚至出现了瞬间的扭曲,
“一旦中途出现重大挫折,或者资源链断裂,我们可能倒退几百年!”
“但是……尊敬的各位,请冷静思考,”
一位来自小行星带“自由开拓者”同盟的年轻工程师代表,眼中闪烁着近乎崇拜的光芒,
“但如果成功了呢?
这将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不再只是太阳系的‘居民’,我们将真正成为这个恒星系统的‘塑造者’!
我们能亲手触摸物理规则的边界!
这种飞跃,是之前任何按部就班的发展都无法比拟的!”
“技术风险如何控制?
这清单上的项目,哪一个不是走在悬崖边上?
尤其是那个引力透镜效应的宏观引导实验,一旦失控,会不会引发局部时空扰动?
这个后果谁能承担得起?”
一位来自木星基地的冷静战略家皱着眉头,指向共享数据屏上标红的高危项目。
“李擎风执行官,‘基石’智能体对计划各阶段的成功概率,有没有更详细的、分层次的评估报告?
我们需要看到最坏情况下的应对预案。”
另一位地球理事会的代表语气沉重地提问。
李擎风的高精度全息影像出现在虚拟会议空间的中心,他神色平静,目光扫过每一位代表。
他没有回避任何尖锐的问题,而是调出了“基石”初步评估的海量数据,将计划分解为数百个主要子项目和数千个技术节点,逐一展示其技术路径、资源需求、时间线和风险系数。
他没有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而是将计划所带来的巨大风险,与文明可能因此获得的、层级上的跃升进行冷酷而理性的对比。
他强调,这不是一次盲目的冒险,而是一次在超强计算体辅助下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文明冲刺。
最终,经过长达数十小时的激烈辩论和利益博弈,并非全票通过,但“母星”计划凭借其无法抗拒的宏大愿景和潜在收益,获得了理事会超过三分之二的授权票数,以及相应的、分阶段拨付的巨大资源倾斜。
诱惑实在太大了——对宇宙终极规则的理解,可能带来的科技爆炸性增长,乃至开启星际旅行新纪元的可能性,足以让任何有远见的决策者行动,并愿意为之承担巨大的风险。
在林氏深空集团内部,反应更是迅速和高效。
消息正式公布的那一刻,整个土星十城仿佛一部精密的机器,瞬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超高速运转状态。
“锻炉”城的工业设计中心灯火通明,工程师们开始疯狂地论证和设计适用于金星酸性大气、木星强辐射带、冥王星极寒环境等不同极端条件的特种建设平台与机器人;
“智库”城的超算阵列全功率开启,数以万计的计算线程被分配用于模拟最优的卫星节点布局、能源网络架构以及物资调配方案;
“星港”的巨型船坞内,船台上原本在建的常规舰船部分被暂停,新型的、能够适应长期星际航行和恶劣环境作业的大型工程舰、资源采集舰开始铺设龙骨,焊接的火花如同庆典的烟花。
面向整个太阳系科研人员的“悬赏型科技”平台,任务清单瞬间被刷新。
无数高难度、高回报的课题被如同雪花般抛出,其赏金丰厚得令人窒息:
【S级任务:设计可在金星地表(高温高压强腐蚀环境)长期自主工作、并具备自我复制雏形能力的机器人集群系统。
奖励:‘母星’计划永久荣誉公民身份,及其直系后代享有计划内所有殖民地和科研设施优先进入权及资源配给权。】
【S级任务:攻克木星强大磁场与辐射带对超精密量子传感器及长距离通讯链路的干扰屏蔽技术。
奖励:独立使用‘智库’城百分之五基础计算资源长达十年,或等价资源兑换。】
【S级任务:理论推导并建立模型,验证在土星与太阳的引力平衡点(拉格朗日点)附近构建大型稳定能源中继站的可行性及具体工程参数。
奖励:林氏深空集团千分之二的永久分红股权,及‘星璇’数据库非核心层部分有限访问权限。】
【A级任务:研发适用于小行星带冰矿资源的高效原位提取与转化技术,以支持外围节点建设。
奖励……】
整个太阳系的人类社会,从繁华的地球都市到偏远的小行星矿站,都被这股前所未有的雄心壮志所点燃。
学术界、工业界、探险家、甚至普通人,茶余饭后都在讨论“母星”计划。
无数最聪明的大脑、最富冒险精神的灵魂、最灵巧的双手,被荣誉、利益,或是纯粹对探索未知的渴望所驱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向着同一个宏伟目标奋进。
数十个地球年的光阴,在星际尺度的筹划与初期建设中悄然流逝。
此刻,在土星系统引力范围的边缘,一颗名为土卫九(菲比)的、形状不规则的小卫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它表面冰封,布满陨石坑,亘古以来便在一条遥远而孤寂的轨道上环绕土星运行。
李擎风站在最新型号的“开拓者级”指挥舰——“开拓者号”的主舰桥上。
数十年过去,他的身姿依旧挺拔,林氏深空生命科学成就,他已不再做任何掩饰,眼神中的光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邃和坚定。
他透过巨大的复合舷窗,望着远处那颗在星光下显得渺小而又至关重要的菲比星。
这里,将成为“母星”计划在土星系统的第一个、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战略节点。
眼前的景象堪称壮观。
数十艘体长超过千米的“巨神兵级”工程舰,如同沉默的钢铁巨兽,环绕在菲比星轨道上。
它们释放出强大的能量束,精准地轰击着预定区域的地表,融化冰层,平整地基,开辟出足以容纳未来巨型设施的平台。
数以百万计的自动化机器人集群,如同拥有高度智慧的金属蚁群,在地表和轨道平台之间忙碌地穿梭,按照“基石”智能体下发的蓝图,一丝不苟地构建着传感器阵列的基座、能源核心的护壳、通讯天线的支架。一个直径初步规划超过十公里的、主要用于监测土星巨大磁场波动、引力场细微变化以及作为深空引力波探测辅助节点的巨型传感器阵列的基础结构,已经初具雏形,其金属骨架在远方恒星的照耀下,反射着冷冽的光芒。
这仅仅是“母星”计划浩大图卷上的第一个像素点。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更遥远的木星轨道,建设团队正在与强烈的辐射风暴搏斗,试图在木卫三“盖尼米得”上建立第一个主节点;
在火星的卫星弗伯斯和德莫斯上,前哨基地已经破土动工;
甚至在内太阳系,隶属于金星轨道空间站的工程队,已经开始测试用于在金星极端大气层中部署浮动观测平台的技术。
一个环绕太阳系、连接各大行星的、前所未有的超级感知与工程网络,正在人类文明集体的意志下,一砖一瓦地从蓝图变为现实。
每一次成功的登陆,每一处基地的奠基,都像是在无边的黑暗宇宙中,点燃了一盏小小的、但却代表希望与决心的灯火。
“执行官,‘菲比节点’一期基础结构完成度已达百分之十五。
所有工程参数均在预设安全阈值内,资源消耗与进度匹配预期。”
舰长沉稳的声音在舰桥响起,打破了专注的寂静。
李擎风微微颔首,目光却早已越过了眼前繁忙的建设场景,越过了土星壮丽的光环,投向了那更深、更远的宇宙深处。
他知道,脚下这条由文明亲手铺就的道路,注定漫长、艰难,布满了未知的荆棘,甚至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他最初苦苦追寻的那个关于林风、关于超光速的答案。
但此刻,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异样的平静与磅礴的力量。
那个依赖先祖回声的学徒已经死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决心为文明开辟新路的引领者。
文明的答案,不应寄托于飘渺的传说或沉默的先祖,而应铭刻于自己亲手建造的、环绕星辰的轨道之上,蕴藏在对物理规则一寸一寸的征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