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灯塔太空城顶层的观景台上,林木木独自仰望星空的时刻并未持续太久。
那份短暂的宁静与放空,如同紧绷弓弦的片刻松弛,是为了积蓄下一次更强劲的拉开。
当他的目光从深邃的宇宙收回,重新聚焦在眼前那颗正在被改造的红色星球时,外公林风那句最初的告诫如同洪钟般在心底敲响: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火炬计划”的下一阶段,建造环绕火星的巨型人造磁场发生器,就是那需要“脚踏实地”去攻克的、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天堑”。
规模、材料、能源、控制……
每一项都是横亘在人类文明面前的巨大鸿沟。
而其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难题,就是如何建造这个前所未有的巨构?
如何将理论上的设计图,变成真实存在于火星轨道上的钢铁长城?
林木木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十几年前,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午后。
他第一次见到苏雨,那个古灵精怪、秀外慧中,如同精灵般的女孩。
当她轻描淡写地说出自己是“鲲鹏级生命都市结构设计师”时,那份自信与专业带来的震撼,以及内心深处瞬间涌起的、难以言喻的喜欢,至今记忆犹新。
十年分离,各自在星海征途的不同战场上奋斗。
他坐镇火星,统揽全局;
她扎根地球,设计着人类未来的家园。
如今,面对这横跨星海的巨构难题,他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身影,就是她——
苏雨。
没有犹豫,甚至没有提前通知。
林木木转身,大步流星地走下观景台。
“星璇,准备‘疾风’号穿梭机,最高航速。
目标:地球,华夏航天深空结构设计总院。”
「指令确认。
航线规划完毕,预计航程:13小时48分钟。」
十三个多小时后,地球,华夏航天深空结构设计总院,巨型结构验证中心。
苏雨正站在一个庞大的全息沙盘前,纤细的手指在空中灵巧地划动,调整着复杂的参数。
沙盘上,一座未来感十足的太空城结构正在被拆解、分析、优化。她神情专注,眉头微蹙,似乎在攻克某个关键节点。
周围的同事都在各自忙碌,空气中弥漫着严谨而高效的气息。
突然,验证中心厚重的合金门无声滑开。
一个风尘仆仆却依旧挺拔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苏雨下意识地抬头望去,当看清来人时,她整个人瞬间僵住了!
手中的数据笔“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木……木头?!”
她难以置信地轻呼出声,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下一秒,在所有同事惊愕的目光中,那个平日里冷静、专业、甚至有些清冷的首席结构设计师苏雨,如同乳燕归巢般,带着一阵香风,毫不犹豫地飞扑了过去!
“木头!你怎么来了?!”
苏雨一头扎进林木木的怀里,双臂紧紧环住他的腰,声音里充满了无法抑制的惊喜和思念,完全不顾及周围同事瞬间石化的表情。
林木木稳稳地接住她,感受着怀中温软的身体和熟悉的气息,十年分离带来的疲惫与压力仿佛在这一刻被瞬间驱散。
他用力回抱着她,下巴轻轻抵在她的发顶,声音低沉而温柔:
“想你了。
还有……有难题,需要我的首席结构设计师。”
苏雨从他怀里抬起头,眼眶微红,脸上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什么难题能让你这个大忙人亲自跑回来?
火星的事情都忙完了?”
“告一段落。”
林木木拉着她的手,走到巨大的全息沙盘前,直接调出了火星轨道和那个构想中的巨型磁场发生器环状结构。
“‘火炬计划’的下一步,这个。”
苏雨看着那庞大到令人窒息的环状结构设计图,眼神瞬间从重逢的喜悦切换到了专业模式。
她松开林木木的手,走到沙盘前,手指快速操作,调出详细参数。
“规模……直径三万两千公里?
主要材料要求……
室温超导临界电流密度需达到现有记录的三倍?
结构稳定性要求……
在太阳风压、引力摄动、陨石微撞击下变形量小于毫米级?
能量接口……”
她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嘴里快速报出一连串苛刻到极点的指标。
“是的。”
林木木点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她,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如何把它造出来?
在地球建造再发射?
在火星轨道组装?
还是……有别的路?”
苏雨没有立刻回答。
她陷入了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虚拟界面上滑动,调出各种模拟数据、材料性能库、大型空间结构建造案例……
她的眼神锐利如刀,大脑飞速运转。
验证中心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这位首席设计师如何应对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苏雨时而凝眉苦思,时而快速计算,时而调出某个遥远的工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终于,她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语气斩钉截铁:
“不行!
无论是地球建造再发射,还是在火星轨道进行传统模块化组装,都行不通!”
“为什么?”
林木木追问。
“规模!”
苏雨指着结构图,
“这个尺寸,远超现有任何太空结构的极限!
在地球建造,没有任何船坞能容纳,也没有任何运载火箭能将其整体或大模块发射入轨!
即使拆分成小模块,数量也将是天文数字,运输成本、在轨组装的时间和精度要求、以及连接处的强度和稳定性……
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传统组装方式,光是连接点的应力集中和潜在失效点,就足以让整个结构在建成前崩溃!”
她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目光投向全息沙盘上模拟的浩瀚星空,声音带着一种工程师特有的、面对挑战时的兴奋与决绝:
“只有一个办法——”
“直接在太空建造!”
“在火星轨道上,在目标位置,原位制造!”
“原位制造?!”
林木木心头一震。
“对!”
苏雨的眼神变得无比明亮,
“像3d打印一样,但规模是行星级的!
我们需要一种能在太空环境下,直接利用宇宙尘埃、小行星矿物,或者预置的原料棒,进行超大规模、超高精度、超高强度的‘打印’技术!”
她调出一份极其前沿的研究报告:
“目前理论上最可行的方案,是利用超大型核聚变引擎产生的、高度聚焦的高能中子嬗变粒子束流!”
“中子嬗变粒子束流?”
林木木对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从未想过能应用到如此规模。
“没错!”
苏雨解释道,
“高能中子流轰击特定的原料,比如富含硅、铁、碳等的粉末或预制棒,可以诱导其原子核发生嬗变反应,直接改变材料的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
同时,聚变引擎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瞬间熔融并精确控制材料的成型!
就像用中子束作为‘刻刀’,用聚变能量作为‘熔炉’,直接在虚空中,‘打印’出我们需要的超导线圈结构单元!
一步到位,无需焊接,结构本体浑然一体,强度、导电性、稳定性都将达到理论极限!”
这个构想,如同天方夜谭!
将核聚变引擎作为“打印机”的能量源,用中子束作为“刻刀”,直接在太空环境中打印出行星尺度的巨构!
林木木被深深震撼了!
这不仅是工程技术的飞跃,更是对物质操控方式的革命!
“技术成熟度?
可行性?”
他沉声问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苏雨的神情变得严肃:
“理论可行,但……极其前沿!
目前全球只有几个顶尖实验室在概念验证阶段。
高精度中子束流控制、原料供给与成型过程的实时监控、超大功率聚变引擎在太空的稳定运行与散热、打印过程中的辐射防护……
每一项都是世界级难题!
需要最顶尖的核物理学家、材料学家、聚变工程师、控制论专家、太空环境工程师通力合作!
投入的资源,将是‘火炬计划’前期所有投入的总和,甚至更多!”
她的目光直视林木木:
“木头,这很难,非常难。
但这是唯一有可能实现‘火炬计划’终极目标的路径!
没有捷径!”
林木木沉默了。
他凝视着全息沙盘上那宏伟的构想,又看着眼前妻子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坚定与专业的光芒。
这个答案,沉重如山,远超他最初的预想。
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难题,更是一场需要倾全球之力、赌上人类未来科技突破的豪赌!
但,正如苏雨所说,这是唯一的路!
“明白了。”
林木木的声音恢复了沉稳,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
“那就走这条路!”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木木没有返回火星。
他留在了地球,在苏雨的引领下,如同最虔诚的求道者,拜访了华夏科学院、北美能源前沿研究所、欧罗巴核聚变联合中心、泛太平洋材料研究院……
他见到了全球在核物理、聚变工程、先进材料、巨系统工程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和新生代领军者。
每一次会面,每一次技术研讨,都让他对这个“星辰为炉,中子为笔”的疯狂构想有了更深刻、也更沉重的认识。
技术壁垒之高,投入之巨,风险之大,令人望而生畏。
许多权威专家在惊叹其宏伟构想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其近乎“科幻”的本质和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个结果,虽然残酷,却无比真实。
它不是林木木最想听到的“捷径”,但却是必须面对、必须征服的“现实”。
一个月后,地球华夏航天总部顶楼。
林木木和苏雨并肩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下方灯火辉煌的城市。
林木木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比来时更加锐利和坚定。
“一个月,见了二十七位顶尖专家,开了四十九场技术研讨会。”
林木木的声音有些沙哑,
“结论很一致:理论上可行,工程上……
是地狱难度。
但,是唯一的路。”
苏雨轻轻握住他的手,温软而有力:
“怕了?”
林木木反手紧紧握住,嘴角勾起一抹狂放的弧度:
“怕?
十年前站在火星上说要改造行星的时候,就已经不知道怕字怎么写了!
地狱难度?
那就把地狱,变成我们的熔炉!”
他望向窗外无垠的夜空,目光仿佛穿透了大气层,看到了那颗红色的星球和未来环绕它的钢铁巨环:
“太空为炉,中子为笔……”
“这‘火炬’……我们点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