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系列的成功稳固了市场地位,但林枫注意到一个微妙变化——几家核心客户的采购部门负责人开始频繁提及“供应链韧性”和“供应商多元化”,并试探性地引入“新生科技”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测试比较”。这些竞争对手,无一例外都与一个名为“磐石资本”的机构关系密切。
“磐石资本”行事低调,不直接持股实体企业,而是通过复杂的基金网络,向多家建材企业注入资金,要求它们采用其指定的“标准化”生产设备和原材料采购平台。这套体系看似提升效率,实则将企业的核心技术环节和供应链命脉,逐步剥离并掌控在“磐石”手中。
“他们在用资本的力量,悄悄编织一张巨网。”战略部负责人忧心忡忡,“一旦成型,我们这些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迫加入其体系,丧失独立性。”
危机以另一种形式爆发。“新生科技”接入某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设备数据监测和能耗优化,该平台由“磐石资本”投资的科技公司运营。不久后,林枫震惊地发现,该平台利用权限,试图抓取并分析“新生科技”核心生产线的实时工艺参数和能耗模式数据。
“这是赤裸裸的数据窃取!”张浩试图交涉,对方却以“平台服务条款”和“数据脱敏”为由搪塞。
林枫立刻下令切断与该平台的数据连接,但已泄露的数据可能已被用于分析破解“新生科技”的工艺秘诀。更棘手的是,部分客户已习惯该平台提供的协同功能,断开连接引发了客户的不满。
“磐石资本”的触角远不止于此。他们利用其投资的媒体,开始鼓吹“制造业未来在于平台化、标准化”,暗指“新生科技”这类坚持全产业链自主研发的企业“模式过重”、“效率低下”。同时,他们向“新生科技”的几家关键原材料供应商抛出橄榄枝,承诺包销其大部分产能,条件是签订排他性供货协议。
这是一场针对技术根脉、数据主权和供应链的立体围剿。正面竞争,对方不直接交锋;法律层面,对方游走在灰色地带。
面对“磐石资本”依托平台和资本构建的生态垄断,林枫深知,单纯防御无法取胜。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联合几家同样深受其害、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一个全新的、开源开放的“智能制造协同平台”。
这个平台坚持“数据主权归企业所有”的核心原则,采用分布式架构,不谋求控制权,只提供基础工具和连接协议,由参与企业共同治理。林枫将其命名为“星链计划”。
“星链计划”初期推进艰难。许多企业畏惧“磐石资本”的势力,或满足于现有平台的便利,持观望态度。林枫亲自带队,一家家拜访,阐述数据主权和产业自主的重要性,并拿出“新生科技”部分非核心工艺包,在“星链”平台上进行共享示范,证明其安全性与价值。
他的坚持和诚意,逐渐打动了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同时,国家层面对于工业数据安全和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视,也为“星链计划”提供了潜在的东风。
就在“星链计划”初具雏形时,“磐石资本”体系内一家核心企业因过度依赖平台指令,自身研发能力萎缩,导致其产品在一次重大工程应用中出现严重适应性故障,造成巨额损失。
事件引发行业震动。人们开始反思过度依赖单一平台和标准化带来的风险。“星链计划”所倡导的“自主可控、开放协同”理念,瞬间获得了大量关注和认同。之前观望的企业纷纷申请加入。
“磐石资本”试图打压“星链”,但后者开放、中立的属性,使其难以被简单贴上标签进行攻击。一场关于制造业未来生态的竞争全面展开。“磐石”体系封闭、控制力强,但僵化、风险集中;“星链”体系开放、有活力,但需要参与者具备更强的自主能力。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磐石”体系之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经过一年多的激烈博弈,市场格局逐渐清晰。“磐石资本”并未消失,但其垄断势头被遏制。以“星链计划”为代表的开放生态,站稳了脚跟,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新生科技”不仅守住了自身的数据主权和供应链,更通过引领“星链计划”,奠定了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新地位,从材料供应商,升级为产业生态的构建者和规则参与者之一。
“‘星链’的成功,不代表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林枫在战略总结会上告诫团队,“技术的迭代、商业模式的演变永不停息。今天我们用开放对抗封闭取得成功,明天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垄断形态。逆袭,不是一次性的胜利,而是在动态竞争中,始终保持敏锐、灵活和创造力的能力。”
他按下遥控器,屏幕上展现出元宇宙、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的前沿趋势图。
“下一站,我们要思考,在虚实融合的世界里,如何继续守护创造的价值。”
逆袭的征程,穿越实体与虚拟的边界,向着更未知的领域延伸。林枫知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而他,已准备好再次启航。